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小常识

2021-11-24 综合 86阅读 投稿:花海泪

1.学好建筑学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朋友,你好。

看了你的问题,我感受到了你着急和上进的心情,但是,你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很难用几句话讲的清楚的。

我在建筑行业读书近10年,研究生毕业工作6年,对建筑工程有些技术问题依然可以说是不清不楚,需要依靠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攻关解决。建筑工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繁多,需要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需要很多。书本上学习只是知识的积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和在现实工程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不是书本可以告诉你的。真的需要下到工程现场,从头到位跟完一两个项目才深有体会,才有质的提高。系统的学习和从前辈同行的交流非常重要。

其次,想说,不是不相信你自学的能力,但建议必须参加学校的教育,尽管现在的教育流于形式,但只要你是有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系统化的教育会对你帮助很大,接受最基础的知识,会让你事半功倍。

再次,就是你自己的定位。建筑工程系统分门别类,专业分科很细。你是想从事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造价审核、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空调或者种种专业设计,或者想从事工程造价、施工组织等工作,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认识定位不同,需求的知识结构不同,要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还有,CAD只是个操作工具,买两本教程,跟着做完,再用于实践,应该很快也不难。重要的是你运用CAD表达什么内容、如何表达、怎么准确规范、怎么便捷等,没有工程技术知识,学会CAD也只是懂工具皮毛,不懂技术实质,与其这样,建议你先抓基础,先入门。不要讲没时间接受教育,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没办法给你列出书目,在你对建筑工程大概念中的内容开始了解的时候,从书海中找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参加继续教育所发的课本就是最基础的。

希望对你有用。也祝你早日加入专业建设者的行列。

2.建筑的知识

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为人所用,建筑内的器物为人所用,因而人体各部的尺寸及其各类行为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寸,是决定建筑开间、进深、层高、器物大小的最基本的尺度。各类图书、手册均有详细的描绘,作为一名建筑师,可以参阅这类资料,但有些是必须牢记的,时刻需要提调出来使用的。诸如:人体的平均高度、宽度、蹲高、坐高、弯腰、举手、携带行李、牵带小孩以至于残疾人拄手拐、坐轮椅所需的活动空间尺寸等等。这些重要的。基本的尺寸数据,一般应熟记,因为由此导致了家具、器物以及各种通道、房间的大小尺寸的确定。在建筑设计时,除了那些因为宗教、政治以及艺术原因需要夸张、夸大的尺度外,都不会离开以人体尺度为本源来决定建筑尺寸的原则。 家具的尺度也是决定建筑空间的重要因素,例如床铺、书桌、餐桌、凳、椅、沙发柜橱这些基本家具的尺寸,都是必须熟记的。重要的是家具要与人的活动配合起来,留出人使用家具和搬运家具所需空间。近年行为科学兴盛,大家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感觉空间"把"场"的理论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由上可知,人体、家具、活动空间构成了建筑设计尺度的基础,换句话说,也就是构成了建筑的基本空间,道理虽不深奥,但对建筑师来说,却十分重要,万变不离其宗。 相关链接:房地产基础知识 门的尺寸1.门高: 车辆因颠簸或设备需要垫滚筒搬运时碰撞门框。至于各类车辆通行的净空要求,要查阅相应的规范。 如果是体育场馆、展览厅堂之类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物,需要设置超尺度的门时,可在大门扇上加设常规尺寸的附门,供大门勿需开启时,人们可以通行。 现今建筑内各种设备管井的检查门颇多,它不是经常通过的地方,所以一般上框高与普通门齐或还低一些,下边还留有与踢脚线同高的门槛,其净高就不必拘泥于2m,1.5m左右即可。2.门宽: 一般住宅分户门0.9~1m,分室门0.8~0.9m,厨房门0.8m左右,卫生间门0.7~0.8m,由于考虑现代家具的搬入,现今多取上限尺寸。 公共建筑的门宽一般单扇门1m,双扇门1.2~1.8m,再宽就要考虑门扇的制作,双扇门或多扇门的门扇宽以0.6~1.0m为宜。 供安全疏散的太平门的宽度,要根据计算和规范(有关防火规范)规定设置。 管道并供检修的门,宽度一般为0.6m。 供机动车或设备通过的门,除其自身宽度外,每边也直留出0.3~0.5m的空隙。 附带说一下,供检修的"人孔"其尺寸也不宜小于0.6m*0.6m。窗的尺寸1.窗高: 一般住宅建筑中,窗的高度为1.5m,加上窗台高0.9m,则窗顶距楼面2.4m,还留有0.4m的结构高度。在公共建筑中,窗台高度由1.0~1.8m不等,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2.0m。至于窗的高度则根据采光、通风、空间形象等要求来决定,但要注意过高窗户的刚度问题,必要时要加设横梁或"拼樘"。此外,窗台高低于0.8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现代玻璃幕墙中,整块玻璃的高度有的已超过7.2m,那已不属于一般窗户的范围了。2.窗宽: 窗宽一般由0.6m开始,宽到构成"带窗",但要注意采用通宽的带窗时,左右隔壁房间的隔声问题以及推拉窗扇的滑动范围问题,也要注意全开间的窗宽会造成横墙面上的炫光,对教室、展览室都是不合适的。过道 1.过道宽: 最窄的走道应该是住宅中通往辅助房间的过道,按《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规定,其净宽不应小于0.8m,这是"单行线",一般只允许一个人通过。规范规定住宅中通往卧室、起居室的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0m的宽度,也只是一人正行,另一人侧身相让的尺寸。这个尺寸用"不宜小于"是考虑到砖混建筑中,0.24m墙,1.2m中距的过道,净空只有0.96m,不足1.0m考虑的。 高层住宅的外走道和公共建筑的过道的净宽,一般都大于1.2m,以满足两人并行的宽度。通常其两侧墙中距由1.5~2.4m,再宽则是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如课间活动、候诊等等。至于大型公共建筑人流如潮的过道,那就要根据使用性质和疏散要求来决定它的宽度了。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过道的长短,是否采光等因素都对过道的宽度起到相当的影响作用,一般长的、暗的、双侧有房间或墙壁的过道,都要适当宽一点或采取变换宽窄的手法加以处理,避免又长、又黑、又闷、又窄的过道,但也不能无原则加宽,白白浪费建筑面积。

