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电是如何形成的
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2.关于雷电的知识
1、雷电对生活的影响:(1)雷电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雷电促成有机物质的合成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及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可能启发了远古人类对火发现和利用;(2)雷电威胁影响人类的活动:常使航空、通信、计算机系统、电力、建筑等许多部门遭受破坏,一直引起人们对于雷电活动及其防护问题的关注。
(3)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2、哪些地方容易遭雷击 (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本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3.如何预防触电事故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
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雷雨天气发生时,即使在安装了的情况下,也应该迅速拔掉室内电视、电冰箱以及天线电源的插头,防止空间电磁波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从电闪雷鸣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来看,空旷场地上、建筑物顶上、高大树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湿地区是雷击事故多发区。4.被雷击候如何自救 当发生雷击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
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积极进行现场抢救。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 死亡。
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
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5.雷电的产生和类型 产生: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带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试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还有争论。
(1) 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 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
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 冷云的电荷积累 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
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 ①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 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
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
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②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 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
3.雷电小常识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自然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4.雷电小常识
雷电 1、自然现象 【雷电是什么?】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闪电是什么?】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千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 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
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
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闪电可将空气中的一部分氮变成氮化合物,借雨水冲下地面。
一年当中,地球上每一公顷土地都可获得几公斤这种从高空来的免费肥料。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
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
【雷电的危害】 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
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也许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
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防雷击须知】 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一、雷击易发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 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 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本等; 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 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预防雷电的方法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
5.雷电小常识
雷电 1、自然现象 【雷电是什么?】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闪电是什么?】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千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 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
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
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闪电可将空气中的一部分氮变成氮化合物,借雨水冲下地面。
一年当中,地球上每一公顷土地都可获得几公斤这种从高空来的免费肥料。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
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
【雷电的危害】 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
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也许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
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防雷击须知】 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一、雷击易发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 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 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本等; 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 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预防雷电的方法 1.建。
6.雷电的产生
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
(2) 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
