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文学常识

2022-04-27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初识

1.齐恒公问管仲曰,文学常识及背景

【文学常识】

1.选自:文章选自《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2.齐桓公,春秋诸侯之一,五霸之主 之一,姓姜,名小白。3.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背景】春秋争霸

2.求管仲列传文言常识总结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以……为羞

耻意动以……为耻

•6.贵轻重: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思考、拓展(讨论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成语)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齐恒晋文公之事》的文学常识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在位),姜姓,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稳固了统治地位。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政敌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主政大夫。次年,不听管仲之劝,过高估计齐国军事实力,发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于长勺(今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继又联合宋国攻鲁,亦无**而还。遂采纳管仲提出的先内后外,富国强兵,以实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增强战争潜力。同时,出兵攻灭近邻小国,多次与诸侯会盟,用“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霸业始成。鉴于“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的形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3)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进击令支、孤竹,获胜而还。此后出兵击败狄人,救邢于危难,助卫复国。 二十一年,率八国之师击破蔡军,进而伐楚,因见楚抵抗决心甚坚, 齐桓公

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之会中,按兵修礼,假周王之命责楚,与楚妥协。后与诸侯平定王室内乱,多次抗击戎人扰周。周襄王二年(前651),与周王卿士及诸侯会盟于葵丘,将霸业推向鼎盛。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竖貂、易牙、开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时,曾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貂等3人出宫,不然3人必然为乱。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复召3人回宫。其时,齐桓公年事已高,已面临立储之事。竖貂、易牙、开方极力主张立长子。后来齐桓公生病,竖貂、易牙他们为了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桓公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重的发音:chóng),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称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

献公初娶贾氏为妻,无子。继娶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重耳、夷吾。在讨伐骊戎的战争中获骊姬,生奚齐。献公宠爱骊姬,常听其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达到让奚齐继位的目的。献公在位二十六年。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献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文公系春秋诸侯,晋献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名重耳。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逃奔到狄(翟)国,在外流亡19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军队返晋复国,诛王子带,纳周襄王,救宋破楚,继齐桓公为盟主。其在位9年,谥号文。晋文公在位之时,国都在绛(今山西绛县)。死后葬于绛县卫庄下村西岭。

4.《齐恒晋文公之事》的文学常识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在位),姜姓,名小白。

僖公三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

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

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稳固了统治地位。

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政敌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主政大夫。次年,不听管仲之劝,过高估计齐国军事实力,发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于长勺(今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

继又联合宋国攻鲁,亦无**而还。遂采纳管仲提出的先内后外,富国强兵,以实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增强战争潜力。

同时,出兵攻灭近邻小国,多次与诸侯会盟,用“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霸业始成。鉴于“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的形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3)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进击令支、孤竹,获胜而还。

此后出兵击败狄人,救邢于危难,助卫复国。 二十一年,率八国之师击破蔡军,进而伐楚,因见楚抵抗决心甚坚, 齐桓公 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之会中,按兵修礼,假周王之命责楚,与楚妥协。

后与诸侯平定王室内乱,多次抗击戎人扰周。周襄王二年(前651),与周王卿士及诸侯会盟于葵丘,将霸业推向鼎盛。

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竖貂、易牙、开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时,曾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貂等3人出宫,不然3人必然为乱。

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复召3人回宫。

其时,齐桓公年事已高,已面临立储之事。竖貂、易牙、开方极力主张立长子。

后来齐桓公生病,竖貂、易牙他们为了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桓公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

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重的发音:chóng),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称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

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 献公初娶贾氏为妻,无子。

继娶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重耳、夷吾。

在讨伐骊戎的战争中获骊姬,生奚齐。献公宠爱骊姬,常听其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达到让奚齐继位的目的。

献公在位二十六年。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

献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

文公系春秋诸侯,晋献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名重耳。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逃奔到狄(翟)国,在外流亡19年。

后借助秦穆公的军队返晋复国,诛王子带,纳周襄王,救宋破楚,继齐桓公为盟主。其在位9年,谥号文。

晋文公在位之时,国都在绛(今山西绛县)。死后葬于绛县卫庄下村西岭。

5.求 管仲列传 文言常识总结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 使动 : 使……富 使……强 •2.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 :意动 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意动 以……为羞 耻 意动 以……为耻 •6.贵轻重 : 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思考、拓展(讨论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成语)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6.文学常识 知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还有: 1.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 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 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 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 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8. 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9. 五经:诗书 礼 易 春秋 10. 五行:金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 11. 五常(五伦):君臣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2. 五教:父义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3. 五音:宫商 角 徵 羽 14. 五刑:(隋前)墨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 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死 16.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7.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 五谷:稻麦 黍 菽 麻 19. 五彩:青黄 红 白 黑 20. 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21. 五帝:黄帝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22. 五毒:蝎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23. 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24. 五官:耳目 口 鼻 身 25. 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26. 五荤:(佛语)大蒜韭菜 薤 葱 兴渠 27.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28. 五味:甜酸 苦 辣 咸 29. 五香:花椒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30. 五脏:心肝 脾 肺 肾 31. 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32.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33.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34. 六艺经传指:诗书 礼 易 乐 春秋 35. 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 书 数 射 御 36. 造字六书:象形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37. 诗经六义措:风雅 颂 赋 比 兴 38. 六部;户部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39. 六亲;父母 兄 弟 妻 子 40.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41. 六朝;吴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 六畜:马牛 羊 狗 猪 鸡 43.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44. 六甲:六十甲子/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妇女怀孕 45. 六尘佛教名词)声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46. 六合:天地 (上下) 东 西 南 北 47. 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 鼻 舌 身 意 48. 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希望你能用到。

7.隆中对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原在蜀国做官,如今后著作郎。著《三国志》、《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成“四史”。

关于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一说是南阳卧龙岗,难定论)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作品信息: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就不好说了

管仲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