3.有关建筑知识请教

一) 材料 1、砖或砌块:采用灰砂砖、轻质砖; 2、水泥:采用325(R)普硅水泥,不同水泥品种不得混合使用; 3、砂:采用中砂,不得含有草根等杂物; 4、水:采用自来水; 5、掺和物:采用石灰膏,要求使用前已熟化不少于7天,严禁使用脱水硬化石灰膏;以上各种材料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

(二) 质量要求 1、砌砖前已做好砂浆配合比,技术交底及配料的计量准备; 2、砌砖时应控制砌块的含水率,对于珍珠岩砌块和陶粒混凝土砌块不需要浇水砌筑,确保砌体粘结; 3、砌块施工应弹好建筑物的主要轴线及砌筑控制边线,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施工; 4、由于楼面标高偏差过大造成砌筑第一皮砖的水平灰缝厚度超过20mm时,应采用细石混凝土找平,严禁在砌筑砂浆中掺砖碎或用砂浆找平,更不允许采用侧砖,中间填心打平; 5、对砌砖工程应实行样板先行制度,即先进行样板墙(间)的砌砖施工,经甲方、设计、监理及公司质安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全面铺开施工; 6、质量标准:应符合施工质量技术的要求。 (三) 砌砖施工工艺 1、拌制砂浆:根据实验室提供砂浆配合比进行配料称量。

在拌制过程中应注意砂浆含水率并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投料准确,砂浆的稠度控制在7-10cm; 2、砂浆砌筑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灰缝平直、砂浆饱满,饱满度:水平缝不低于90%,竖直缝不低于80%。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但不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 3、砖墙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如临时时间断处留槎确有困难时,除转角外,也可留直槎,但必须做成阳槎,并加设拉结筋的数量按每120mm墙厚放二根6mm的钢筋,间距沿墙不得超过500mm,符合砌块模数插入长度从墙的留槎处算起,每边不应小于600mm,末端应有90度弯钩; 4、采用空心砌块时,应用盲孔(封底)砌块错缝,对孔将底朝上反砌,保证灰缝饱满。

上下皮搭接长度不宜小于90mm,;轻集料砌块不小于120mm,否则应在灰缝中设置拉结钢筋; 5、距梁板底部约300高的砌体,至少须隔日,等下部砌体变形稳定后再砌,砌体必须与梁、板底挤紧,最上皮避免水平砌筑应用辅助实心小砌块斜砌挤紧,空隙用砂浆填实; 6、为避免连续砌筑引起墙体出现不均匀的变形或裂缝,应控制日砌高度。灰砂砖控制在1.8m以内,珍珠岩砌块在1.4m以内,雨天施工日高度不宜超过1.2m。

7、砖墙砌筑 (1) 排砖:砌筑前根据已弹出的门窗洞口位置墨线核对门窗间墙是否符合排砖墙,若不符合模数时,则考虑好砍及排放的计划。所砍的砖或丁砖应在窗中间或其它不明显的部位: (2) 盘角:砌墙前应先盘角,每资助盘角砌筑的砖墙角度不要超过五匹,并及时进行吊靠,如发现偏差应及时修整,盘角应控制好灰缝大小使灰缝均匀一致。

