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读书笔记

2021-08-07 综合 86阅读 投稿:悲画扇

1.关于科学知识读书笔记

《食物的旅行》读书笔记

通过学习《食物的旅行》我初步明白了食物是怎样旅行的,基本如下:

1.食物在口腔中被唾液酶把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并把食物弄碎

2.然后到达了胃里在胃里把1部分水和酒精消化掉并把麦芽糖转化为葡萄糖但是脂肪没有被分解(就是把吃的东西分解成食泥比如某些人醉酒后呕吐出的东西)主要把食物弄横泥状做简单吸收

3.然后到达了小肠在小肠里是最重要的消化过程小肠细而长里的绒毛突起较多这样就可以充分吸收水脂肪和葡萄糖和各种无机盐(维生素)主要起消化作用

4.接着到达了大肠大肠不光是储存食物残渣最近科学家还发现大肠可以使食物中剩下的膳食纤维得到吸收膳食纤维里有一些促进消化和一些别的功能(请等待科学家的进1步发现吧)粪便中的物质就是事物残渣和没被消化的物质大肠主要起贮藏粪便的作用

5.最后食物的残渣会被排除体外。

以后,我要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科学本领。

读《恐龙的灭绝》体会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二、物种斗争说。三、大陆漂移说。四、地磁变化说。五、被子植物中毒说。六、酸雨说。

恐龙的全部灭绝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2.《马克思传》,《全球通史》,《丧家狗——我读论语》,《哲学科学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是一本介绍由古至今许多重大事件的书籍,它让我了解世界各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了人类的苦难与辉煌,也让我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理解与认识。

古巴比伦的辉煌,所的门的智慧,波斯的兴起,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古代文化的灿烂。随着《荷马史诗》的广为流传,古希腊登上历史舞台。繁华灿烂的古希腊文明让人炫目,让人向往,让人着迷。繁荣过后总是那样的凄凉悲惨,亚历山大的帝国取而代之。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是短暂的,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这次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其影响是深远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绝对的错与对,也没有永恒的辉煌,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发展,不停地前进。

古希腊文明渐渐消逝在历史岁月中,随之而来的是古罗马文明,正如西方一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思是宏大的事情要一点点去做,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罗马人民的不懈努力,不懈斗争下,才有辉煌的罗马文明,这也启示我们美好事物的来之不易,也告诫我们邀好好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不要让它消逝。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强大的国家,如法国、英国等。但持续百年之久的英法战争让原本强盛的两个国家受到沉重打击,战争也让整个欧洲的经济生活受到严重打击。这也警示我们: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和平才能良好地发展。这也告诫我们和平是多么得重要。

3.科学读书笔记10篇

1童年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 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穿.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去捡垃圾换钱.每到不上学的日子,他就早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捡垃圾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学校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去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很臭.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学习,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我和书沉思,不仅思绪万千.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2昆虫日记 今天,我读了法布尔所写的一部名著——《昆虫日记》.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完成了《昆虫日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日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近了现代文明.法布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容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靠自学先后取得多个学位.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就是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正因为热爱真理所以撰写《昆虫日记》.我多么渴望像法布尔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造福啊!然而,平时我连做数学题都不认真,不刻苦.总是这多一个小括号,那落一个小数点什么的.同法布尔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读过《昆虫日记》和法布尔的生平,我感受很深,《昆虫日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当我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心里是三分惊喜七分好奇.然而当我翻完这本书中每珍贵的一页,我心中是汹涌彭湃的,又是惆怅万千的.它带给我的是惊讶,是感动,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着我.在整整的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里,竟磨练出一个如此勇敢、坚强,有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的非凡女子.对于一个常人来说,三天——也就是72个小时,能办成的事根本就寥寥无几.但是对于海伦来说,三天似三十年.如果她能拥有三天的光明,她的心里又会有多么满足,多么快乐…… 谁能想象年幼的海伦面对自己又聋又哑又瞎的现实也曾经堕落过,暴躁过,为上帝的无情而忿忿不平,但正是因为她在老师,莎莉文的帮助下,正确了自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依靠着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竟奇迹般地重新振作起来,用那仅有的却又蕴藏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的精神去创造更多的奇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海伦成功了,她终于成功了!她借助了自己的双手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听到了绚彩的世界.海伦终于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海伦的不幸与生活在黑暗中的痛苦是我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但她对生命的永不放弃是令世人刻骨铭心的.我相信,即使在一百年、一千年后,还会有人提到海伦·凯勒,还会回忆起这个创造生命奇迹的女士,诉说着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海伦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也是一种可惜.而我们这些花样年华的青少年有着青春美好的时光,难道就让它白白流逝吗?海伦·凯勒说过:“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将把这三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

