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声《歪谈三国》
1 侯宝林1965年《歪批三国》台词,经典里的经典! 甲 相声演员得有学问啊。
乙 哎,这个有学问可不敢说,也就是记问之学。 甲 据说是古今中外,什么学问都得有。
乙 那可不敢这么说。 甲 嗯? 乙 呵呵,没那么大学问。
甲 您就是位学者。 乙 咳,什么学者?马马虎虎。
甲 念过书吧? 乙 念过呀。 甲 是嘛,看得出来嘛。
乙 噢,这还看得出来? 甲 脸上有书气嘛。 乙 噢,有书气。
甲 您看我就是这样。哦。
看得出来,脸上的书气很大。 乙 哦? 甲 昨天跟人下棋,一盘都没赢嘛。
乙 噢,那么输气啊! 甲 书墨之气。 乙 哎,得有书墨之气呀。
甲 对呀,我是喜欢看书。 乙 好啊,看书能够长知识。
甲 对。 乙 那您也得看是什么书,得开卷有益。
甲 是古典文学,我都喜欢研究。 乙 好啊。
哎,对古典文学我也很爱好。 甲 哦,您喜欢看什么书? 乙 什么“三国”、“列国”啊…… 甲 嗯。
乙 “水浒”、“聊斋”啊…… 甲 嗯。 乙 “红楼”、“西厢”啊,这都看过。
甲 《红楼梦》啊! 乙 啊,《红楼梦》。 甲 喜欢看? 乙 喜欢看。
甲 知道这个故事啊? 乙 “红楼”啊,知道啊。我看得还很透彻。
甲 哦。 乙 每一章,每一回,每一个人的性格,我都有研究。
甲 哎呀,那可不简单。 乙 哈哈,哎。
这部书主要嘛写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 甲 对。
乙 被这个王熙凤给破坏了。 甲 嗯。
乙 结果,贾宝玉和薛宝钗他们两个人结婚了。 甲 对啊。
乙 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当和尚。 甲 对。
乙 这部书就这么一段故事。 甲 对。
常看吗? 乙 常看。 甲 每天看吗? 乙 每天看。
甲 上班也看吗? 乙 那不看。上班哪儿能看书呀! 甲 有这种人啊。
我们街坊就有这么个人,整天看书,看《红楼梦》。 乙 你瞧。
甲 什么事儿也不干。 乙 噢。
甲 别人就说他:“你怎么老看书呀?你那《红楼梦》不能搁下吗?” 乙 是啊。 甲 “干活不干了?” 乙 这话说得很对! 甲 “你还想干不想干了?” 乙 是嘛。
甲 他一赌气把书拽那儿了。 乙 嗯。
甲 “不干就不干,林黛玉一死我就不想干了!” 乙 咳,这位看成书迷了。 甲 是啊。
乙 哎。我看书就这样儿好,不入迷。
甲 不入迷。 乙 拿它就是做个研究。
甲 研究啊。 乙 啊。
甲 还研究什么? 乙 “三国”。 甲 “三国”啊? 乙 对于“三国”嘛,我很熟悉。
甲 熟读“三国”。 乙 也不敢说熟读。
甲 噢。 乙 看过几遍。
甲 看过几遍! 乙 哎,对对。 甲 那就不容易了。
乙 哈哈。 甲 都看什么批的? 乙 啊,金批、御批、毛批。
甲 毛批、金批都好。 乙 都好。
甲 这个御批不怎么样。 乙 哎,御批也不错。
甲 那就是乾隆皇上批的。 乙 是啊。
甲 他那学问不行。 乙 嗯。
甲 不值钱。 乙 怎么,这还论值钱不值钱? 甲 当然了。
乙 嗯。 甲 你到书店里去买旧书…… 乙 啊。
甲 买御批“三国”,买好版的,十块钱。 乙 十块钱? 甲 就买了。
乙 十块钱,那也不算贱了。 甲 毛批的三十块。
乙 这可贵了。嗯。
甲 金批得六十块。 乙 六十?! 甲 贵了? 乙 贵了! 甲 最贵的是侯批! 乙 侯批“三国”? 甲 侯批“三国”! 乙 谁呀? 甲 侯宝林先生。
乙 噢,就是阁下呀? 甲 哎,对。 乙 哦,您批“三国”? 甲 是的。
乙 那不用说了。 甲 嗯。
乙 您批的这一部三国,要是买得一百多块吧? 甲 您再回回手儿吧。 乙 回?我这儿买呢? 甲 一百多块? 乙 那得二百块? 甲 你多说点儿。
乙 五百! 甲 你多说点儿又不上税,干吗那么胆小呀?五百块?啊,这是文学呀,五百块你就认为了不起啦? 乙 这么说这是无价之宝? 甲 你花五千块也没地方买去,侯批“三国”。 乙 哎呀,怎么这么贵呀? 甲 没出版。
乙 你这不是废话吗?没出版你说他干什么呀! 甲 唉,珍贵就在这一点儿嘛。 乙 这还珍贵呢? 甲 这不能轻易就拿出来啊! 乙 哦? 甲 还在修。
乙 噢,还在修呢。 甲 对。
乙 好好好,嗯。 甲 “三国”,你懂不懂? 乙 懂啊。
甲 我跟你谈一个问题可以吗? 乙 可以呀。 甲 嗯。
乙 咱们彼此多研究。 甲 请教。
乙 岂敢。 甲 为什么叫“三国”? 乙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甲 那你说吧。 乙 “三国”呀…… 甲 嗯。
乙 魏、蜀、吴,就叫“三国”。 甲 魏。
乙 嗯。 甲 蜀。
乙 哎。 甲 吴。
乙 不错。 甲 就叫“三国”? 乙 是呀。
甲 魏,指谁呀? 乙 北魏,曹操啊! 甲 蜀呢? 乙 西蜀,刘备呀! 甲 吴? 乙 东吴,孙权。 甲 就这么“三国”? 乙 哎,“三国”。
甲 不对吧? 乙 怎么会不对呀? 甲 这本书整个儿写的什么朝代? 乙 汉朝啊。 甲 那么汉献帝不算一国吗? 乙 哦,那算一国呀! 甲 那就四国了。
乙 嗯,多出一国来了。 甲 黄祖跟任何人不联络,想独立,算不算一国? 乙 算一国呀。
甲 孟获想夺取中原,算不算一国? 乙 那也算一国呀。 甲 六国。
乙 好嘛,这就翻一番啦! 甲 不对。 乙 那么您说怎么叫“三国”? 甲 告诉你吧,这个问题很简单。
乙 哦? 甲 为什么叫“三国”呢? 乙 为什么呢? 甲 因为带“三”字儿的事情多。 乙 带…… 甲 得喽,就叫“三国”吧! 乙 噢,带“三”字儿的事情多嘛,就叫“三国”? 甲 你看目录上带“三”字儿的有多少? 乙 哦? 甲 头一段“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有吧? 乙 有。
甲 最末一段儿。 乙 末一段是? 甲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乙 对呀。 甲 有“三”吧? 乙。
2.说相声主要要掌握什么技巧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