每次盘角砌筑后检查,平整饿垂直完全符合条例要求后才可以持线砌墙; (3) 挂线:砌筑—砖厚度以下者,采用单面挂线; (4) 砌砖:砌砖宜采用挤浆法,或采用三一砌砖法。三一砌砖法的操作要点是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并随手将挤出的砂浆刮去,操作时砖块要放平,跟线。

(四) 抹灰施工工艺 一、墙面抹灰要点: 1、抹灰部位的主体结构均已检查合格,门窗框及需要预埋的管道已安装完毕,并经检查合格。 2、混凝土表面突出部分要凿平。

对蜂窝、麻面、露筋、疏松部分等凿到实处,用1:2.5水泥砂浆分层补平。把外露钢筋头和铅丝等清除掉。

3、对于加气混凝土砌块墙面,因其吸水速度较慢,应提前两天进行浇水,每天宜浇两遍以上,以保持一定的含水率。 4、基层为混凝土时,抹灰前宜先刮素水泥浆一道;在加气混凝土砌块或粉煤灰砌块基层抹混合砂浆时,宜先刷108胶(掺量为水泥重量的10%—15%)水泥浆一遍。

5、在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基层上抹底的强度宜与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接近,中层灰的配合比亦宜与底灰基本相同。底灰宜用粗砂,中层灰和面灰宜用中砂。

6、纸筋灰或麻刀灰罩面,宜在底灰5—6成干时进行,底灰如过于干燥应先浇水湿润。 7、外墙窗台、窗楣、雨蓬、阳台、压顶和突出腰线等,上面应做流水坡度,下面应做滴水线或滴水槽。

滴水槽的深度和宽度均不应小于10mm。 二、顶棚(天花)抹灰要点: 1、抹灰前一天浇水湿润基体。

2、钢筋混凝土楼板顶棚抹灰前,宜用清水湿润并刷素水泥浆一道。 3、混凝土表面突出部分要凿平。

对蜂窝、露筋、疏松部分等凿到实处,用1:2水泥砂浆分层抹平,把外露钢筋头和铅丝等清除掉。 4、顶棚表面应顺平,并压光压实,不应有抹纹和气泡、接槎不平等现象,顶棚与墙面相交的阴角,应成一条直线。

三、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1) 所用材料品种、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材料标准的规定。 (2) 各抹灰层之间及抹灰层与集体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面层无爆灰和裂缝缺陷(空鼓而不裂的面积不大于200cm2者可不计)。

2、基本项目 (1) 一般抹灰表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通抹灰 合格:大面光滑,接槎平顺。

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1.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2.平面布置(以“间”和“步”为单位) 3.建筑物等级(根据屋顶、开间、色彩) 4.院落式布局 5.山水式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常考点) 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 木构架体系包括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梁、檩、枋、椽、柱等大木作,以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用的非承重部分,即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等小木作。

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5.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有关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

6.土建基础知识从哪能得到,急求

如果你是从头开始学,那么先要入门,应该看《建筑工程基础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者: 赵研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目的是对工程建设有一个宏观的、基本的了解。

之后,再根据书中各章节内容(全书共分14个单元,内容包括:概述、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知识、剖面图和断面图、建筑专业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胶凝材料、墙体材料、建筑钢材与玻璃、建筑的通用构造、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平面力系的合成及平衡条件、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等)结合工作需要和施工现场情况,翻阅其他相关书籍、图集、规范、手册、定额等

7.学建筑学要掌握点什么基本知识

建筑学科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一定的墓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后才能具备进行专业业务实践的基本能力。

我国现行建筑学科教育的内容分为历史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几类 建筑学科各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历史类课程有: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西方城市规划史等。除了上述课程外,建筑学科各专业的学生还应了解有关艺术史、设汁史、美学史、社会发展简史等相关的历史类知识。

在学习历史类课程时,应掌握的是史实、规律、现象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等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揭示城市、建筑的表象及其深层次的因果系,引发我们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弄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进行符合唯物历史观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城市、建筑的历史类知识,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中外城市、建筑发展的历史,认识其特点和内在规律,了解当代主要建筑学派的理沦和方法、世界建筑传统的多元性及各种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承接关系。

理解各种自然条件、文化形态、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城市、建筑发展的影响,理解历史上各时期城市形象、建筑风格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建筑理论、建筑美学基础。 理解城市、建筑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包括传统与革新、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与统一等),对于树立正确的城市观、建筑观、加强历史理论素养、提高专业素质以及建立城市历史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也有一定的作用。

学习历史类知识的意义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城市、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创作中,既能做到尊重文化传统、延续历史文脉,又能塑造出符合国家、地方特色的城市与建筑形象;同时,理解城市与建筑表象与其深层原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行有深度,有思想的设计创作。 对历史上建筑空间、环境与场所概念的发展及其与意识形态、结构技术、社会生活等关系的认知,使人们对建筑的本质与特性加深了理解,这是建筑师的社会历史责各院校依自身条件及研究方向的差异,在课程设置方而不尽相同。

中国建筑小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