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的整体认识

2022-11-08 综合 86阅读 投稿:陌の路

1.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常识与科学、哲学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与常识的区别: 1、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所谓构成性思维就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所谓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构成性思想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哲学不提供任何常识和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知识,它只是跟随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知识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黑格尔还把哲学形象地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时追着落日方向起飞). 作为反思思维,哲学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想形式及其对象之中,不受其束缚.因而哲学思维乃是无限的、自由的思维.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停留于各种直接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之中,那么它就总是一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以表象为内容.常识受到它所固有的形式和对象的束缚,不能超越直观和经验的范围.因而常识乃是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2、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 所谓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单位,活动于概念中的思维;所谓表象思维即以表象为单位,活动于表象中的思维.例如,对于“圆”,没学过圆的理论的人只能以圆的东西,如圆盘、太阳之类的表象来把握,除了这些圆的表象,他对于圆往往难以说出更多的东西,此即表象思维;而对于学过数学的人而言,圆就是绕空间一点等距直线所划过的轨迹,他就可以凭借概念来把握,而不借助于任何表象.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而直观所能把握的对象只能是表象,所以常识总是活动于表象之中,离开经验表象的范围,它就会感到原来坚如磐石的世界好象忽然从根本上动摇了,它就不知道意识究竟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科学中也有概念,但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不仅抽象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抽象.任一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不能离开表象,都能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找到它所指称的对象,能够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属于表象思维.而哲学概念不能还原为任何经验中的表象,不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它是完全超验的,它活动于纯粹概念之中.所以对于哲学概念和哲学理论,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规定概念,而不能借助于任何表象.一旦我们试图借助于表象来把握哲学概念和理论,就将立刻失去它的本义,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哲学问题.通常所认为的哲学的难懂性、晦涩原因就在这里.说哲学难懂、晦涩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可理解,而往往仅仅意味着我们不惯于作纯粹的思想,不惯于不借助于表象来把握问题.例如,对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常识等表象思维那里,一说到有无、存在和非存在,人们就往往立刻会搜求头脑中熟悉的流行的关于有无的表象,进而借助于这些表象来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但若从表象出发,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有无的统一,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概念就其思维内容来看,没有别的,只是“无规定性之直接性”,而“无”只是一绝对的否定性.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二者彼此同样的空虚,毫无内容.所以,每一方直接地就是它的对方.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因而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也不可相互替代.。

2.作文学习《哲学常识》的心得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听着这首歌,许多人想的都是为家庭而奔波的农民工。而我,想到的确实在另一个不属于太阳照射地方工作的父亲。

他和其他人一样平凡,落在人海里几乎寻找不到他的身影。而他,却不平凡的撑起了整个家;却不平凡的养育了我;却不平凡的让我同母异父的哥哥完成了学业。

他是一个慈祥卖力的父亲,手指上的的淤泥和手背上爬满的青黑色伤疤告诉我们,他是一名常年工作在煤矿里面的工人。炽热的夕阳染红了整个天空,而他却感觉不到夕阳的美好,只能秉着急促的呼吸干着未完成的工作,从他干裂的嘴唇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干渴,从他脸颊那黑色的汗珠,我们可以知道,工作的辛苦。

3.我对哲学的认识 400字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

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

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

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

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的所不同。

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

所以,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之间,其内容和形态也有许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并且为他们服务。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意味着劳动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学。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同时,科学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哲学、科学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

当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基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也获得了一定的认识。

人们在不断积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论概括,于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哲学。当时,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知识的总汇。

直到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上的新发现,自然科学才开始了独立探索的进程,从而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自然科学和其他具体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

然而,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分化的趋势,往往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各门具体科学只能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完全的、绝对的真理。

实际上,他们妄想借助于纯粹思辨来获得对自然界的终极认识,赋予自己以高居于科学之上并把科学纳入自己体系的特权,结果不仅造成自己的僵化,而且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

4.哲学基本常识1,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a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a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b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c两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子:一个班级,班上的学生就是部分,而班级就是整体。

没有学生,就没有班级,而某个学生的行为会影响到班级的荣誉,说明部分会影响整体。对于某个学生来说,班级是整体,但是对于整个学校而言,这个班级却变成部分,说明部分和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说说你对哲学的认识

哲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题目。归根结底,就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种理论体系,一门社会学科。他属于社会学范畴,研究的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规律性的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看法,和整体认识的总和。即,整个世界是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任何一个学习哲学,研究哲学,还是在不自觉的使用哲学原来解决问题的人来说,都必须做出回答,无可回避。否则,就不能称为哲学。

本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应用的。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唯心主义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存在,其实就是承认其客观性,仍然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的问题,是一个“理”的问题,只研究理论的哲学,不是完整的,关键在於实践,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哲学。

整个哲学体系的完整,经过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后人总是在不断的进行否定之否定,进行“扬弃”,到目前为止,使整个哲学体系更加丰富、完善、科学。

《易经》是我国历史上很早的一部哲学书籍,综合而言,是一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将方法论贯穿始终的哲学书籍。