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
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
说笑话贵在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
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谊颂》: 甲:外国能听懂相声吗? 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乙:那多好哇! (继续铺垫)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 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
乙:这……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
例如《买佛龛》: 乙:年轻人说什么?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 乙: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就这么个破东西他妈的八毛!” 乙:怎么……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优点。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意见吗?" 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 乙:这多好哇! 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 乙:没听说过。 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 乙:小张说什么? 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 乙:嚯! 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 乙:瞎! 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爱人。 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 乙:为什么叫大爷? 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
例如《老站长》: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
河北上海。 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
例如《哭笑论》: 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不敢听啊?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
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 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
("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
例如《诗歌与爱情》: 乙:诗经上"君子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
("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 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
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
3.有谁能给我普及下相声的常识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摹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早期代表人物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朱绍文(1829—1904)相声界祖师爷。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2]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不抵抗政策;也曾为讽刺当时天津警察“贱”遇到麻烦。
刘宝瑞(1915—1968)表演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
姜昆、李文华表演对口相声
但更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按内容功能分类:
杨振华、金炳昶表演相声《假大空》
●讽刺型相声:可讽刺自己或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大陆,通
侯耀文、石富宽表演相声《京九演义》
常要配合政府方针、政策。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
张文泽 丁舟 张颂阳表演《扒马褂》
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按著作时代: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7流派
