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新手关于汉服必须要知道的知识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装,是从先秦到明末清初汉族人衣着服饰的总称;汉服的意义并不是“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族的服装”;汉族的汉不是汉朝的汉,而是汉族的汉;汉服是不分朝代的,只讲形制(可以理解为款式)。
所以汉服中没有唐服、宋服、明服……这一说。不是说汉服在这一个朝代是一个样子,到下一个朝代立马就大变样了。
汉服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隋唐时流行齐胸襦裙、明时流行袄裙等等),但总体上它的体系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汉服不是影视剧中的服装。
影视剧中的服装、演出服可以称作影楼装。古装剧、戏剧中从未出现过汉服。
关于汉服是如何消亡的:汉服的形制(不全):毕竟汉服的形制很多,一一列出篇幅会很长。
碰到不清楚款式的汉服请多问(我们很乐意回答),遇到不懂的名词请多百科~汉服的基本袖型:(汉服都有中缝,就是下图中衣服正中的一条线,它象征为人正直,行的端做得正)汉服的中缝汉服分为礼服和常服,又有冬装和夏装。
穿汉服要注重场合性,要合时宜。(就是不要穿着长袍大袖去逛街买菜(除非是为了拍照),却穿着短打半臂去参加婚礼)请允许我稍微少打一点点字,扔一个链接_(:з」∠)_(在别的问题中回答的hh)穿汉服干些什么事比较适宜_百度知道 ?entry=qb_uhome_tag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区别_百度知道 ?entry=qb_uhome_tag如果想要了解更深入细致的知识,欢迎继续提问~。
2.关于汉服文化的知识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
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明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以交领右衽、bai系带隐扣等为主要特征,du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在服饰上的投射,呈现出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汉民族服装。虽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始终未变。
扩展资料
汉服文化的现状
随着传统文化回归潮渐盛,汉服婚礼、汉服开笔礼、汉服祭祀大典等形式多样zhi的汉服“秀”在中国内地频频上演。“汉服”热折射出民众对文化传统关注度的提高,但无论是羽扇纶巾、峨冠博带的“穿越”体验,抑或是对传统文化的唤醒,文化传承中“形dao”与“质”之争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从小众青年群体的文化表达符号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内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青年群体走向潮流前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容网-汉服风韵惊艳潮流 传统文化得到青年认可与挖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香港大学生“秀”汉服 文化传承引“形”“质”之争
3.什么叫汉服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 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
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
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4.汉服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请告知汉服的基本常识
一,汉服定义: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汉服样式: 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二,汉服的基本问题以及解答 2006-4-18 中国服装款式网 1 汉服的来源 由于我们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所以尽管商周确实存在过较为接近对襟的式样,但整体上我们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是交领右衽的由来。
至于长袖和宽袖,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后上层产生的习俗,但由于当年孔子重视大袖(缝掖之衣)所以成为了士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突出特征(当然,也反应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 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的黼黻,尊卑贵*,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2 汉服的概念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
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 3 汉服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
汉服为汉族民族服饰,曾一度为满清所灭。汉服目前依然处于艰难的恢复期,远未到达国人尽知的程度,作为汉服指导者的网站,不能淡化汉服的消亡史,这是尊重客观历史,揭示汉服现实地位,警示民族未来的需要。
汉服的确是汉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与琴棋书画等汉族其他的民族文化相比,汉服一度灭绝达三百余年,在民族文化界,汉服依然缺乏其应有的地位和荣耀。 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把汉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来宣扬汉服,显然为时尚早。
若非要以汉服的文化意义为主旨,不妨以“汉服兴趣”为名,而不该冠以所谓的“汉服运动”,或者“汉服复兴”来吸引眼球。 来源:本站综合 三,藏族服饰文化的结构 2006-4-18 中国服装款式网 日渐完善的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既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又有许多等级和地域性的差别,还有一些特定的服饰制度。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这几乎已是史学界的共识,而无论是古羌人中的发羌,还是卡若、曲贡等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
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当然,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备,也不必详考。 然而藏族的这种基调形成久远却是不难想象的。
有人曾研究过西汉前后的青铜器图像及古代壁画,发现古羌人与今天的藏族服饰极其相近,都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露臂、以毛皮制衣等,惊人的相似,说明藏族服饰有着很强的稳定性,这正是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决定服装形制的最好说明。 在等级差异方面,贵族藏袍与民间藏抱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
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
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祥(龙、水、鱼、云等纹)。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或重大节日举行礼仪时穿用。
“寸扎白玛加加”袍(莲凤锦缎袍)是一种有莲花、凤凰纹祥的缎袍,它和“寸扎花尔白。
5.汉服婚礼仪式和习俗
汉服婚礼仪式 5月3日,新郎新娘拜天地。
当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婚礼”在北京一家酒店举行。新郎和新娘身穿汉服,完成了“照轿”、“撒谷豆”、“传席”、“合酒”、“结发”等传统结婚礼仪。
新华社发 昨天的气温突破了30摄氏度,身着汉服的新人早已是大汗淋漓。 新娘下车前先用镜子照、两人互换头发以示“结发”。
昨天,一场隆重的“汉服婚礼”在北京鸿宾楼内举行,宽袍大袖、一举一动皆有礼数。可一转眼,新郎换上了西装,新娘穿上了礼服给来宾敬酒,实在让人有些时空错乱的感觉。
昨天10时,鸿宾楼酒店三层的宴会厅红烛燃起,等待宾客临门,11时许,一对新人坐着轿车来到酒店门口举行“照轿礼”,婚礼也便由此拉开序幕。 由于新娘乘坐的不是古代的轿子,司仪便用一面镜子照车内代替。
“照轿礼”过后,便是“撒谷豆”,人们将一些谷子、豆子及花瓣撒向红毯,以示祝福。身着鲜艳的红汉服的新娘和新郎相携步入会场。
参加婚礼的不少来宾也身着各式汉服。 随后,新郎与新娘先后行了叩拜之礼、同牢合卺礼等多种古代婚礼礼仪。
“同牢合卺礼”就是请新郎新娘同吃一块肉,同饮一杯酒,以示婚后共同生活。一对新人跪于垫上,饮下了古代的“交杯酒”。
随后,双方各取一束头发赠与对方,寓意结发。“参加这个婚礼还可以学一些古代的礼俗,挺不错的。”
一位来参加婚礼的先生说。 据了解,这次婚礼中的新娘是一位网名叫“息镯”的女士。
“息镯”酷爱汉服多年,遵循古制,举行汉式婚礼的想法也是由新娘提出的。礼服是小两口花了3000多元从上海订做的。
昨天的气温突破了30摄氏度,身着汉服的新人早已是大汗淋漓,但他们坦言并不觉得麻烦,整个婚礼仪式也进行得热闹而有序。 新郎说,起初自己的父母对于这种婚礼并不太接受,老人们还是想要一场大众化的西式婚礼。
但为了儿女的心愿,最终也便接受了这样的安排。“这是她的心愿,我愿意帮她达成这个愿望。”
新郎说。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局限,这场婚礼结合了汉制、唐制以及现代婚礼的元素。
截至记者离开时,礼仪部分结束后的新郎已经换上了一身西装,而新娘则换了一身绿色的唐代小礼服,向亲朋好友敬酒。 (记者 徐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