4.作文学习《哲学常识》的心得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听着这首歌,许多人想的都是为家庭而奔波的农民工。而我,想到的确实在另一个不属于太阳照射地方工作的父亲。

他和其他人一样平凡,落在人海里几乎寻找不到他的身影。而他,却不平凡的撑起了整个家;却不平凡的养育了我;却不平凡的让我同母异父的哥哥完成了学业。

他是一个慈祥卖力的父亲,手指上的的淤泥和手背上爬满的青黑色伤疤告诉我们,他是一名常年工作在煤矿里面的工人。炽热的夕阳染红了整个天空,而他却感觉不到夕阳的美好,只能秉着急促的呼吸干着未完成的工作,从他干裂的嘴唇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干渴,从他脸颊那黑色的汗珠,我们可以知道,工作的辛苦。

5.关于哲学的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by daneen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

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 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 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宇 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

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人们往往通过宗教来追求超道德价值,但科学往前进一步,宗教就往后退一步。幸好,出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途径——一条比宗教更为直接的途径。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

因此,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四,“入世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 人虽有各种,但各种人都是人。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中国哲学家的答案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人如果要得到这个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否定“生”? 某些哲学家回答说,这是必须的。这种哲学就是普通所谓的“出世的哲学” 另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得人伦和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讲的“入世的哲学”。

专就中国哲学中得主要传统来说,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五,哲学的功用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 六,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了“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

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并非不问世务的人。

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的;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是否有机会为王无关宏旨,是另外一回事。

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还要养成这种人格。

不单是要知道它,还是要体验它。 对于这个问题,冯先生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大段话,来说明知道哲学和体验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

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

.他的身上存在哲学家的合命题(入世和出世的统一),。

..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来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做在靠椅中,处在人生之外。

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说到金岳霖先生,我的大脑里不禁打了三个大问号。

金教授自然是以身载道的哲学大师,但他对人生的领悟,对于情感的领悟,让我费解。据说,他因为林徽音终生未娶,而甘做她的邻居。

这是否也在他的哲学体系之内呢,他为何。

6.科学哲学的读书笔记(科学究竟是什么)书评

科学技术史《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查尔默斯 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科学技术史《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查尔默斯 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科学技术史《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查尔默斯 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科学技术哲学科技政策与管理/高教与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B 《管理学基础》 加雷斯. 琼斯 、珍尼弗乔治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科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工程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史《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B 《管理学基础》 加雷斯. 琼斯 、珍尼弗乔治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科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政策科学技术史《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查尔默斯 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或管理学B 《管理学基础》 加雷斯. 琼斯 、珍尼弗乔治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科学技术哲学科技创新/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查尔默斯 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7.求一篇哲学类书籍的读书笔记(1000字)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2010-10-18 10:48:53 来自: panco (呵呵)

这段时间在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作为哲学启蒙书来说真的不错。

一开始就来了两个问题:1.我是谁? 2.世界时怎么来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大概也是这两个吧。

然后提到德谟特里克斯的原子理论(atom) 我很佩服他,在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时候,仅仅只是凭借常识就将物质说的跟现在的发现一样,真的很强悍。

然后是伟大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很喜欢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前者只能用理性去认识,后者仅仅靠五官感觉就可以了,却不大准确。 再有,理型世界是永恒的,存在的是精神物质和抽象物质;感官世界,或者说是现实世界,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马都瘸腿了,但我们还是可以靠理性想象出一匹完整无缺的马来。从某个角度来讲,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柏拉图还将人分为三个部分: 头,代表理性,追求智慧; 胸,代表意志,追求勇气;腹,代表欲望,应该遏制。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伦理学,提出做人要做到 “黄金中庸”。

罗马时代,宗教与哲学趋于统一。多种宗教的碰撞使得许多新兴学派诞生。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新柏拉图派。犬儒学派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斯多葛学派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伊壁鸠鲁学派主张享乐主义,尽可能避免痛苦,而前两者则希望忍受痛苦;新柏拉图派相信存在上帝的神圣之光照不到的的地方,最接近光源的是永恒的灵魂。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表明当不能知道现实和梦境的区别时,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处于思考怀疑状态的自己。他认为宇宙有两种形式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是属于纯粹意识的灵魂“思想”,另一种是属于物质的“扩延”,此为二元论。当考虑精神时用唯心看待,“扩延”时同唯物看。

与笛卡尔相反,斯宾诺莎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这就是一元论。他也认为上帝存在,而且用过自然法则作为内在因来控制世界。