编辑
逗哏
一、侯(宝林)派相声
参见:薛宝琨《论“侯派”相声》
二、马(三立)派相声
参见:薛宝琨《论“马派”相声的精神》
吴文科《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
三、常(宝堃)派相声
参见:常宝华《回忆我的大哥常宝堃》
四、苏(文茂)派相声
参见:苏德新《难忘苏批“三国”》
五、马(季)派相声
捧哏
一、李(文华)派相声
参见:姜昆《李文华谈捧哏》
二、唐(杰忠)派相声
参见:姜昆《为唐杰忠叫好》
三、赵(世忠)派相声
参见:老舍《健康的笑声》
/link?url=
4.相声知识集锦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 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
谢谢采纳哦~
5.相声的基础知识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
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
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
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
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
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6.急需相声类的知识问答,不要太难(类似于开心词典形式) 谢谢
1.《宁波话》是谁说的? 答:郝爱民。
2. 马三爷《逗你玩儿》里面的孩子几岁? 答:5岁。 3. 马三立老师在《对对子》(和赵佩茹老师)里面说自己的祖先是谁? 答:马超。
4. 张寿臣在《巧嘴媒婆》里塑造的媒婆形象叫什么名字? 答:酸梅。 5. 杨议杨进明《获奖之后》第二个电话谁打来的? 答:第二个电话是"牛编"手下的"名记"赵哥打来的。
6. 侯耀文、石富宽的《糖醋活鱼》中老夫人的女儿叫什么? 答:贝蒂。 7. 基督山伯爵爆炸卡桑德拉大桥,的下联是什么? 答:少林寺弟子奇袭相思女子客店。
8. 眼看来到五月中,家人买纸糊窗棂,丈夫出外三年整,一封书信半似空。那个相声的??答案是什么? 答:《打灯谜》。
半夏、防风、当归、白芷。 9. 《训徒》里的徒弟叫什么? 答:别扭。
10.《纠纷》里王德成是做什么工作的? 答:煤气站的。 11.丁文元的家住在哪里? 答:荣吉大街瑞福里4号。
12.传统相声中有许多是文字游戏类的节目,请举出4个例子。 答:拆字、五行诗、金刚腿、俏皮话。
13.请举出八扇屏中的至少8个故事。 答:苦人王佐、糊涂人华云龙、浑人项羽、恶人杨广、渔人姜子牙、莽撞人张飞、粗鲁人尉迟恭、小孩子若干。
14. 根据侯宝林所推算,郭启儒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哪时? 答:光绪二十六年 岁在庚子 六月十七 子时生人。 15.名词解释:一啊三得。
答:遇到危险时要大声的“啊”一声, 叫做“一啊三得”: 1.吓吓坏人的胆子; 2.壮壮自己的威风; 3.叫叫四周的邻居。 16.相声界中流传的“砍牛头”是怎么回事? 答:捧哏的抢先说出了逗哏的词的这种失误,叫做“砍牛头”。
17.刘,郭的歪批三国中刘说那个能耐最大的那些,排好顺序。 答:诸葛亮,司马懿,赵云,张飞,吕布,曹操,刘宝瑞。
18.黄土马家院里有多少趟马路? 答:院里有18趟马路。 19.《卖五器》中的铜铁瓷锡木五种器具各是什么东西? 答:铜器—两根儿茶壶梁儿 铁器—半拉马掌 瓷器—半拉羹匙脑袋 锡器—一张锡纸 木器—半拉锅盖 20. 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各是指什么?各有那些内容? 答:说:能说绕口令,贯口,会念定场诗,数来宝等。
学:能学各省方言,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流行歌曲,大小买卖的吆喝,学口技等。 逗:会说单口,能逗哏,能捧哏,能泥封,会双簧(前脸,后身)等。
唱:会唱太平歌词,开场小唱。 21. 小马说的中,黄族民他爸爸是干什么的,他舅舅是谁? 答:他爸爸黄世仁 舅舅就是马三立。
22. 在《拉洋片》里,黄族民黄先生一共挨了多少下儿打? 答:挨了四下。 23.马三立表演《练气功》,演到张二伯剖腹而死时,采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张二伯的死? 答:倒在了舞台上。
24. 马老的《买猴》,马大哈把通知错写成“今派你到东北火速买猴50个”,正确的应该是什么? 答:东北角买猴头香皂50箱。 25.马三立《家传秘方》中马老买的蛋糕多少钱一块? 答:一毛钱。
26.李伯祥在>里,当敌人问他时,他说他姓什么叫什么小名是什么住在什么县? 答:姓zer,名chua,小名dia,家住pia县。 27.刘宝瑞的《八扇屏》中,刘宝瑞出了上联“风吹水面层层浪”,他自己对的下联是什么? 答:雨打浮萍点点青。
28.说出苹果的阴、阳、金、木、水、火、土。 答:苹果绿皮为阴,红皮为阳,拿铁剪子铰为金,在树上长着为木,一咬有水,吃了败火,树在土里长着。
29.周德山的艺名是什么?苏文茂的哪个相声里提到了他? 答:周蛤蟆 《文章会》 30.四大魔头都是谁?各使什么武器?有什么功能? 答:电魔:手电筒,光辐射。 磁魔:指南针,让人往南走。
光魔:太阳镜。 声魔:吉他。
31.《歪批三国》里,说到关公屯土山被困的时候,来了一个朋友——张文远。请问张文远是打哪儿过来的? 答:乌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