我们整个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及时你不懂哲学。

6.对哲学的认识

对哲学的认识

哲学并不具有直接的效用。从经济上看,哲学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它的含

金量最低;从技术上讲,它不能给我们解决操作工序上的一个具体问题。哲学的非实用性还表现在,对一部分人来讲,哲学纯粹是一种兴趣和志趣。

哲学有实用性,但非实用性不等于无用性。只是哲学的功用与意义难以用实用的标准来衡量。实际上,哲学的一个很大的“功能块模”就在于哲学的务虚性上,现行谈论的许多哲学功能,都可以归纳在务虚性上,比如:哲学能够提供和坚定人生信念;哲学能够培养人的宽容精神;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理论素质;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哲学可以帮助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如此等等。

哲学是务虚而不是务实,是软件而不是硬件。然而,我们知道,在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方面,恰恰只有“虚实结合”,“软硬兼施”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更大的成效和实效。虚实软硬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哲学是衡量精神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人类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哲学作为一项巨大的精神探索工程,担负着充分发展人类精神的任务。发展人类精神,这是哲学存在的充分理由和不可排除的功能。可以说,哲学是思想解放的头脑,是精神自由的杠杆,是渴望的象征,简言之,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动力。

哲学的务虚性不应当理解为哲学与生活实践无关,相反,哲学存在的最好方式是参与生活

实践,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哲学批判。

批判,这是哲学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哲学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哲学批判不等于简单的批评(当然它可以包含批评),更不是粗暴的政治批判。哲学批判是对某种观点,信念,理论,生活或社会现实进行审查,揭示真假、善恶,美丑,也就是合理性问题,它包括审视,分析,判别等一系列活动。

批判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前所述,弄清前提是否真确,论证是否虚假,推理论证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悖论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哲学批判的具体方式是外在的、形式的,是一个运用问题,而哲学批判的精神才是实质的,本质的。哲学批判的本质在于,对体现于生活实践或支配生活实践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研判,对思维与存在,人与社会及其合理发展表示关注。

批判性是哲学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千万不可丢弃。哲学如果丢弃了批判性,那就成了纯粹茶余饭后的闲谈,更无丝毫的革命性可言。 哲学批判本身应当包含建构性。马克思说,“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批判、继承、创新,应该“三位一体”。

哲学批判与哲学反思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哲学反思是依靠严格的推理论证和一定的经验事实,对一个问题、现象、答案、信念、理论进行仔细的分析审查。哲学反思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它的主要之点即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及现状与未来,表示严肃、深切的思索和关注。

哲学的批判经由反思的环节而得到增强。反思-批判性是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反思-批判性连同哲学的论理性一起,也是哲学得以树立信念、巩固信念的重要保障。

虽然不能抱着实用的观点去理解哲学,但这和哲学的可应用性是两回事。哲学对烧菜煮饭、

建立家庭、打猎捕鱼等来说缺乏实用性,这并不意味着哲学不能应用于生活。哲学的应用或应用哲学,主要的宗旨是让哲学贴近生活。当代哲学观和哲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就是,哲学参与生活,与许多专业相结合。照这样的理解,哲学就根本不是远离生活主流、与实践无关的“象牙之塔”。哲学不仅仅只是抽象的,它还可以应用到具体领域中去。从国外有关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从天而降的哲学”的情况

7.哲学与常识的关系/哲学

常识与科学、哲学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与常识的区别:

1、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所谓构成性思维就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所谓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构成性思想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哲学不提供任何常识和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知识,它只是跟随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知识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黑格尔还把哲学形象地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时追着落日方向起飞)。

作为反思思维,哲学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想形式及其对象之中,不受其束缚。因而哲学思维乃是无限的、自由的思维。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停留于各种直接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之中,那么它就总是一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以表象为内容。常识受到它所固有的形式和对象的束缚,不能超越直观和经验的范围。因而常识乃是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2、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

所谓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单位,活动于概念中的思维;所谓表象思维即以表象为单位,活动于表象中的思维。例如,对于“圆”,没学过圆的理论的人只能以圆的东西,如圆盘、太阳之类的表象来把握,除了这些圆的表象,他对于圆往往难以说出更多的东西,此即表象思维;而对于学过数学的人而言,圆就是绕空间一点等距直线所划过的轨迹,他就可以凭借概念来把握,而不借助于任何表象。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而直观所能把握的对象只能是表象,所以常识总是活动于表象之中,离开经验表象的范围,它就会感到原来坚如磐石的世界好象忽然从根本上动摇了,它就不知道意识究竟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科学中也有概念,但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不仅抽象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抽象。任一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不能离开表象,都能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找到它所指称的对象,能够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属于表象思维。而哲学概念不能还原为任何经验中的表象,不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它是完全超验的,它活动于纯粹概念之中。所以对于哲学概念和哲学理论,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规定概念,而不能借助于任何表象。一旦我们试图借助于表象来把握哲学概念和理论,就将立刻失去它的本义,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哲学问题。通常所认为的哲学的难懂性、晦涩原因就在这里。说哲学难懂、晦涩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可理解,而往往仅仅意味着我们不惯于作纯粹的思想,不惯于不借助于表象来把握问题。例如,对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常识等表象思维那里,一说到有无、存在和非存在,人们就往往立刻会搜求头脑中熟悉的流行的关于有无的表象,进而借助于这些表象来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但若从表象出发,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有无的统一,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概念就其思维内容来看,没有别的,只是“无规定性之直接性”,而“无”只是一绝对的否定性。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二者彼此同样的空虚,毫无内容。所以,每一方直接地就是它的对方。

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因而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也不可相互替代。

《哲学科学常识》的整体认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