经验主义三个代表人物: 洛克,柏克莱与休姆。其中休姆认为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许多不同的知觉和感受,最后像电影的原理一样构成了自我。他也是个不可知论者,不承认也不否认上帝的存在。柏克莱认为人有“灵”,是万物的成因,是天主。

启蒙运动中,康德同意经验主义中世界的了解都是透过感官而来的,也同意理性主义中认为理性中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世界。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另外,他有个理论是: 因果律根植与我们的内心,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面目,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了解世界。他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康德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无上命令”的概念,这个道德准则其实也就是良心。康德的伦理管也被称为“义务的伦理观”,“善意的伦理学”,因为他认为只有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也就是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非行为后果。更多地,他觉得我们只有在追随我们的"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帝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因为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的人。

紧接其后的是浪漫主义时代——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活跃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特征之一是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最主要的哲学家是谢林,他认为大自然的去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或世界精神)的表现。另外,浪漫主义的反讽指的是艺术家会在作品里向观众说一些讽刺的话,表明这个虚构的世界是他操纵的。

后来,黑格尔出现了。他的贡献在于辩证法的提出。一种事物出现了,称为“正”,则必然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称为“反”,然后经过一段僵持的时间后,会出现第三种观点,称为“合”,在吸取了正反的优点后形成被认为正确的知识。历史就是如此前进的。

8.要有两篇科学读书笔记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序杨舰 戴吾三 一在人类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有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就自然科学的名著而言,毋庸置疑,许多名著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推动甚至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许多名著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知,探索奥秘,奉献终生。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犹如一座座丰碑,所铭刻的深邃思想,精妙实验,睿智论证是今人获取智慧的不竭源泉,是激励探索发现的永久动力。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值得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去拜读。 名著为先辈科学大师写就。

今天我们处在新的时代,科学知识不断创新,新出版的科学论文、著作目不暇接,难免会有人问:过去的知识多被更新,旧体系或被新体系包容,再去读这些科学名著有意义吗?对这样的问题,不妨听听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eorge Sarton)的回答:“现在阅读亚里斯多德、狄奥方塔斯、惠更斯和牛顿的著作仍然获益匪浅。这些著作中充满秘密财富。

如果认为在这类著作里除了已被肯定被条理化的事实和思想之外一无所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些原著就没有参考意义,只消宣布那些事实和思想就足够了。

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建议对此有所怀疑的人试试看。他们将会发现,回到这些原始资料所受的精神鼓舞是什么也比不上的。

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向科学家指出那些最能振奋精神使人开始新的冲刺的原著。”(见萨顿:《科学的生命》)萨顿的话出自上世纪50年代,但今天重温仍值得体味。

我们有阅读科学名著的理由,但不可否认,读科学名著并不同于读文史名著,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背景,想必是困难多多。即便是有自然科学背景,由于知识门类的划分,也不见得就能通读顺畅。

事实上,对从事科学史、科学文化或某些科学专业的人来说,尽可能多读一些科学名著理所当然,而对大部分专业相去甚远的人来说则视需要选择。 由于专业分化的原因,许多人确实不必细读深究科学名著,但是为了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扩展自己的视野,却有必要了解迄今世界上有过什么科学名著。

这个道理就如同没读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却知道莎士比亚,知道其原著的精华一样。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试图通过目前这本书,对古今中外的重要科学名著、相关作者的生平、学术贡献和思想精髓做出基本的介绍和评价。

二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上半叶,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方、西方的科学名著汇总起来何止千万!要精选出100多部有代表性的名著并非易事。既要考虑历史时段,也要考虑地域国别,还要兼顾学科特点。

从历史时段讲,本书大致划分成古代、中世纪(难免有西方参照系之嫌)、近代三大部分。由于近代科学著作呈快速增长趋势,这部分又分为16到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三个时段。

从地域国别讲,东方不仅选取中国古代、近代的科学名著,也注意到印度和日本的情况,古印度医学比较发达,近代日本译介西学富有特色。西方作宽泛地理解,不仅有欧洲本土国家,也包括美国和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的科学名著均在视野之内。

从学科特点看,仅自然科学就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之分,若考虑技术学科则分支更多。本书着眼自然科学著作,因为科学著作蕴涵的思想更丰富些。

从科学家个人讲,有人一生著述丰富,限于体例结构,本书尽量突出其有代表性的著作或有特点的中文译著。如德国科学家高斯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大地测量学都有杰出的著述,而本书只选了他的《数论》,因为数学家将19世纪数学发展从编年史角度给出标志,起点就是1801年高斯的《数论》。