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
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特征。
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7.雷电的产生
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通常在雷雨云情况下出现,但在雨层云、雪暴、尘暴和火山爆发时也会偶尔出现。闪电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云内放电、云际放电和云地放电三种,前两种统称为云闪,第三种称为地闪(图1[地闪])。
自然界中大部分闪电为云闪。 地闪与闪电总数的比值为1/3~1/6(温带地区的比值高于热带地区)。
由于地闪对人类活动和生命安全有较大威胁,故研究比较多。 简史 闪电现象和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代甲骨文中,就已有关于雷电的记载(见大气科学发展简史)。后在西汉刘安等著的《淮南子》中,提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的思想。
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指出:“雷者,太阳之激气也。”他还总结了雷电活动的季节性:“正月始雷”、“五月雷迅”、“秋冬雷潜”。
到18世纪,为揭示闪电的性质,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探测实验。如美国学者B.富兰克林在1750年曾提出,用装在高塔上的避雷针,由云中引电进行测量的设想。
1752年6月他冒着雷击的危险,在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探测雷电的实验,观测到了通过风筝引线由雷雨云产生的电火花,证实了自然闪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本质的一致性。同一时期,苏联学者Μ.Β.罗蒙诺索夫和Γ.Β.里赫曼用自制测雷器探测到了雷暴过境所引起的电火花,不幸的是里赫曼为闪电击毙。
自此以后,开始了关于闪电在电学基础上的近代研究。 闪电结构 由云中曲折行进到达地面的闪电,人眼看上去似乎是一次瞬间闪光,但通过高速摄影揭示,它往往是由同一条通道、彼此间隔约百分之几秒的多次相继放电组成(图2[ 高速摄影所示的闪电结构])。
整个闪电过程的每一次放电,称为闪击,一次闪电经常可记录到数次闪击,有的多达10次以上。 闪击一般包含先导和回击两个过程。
先导是为闪电放电建立电离通道的准备过程,分为梯级先导和直窜先导两种。梯级先导是象阶梯一样逐级伸向地面的暗淡光柱,它的直径约5米,每级长约50米,先导约以10米/秒的速度通过这一段路程,然后间歇约30~100微秒,再继续向前延伸。
故整个梯级先导以约 1.5*10米/秒的平均速度迅速向地面伸展。梯级先导为回击建立了电离通道,当先导距地面5~50米时,则地面上某点将产生沿电离通道向上行进的回击过程。
回击的发光度比先导强得多,肉眼所见的闪光即为回击,速度约为 5*10米/秒,持续约40微秒,通过的电流约10安,偶尔可达10安。回击通道直径平均仅数厘米。
在梯级先导和第一次回击通过之后,可能有百分之几秒的时间间歇,随后是第二次先导和回击。第二次以后的各次先导,通常由云至地直窜而下,称为直窜先导。
由于它没有梯级,所以运动速度大约比梯级先导高10倍。一次闪电的整个持续时间约0.2秒,大约由云中向地面输送数十库负电荷。
因为闪电不是稳态过程,也不受放电电极的影响,故用强电场中电子雪崩(由于电子碰撞的连锁反应而使电子浓度剧增)的放电理论来解释闪电过程时,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有人提出流光理论,认为当电子雪崩很强时将产生光子发射,并由此产生光电离而形成新的衍生电子雪崩,这种不断向前发展的强电离区称为流光,向阳(阴)极扩展的称为正(负)流光。
流光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闪电放电,按这种理论,梯级先导是一种以梯级形式推进的负流光,它的整体速度类似于空气中实验室火花的负流光速度。直窜先导是沿先前电离通道推进的负流光,而回击是由地面向上推进的正流光。
闪电电场变化 闪电在距离l 处产生的电场包含静电场、感应场和辐射场三种成分。静电场分量正比于放电电矩,与成反比;电磁感应分量取决于放电电流,与成反比;电磁辐射场分量取决于放电时电荷运动的加速度,与l 成反比。
因此,对近处放电,静电场作用大,而对很远的放电,辐射场作用大(见天电)。一次闪击的电场变化,最初是与先导放电有关的、持续约0.1秒的缓变部分(L变化),随后是与回击有关的、持续时间小于1毫秒的快速梯级变化(R变化),最后是持续时间约0.1秒的缓变(S变化)。
多次闪击的电场变化,都再次从L变化开始,以S变化结束,其间是对应于地闪的R变化和两次R变化之间的缓慢变化(J变化),后者是两次闪击间歇不发光的放电过程形成的(图3[一次闪击])。 闪电光谱和闪电电流 闪电发射光谱的观测研究,提供了闪电物理性质的最早线索。
考察 3000~10000埃的闪电光谱时,发现它是在弱连续光谱的背景上,由原子和离子发射谱线以及分子的发射和吸收带组成的。已发表的近两百条谱线,大多数属于中性的和电离的氮和氧的发射谱线。
由闪电光谱的研究,可推断闪电通道的温度在几微秒内就达到25000~30000K的峰值,但在30微秒左右,已降到半峰值;在峰值温度时通道中的电子浓度为10~10个/厘米,约大于或等于通道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浓度之和;压力达10个大气压。闪电光谱的一些研究结果与电磁方法观测的闪电电学参数相吻合。
从电力、建筑等部门的防雷保护设计来说,闪电电流是闪电放电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并由此可以推断有关电荷、能量、电矩等参数。闪电的电流一般在10微秒左右。
8.雷电的产生
雷电的危害
雷电以其高电压,大电流对财物、人员造成巨大伤害,其实质是雷击产生瞬态高压浪涌。浪涌通过电网或感应进入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 ,对设备讯号产生破坏。
一个强烈的雷击可能会对用户的设备立即造成灾害性后果,除直接的设备破坏、人身伤亡损失外(如移动基站被破坏),有些会产生间接的损失,如果银行服务停顿,交通指挥混乱。
高压、大电流有时也会因人为的操作而产生,如高压变压器的切换、补偿调整电容系统的调节等,有时候,终端负载过流短路也会对用电系统造成冲击。
中强度的雷击可能造成用户设备中的一些零部件被损害或致其性能提前老化,如电子设备的线路板及元件烧毁。
轻度过频的雷击亦有可能对用户造成损失,如传输或存储的讯号或数据错乱,丢失服务器,电脑死机等。
GBF通信网络防雷器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的安全尤为重要,很难想象大量数据丢失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GBF&ABC通信网络防雷器因应不同场合的需要而度身定制,最大限度保护信号线(数据线)的安全,为名副其实的信息保护神。
以上每个型号规格防雷器均加FS(声光报警触点)或(遥信触点)功能
* 地线电阻应小于4欧姆
* 应避免防雷器接地线与电源线平行,最好是垂直交叉
* 防雷器输入线越短越好
电源防雷器安装要求:
*GBF系列电源防雷器以并联的形式安装在低压电网中,输出端直接接地(电网)如图所示:
*GBF系列电源防雷器的安装位,一般安装在:
“B级”,在动力配电柜中设备的前端或电源进线处,以尽可能直接地将雷电流分流并避免耦合。
“C级”,在分配电柜中靠近敏感设备处,这时,风险被判定为“轻微”或“中等”。
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
避雷针(或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系统构成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雷电和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为了实现内部避雷,需要进出各保护区的电缆、金属管道等都要连接避雷及过压保护器,并进行等电位连接。
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
避雷针(或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系统构成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雷电和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为了实现内部避雷,需要进出各保护区的电缆、金属管道等都要连接避雷及过压保护器,并进行等电位连接。
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
避雷针(或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系统构成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雷电和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为了实现内部避雷,需要进出各保护区的电缆、金属管道等都要连接避雷及过压保护器,并进行等电位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