1.常识与通识怎么样
读阿城的书,平生这是第一次。
读后的心理很矛盾,他的视角很独特,但是他的文笔很固执,不讨好读者,这很难,因而我看《常识与通识》是跳跃式的读的,喜欢的段落,一个字一个字细细体味,不喜欢的段落,一目十行。 基因是性格的地基,性格是命运的地基。
智商和情商都不低的阿城,最青涩的时光都在人群的边缘和祖国的边缘度过,现在细细想来,对于阿城来说,那是最坏的时光,但也是最好的时光,因为,就是这样锻造着锻造着,无论文革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当下品尝美好的常识的机会,至少还留下了一个及其另类的阿城,在他的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用独特的视角解说常识和通识,我读到了知识,那些被屏蔽的常识,我读到了无奈,作者再也不能重来的少年和青年,我读到了砰砰跳动的心,那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永远矛盾的心。一切看似都无解,所以,阿城给我们奉上的是最俱暴力的心情,材料是最和缓平静的文字,难得,难得。
“思乡与蛋白酶”里我读到了阿城那似乎永远也排解不掉的一份无奈,那就是无论身在何处,他的心永远在漂流。 “爱情与化学”里他的文字是如此的冷漠,视角也够独特,通篇很暴力。
三次写到“攻击与人性”,我读到了一些祥林嫂似的抱怨,那里有他最无助的愤怒,和愤怒之后无解的冷漠,平静的冷漠。 陈丹青的文笔总是很清澈,而阿城的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是晴间多云的天气,晴朗的常识和通识,多云的是独特的视角,永远的淡淡的哀愁,还有那无奈之后平静的冷漠……。
2.如何运用知识
1.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旨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
2.通性“精神意识乃人之通性。精神意志生命通识是第一性。人没有精神的通性,没有意识的通识。就不是万物之灵。没有中国文化的绝对精神意识就没有中国民族万年历史的文化智慧。实事求科学发展观是事实求真,事实求理。事实求真,事实求理是科学的
通性,它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着重教育的内在价值,要实现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文化目的,以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3.知识也并非全是对的,在我的理解中好的知识是能为人们谋取福利的,不能促进我们大脑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不仅无用而且往往有着相反的效果。
在投机市场中,我常听到有人说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心态不好。”,这句话是错误的,停留在口头上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真正被掌握的知识是一项熟练的技能,知识应该更多的体现在行为上。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则是对知识的了解还不够透彻。
一项技能在未被完全掌握之前,不应该立即学习另外一项技能,这样做无疑犯了贪婪的大罪,这种错误使人们最终收获的就和对获利头寸进行换仓产生的结果一样。
弗兰西斯·培根说:“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利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投机也是如此,任何成功的投机客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你目前仍不能获利,我的朋友,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你获得的知识太少了。
3.通识性知识指什么
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地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比如,幼儿园教师应有的通识性知识:
1、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
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5、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拓展资料: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4.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
何谓“通识教育”?教育学家们有许多定义,其中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博克(Derek Bok)所提出的定义,值得认真思考。
“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
“大学生应该学习重要的研究方法与思想体系,因为人类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得知识,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大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体制有所认识。
通识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做出明智的抉择。
经过与不同的学生相处的经验,培养他们成熟的处事及处人能力,并且也通过这种经验培养人们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以上所说的通识教育,大体说来就是我们所说“专业”或者“职业”知识之外的教育。
这种教育常常被认为没有“职业”的知识有用,或者说是无用的,这是通识教育被考生和家长忽略的原因,当然也有许多大学对其有所忽视。然而,这种“无用之用”反而非常实用,甚至说有大用。
我们尝试做以下简单的解读。 第一,通识教育在与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提供有关知识广度的教育。
这种宽广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和世界,了解人类知识整体的全貌(不是细节)。基于这种学习考生才能有大的知识背景以了解自己在大学选择的专业、进而在毕业后选择自己的职业,使得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需要很好地匹配,这是其未来幸福的基础。
比如,对于简单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以下问题他会慢慢的遇到:自己了解这类专业的知识吗?自己喜欢这个专业吗?自己擅长这个专业吗?如果选择专业错误,什么专业是自己的第二选择?这类专业的价值体系与自己的价值观符合吗?在汇率形成机制中,政治的因素发挥何种作用?到哪里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呢?以上这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通识教育才能解答。 第二,通识教育提供给学生应对职业和世界变化的知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政策变迁、产业转移等其他因素),一些新的职业会不断产生,同时旧的职业会消亡。比如过去20年间,我们注意到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电子邮件、QQ、寻呼机、手机),电报这个原来非常重要的产业消失了;寻呼机从无到有,到达巅峰又消失了;计算机杀毒、网络搜索、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从无到有并发展为方兴未艾的产业。
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传统的光学相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古董”,光学胶片相关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几近消亡,其中的巨人柯达公司倒闭了。2012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生产电影放映机的最大公司日本电子化学工业公司正式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
这家公司在日本是一个老字号品牌,从1960年开始生产电影放映机,日本全国各大电影院所用的电影放映机里大部分来自这家公司。然而,一夕之间公司也倒闭了。
佛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无常”,这意味着变化是世界的常态,不变非常短暂。我们可以用这个概念理解我们身边巨大的、飞快的变化。
这意味着,电报业从业者、胶片业从业者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所打开的眼界和宽广的知识储备,他会较难应对这种巨大的变化,有可能落伍或者失业。这意味着大学生如果没有开放的心胸去接纳狭窄专业之外的其他知识和思维,其应对变化的准备其实并没有做好,这是其大学教育的重大缺失。
短期看,学生的专业是热门而时髦的,但20年以后呢?如果有通识教育的准备,学生在未来会较好地应对变化,并且有可能引导变化。这就是通识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理解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国内许多大学在最近20年间投入很大精力发展通识教育,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近20年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股潮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这个不以学科和职业命名的学院,其基础之一就是通识教育。
当然,也有一些大学并未重视通识教育,这成为其教育质量的短板,使其远离大学的本质和基础。那么,通识教育到底体现在哪里?北京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的一位校友冯唐最近有一些真挚有趣的报告。
冯唐是是当代中国一名作家,其身份显得有些复杂。在百度百科中,冯唐的介绍如下: 冯唐,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
诗人、作家、医生、商人、古器物爱好者,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1990年-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2年半)和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Emory University Goizueta Business School 工商管理硕士。
现居香港,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
2013年12月5日,“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冯唐以295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第八。
5.通识是什么
所谓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被忽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亦都针对通识教育,进行着不同程度与规模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