又如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被称为是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全才式人物”,他一生写有500篇科学论文和30多部专著,我们仅选取了他的《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和《科学与方法》。一是因为有中文译本,便于向读者推荐;二是从学科综合平衡考虑,应有涉及科学方法、科学哲学的论著为好。

也有的科学家著述相对不多,但在不同领域的心血之作皆非一般。以牛顿为代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无论是对自然科学本身还是对人类的世界观来说,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浓墨重彩评介当属无疑;而牛顿所著《光学》虽然今天看来不能同前作并论,但在当时学科发展中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故我们也辟一篇文字。

并不是著名科学家就有著作入选,这里有学科史发展的考虑。如瑞士数学家欧拉1744年出版《寻求极大或极小性质的曲线的技巧》,由此变分法作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诞生。

这本书给欧拉带来声誉,一度他被视为当时“活着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但不久,其他数学家就丰富了变分方法,使欧拉头上的光环很快减色。

有些著名科学家主要从事实验研究,成果大都以报告的形式发表,尽管有些实验具有改变历史的意义(如伦琴的X光实验),但因不是著作体例,该书也没有收入。 三说到名著,易使人联想到厚重的书本,精美的装帧,烫金的书名等等。

而本书论及的科学名著在当时并非都是如此,其中有小册子,有论文集,甚至还有散乱的手稿(只是后来整理成笔记形式)。因为历。

9.求8篇关于科学读书笔记

1.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什么都那么好发展的,这就好比你学习的过程,在小的时候你只能学习简单的语言,行走,交往,等等的东西,但是这些感觉非常大,非常快,这就好比是原始社会的一个小的爆发期,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令现代社会惊诧的东西。然后就会进入一个积累期,在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够更快的发展和学习。

2.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倾向于神秘主义的研究,社会也比较不稳定,文明在不断的被中断,或者被毁灭,而在中国则是不断的循环往复,使人产生惰性,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欧洲大致格局的定型使得社会可以比较稳定的发展,这样科学也可以系统的,持续性的发展研究。首先是基础学科的发展,数学,物理学,一点一点的积累,使人们越来越放弃神秘主义的研究,而倾向于实用主义的研究,当各个学科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科学就忽然开始了爆炸。

3.我认为是由于一些特殊东西的发明才导致其领域的发展,比如蒸汽机,电,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巨大的推动力。详细说电,其应用可谓是“无微不至”,正因为有电,其他领域的观察,实验,等等都有了飞速的提高。而计算机的发明就更不用说了。

4.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既是一个谜,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可能存在单一的终极原因。如果从科学自身去找原因,可能会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那么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差异就是内因;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那么中西科学特征的差异就是主因,科学自身的缺陷和封建统治阶的不予重视是形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而科学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逻辑理论思维的欠缺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制约因素。

5.科学最重要的就是数学化,用数学描述世界。而我们一向沉迷于一些虚无的理论,没法将其变成只要学过数学的人就懂的知识,于是科学变成了曲高和寡的空中楼阁。

6.中国以孔孟之道为本,而孔孟之道最大的特点在于以道德代替一切。于是,一个人评判的最终标准不是看他是否有才能,是否有理智,是否能坚信自己的信念,而是看他能否符合大众所认为的道德标准。而科学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有独行特立的思考,并能为维护其信念而不懈努力。

7.中国的道德不鼓励独创,近代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后不久的欧洲,而没有产生在曾有过科学技术高度繁荣历史的中国。这也是学术文章争议的中心。本人资历尚浅,没有能力和学者们商讨,只将自己的愚见相应陈述一下。

8.西方文明是航海文明,航海文明突出特点就是特别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方法的研究。这就产生了实验理性,逻辑理性和数学理性,发展了科学归纳法,科学实验法和理性演绎法。航海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门科学的发展。而中国在进入铁器时代之后,似乎不再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了。

10.作文学习《哲学常识》的心得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

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听着这首歌,许多人想的都是为家庭而奔波的农民工。而我,想到的确实在另一个不属于太阳照射地方工作的父亲。

他和其他人一样平凡,落在人海里几乎寻找不到他的身影。而他,却不平凡的撑起了整个家;却不平凡的养育了我;却不平凡的让我同母异父的哥哥完成了学业。

他是一个慈祥卖力的父亲,手指上的的淤泥和手背上爬满的青黑色伤疤告诉我们,他是一名常年工作在煤矿里面的工人。炽热的夕阳染红了整个天空,而他却感觉不到夕阳的美好,只能秉着急促的呼吸干着未完成的工作,从他干裂的嘴唇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干渴,从他脸颊那黑色的汗珠,我们可以知道,工作的辛苦。

哲学科学常识读书笔记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