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川的文学常识

2022-06-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旧时光

1.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关于林庚的文学常识

林庚(1910-2006) 男,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中国现代作家。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不能。这是一个意境的问题 以下摘自“网上读书园地” 现代汉语汉语中“树”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比“木”丰富,但现代的“丰富”并不能说明古代也“丰富”,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古代有没有“树叶”这种说法,“木”与“树”在古人使用过程中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范围。

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做点文字的研究工作。 首先,古代到底有没有“树叶”这种说法呢?如果有并且和我们现在的词义范围是一致的,那么作者的推论就是正确的。

反之,则是不成立的。作者在文章中说“‘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其实说明古代人在想到现在“树”的概念时,首选的词语是“木”而不是“树”。

这样一来古人在看到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树叶时,想到的词汇只能是“木叶”而不会说“树叶”。因为实际情况是在古人的用词范围内根本没有“树叶”这个词汇!作者在这里的犯下了“以今解古”的错误,出现了钱钟书先生说提到的“我们反而是古人的长辈”的情况,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儿子生母亲”了。

其次,让我们看看“木”与“树”的在古时区别。“木”是一个象形字,有根有干有冠,也就是说木本身具有高大的外形。

(如《庄子》中提到的“山木”。)而“树”是一个形声字,它有两种词性,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在实际应用中以动词为主,以名词为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即是很好的说明。在其他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个动词的词性现在还保留着,如,树立,建树等等。我们先在还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可以说明“树”是动词,而十年的木也是相当高大的。

(只是不知道林庚先生会不会把这里的“木”解释为木头或老式的木质电线杆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树”的名词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树,生植之总名。”也就是“树”的解释和“植”相关,而“植,户植也。”

《辞源》“植”条注释③“户植”云:“户植。谓门外闭,中立直木用以加锁。”

可见“植”是用来锁门的木,而“树”是“生植之总名”也就是“种在门外自然生长的锁门树的总称。”当然这只是从字源上来讲的,实际的应用还看生活中的一下证据。

这些证据来源于作者所引用的有关“树”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提到的树分别是“橘树”“桂树”“花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用高形容树,表特例的情况,那么大多数的树是不会很高大的。

同样据课本中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一下,“树”本身在古代作名词时表示的范围和性状。第二册书中的第六单元选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根据常识能种的树只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幼株,即小树。还有文中提到郭橐驼种的树“蚤(早)实以蕃”说明他所种的“树”是“果树”,联系前面的“橘树”“桂树”“花树”我们不难看出古人所用的“树”有两方面的限制,一个是在性状上不会很高,另一个是“树”在古代所指的往往是果树,这要比现代汉语中“树”所指的范围小得多。

那“树”为什么会最终代替了“木”呢?这个问题恐怕还要进一步研究。既然,作者轻率引入了这个话题,笔者也不妨轻率一把。

在这里我们不妨猜测一下,一种可能是“木”是书面语,“树”接近口头语,在后来的词语的演变中口头语逐渐替代了书面语。还有一种可能是树木经常连用,造成的二者之间词义的趋同。

《说“木叶”》这篇文章的作者林庚先生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一般来说诗人重感性,学者重理性。

作者二者兼备,但就这篇文章来看,作者创作此文时,更多的倾向于感性了。而笔者认为对汉语这个我们本民族语言进行诠释时,应该持理性的、审慎的态度,而不是想当然的推测。

因此上,我得出了前面的结论。 ////////////////附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说“木叶”① 林庚 (作者是学者,又是诗人。

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

3.世语新说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4.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临川的历史来源及

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临川建置已近2000年,南城早于临川建置,但最早、最长时间成为郡、州、府治的是临川,距南宋都城最近的也是临川。南城有一座洞天福地麻姑山,许多官宦和文人学士曾去游览,作诗题书,但他们的活动中心,任职地点都是在临川,特别是一种"文化向性"和"精神组合",以及"文化趋势"的历史进程,使抚州地区的文化属性纳入"临川文化"的范畴。

临川建置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如今,除了发现50余座汉墓群外,还在金坪磨盘脑、羊坡石、雷劈石、罗成岭等发现8万余平方米的商代遗址。

因此,从研究文化的角度看,临川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度"还要大大地超出它的建置时间。 临川文化区位于江西东部,约界于东经115o35'至117o18',北纬26o29'至28o30'。

东邻福建建宁、泰宁、光泽、邵武;南接石城、宁都;西连永丰、新干、丰城;北毗贵溪、余干、进贤。南北长222公里,东西宽169公里。

总面积18816。92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1。

27%。 临川文化区历史悠久。

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

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

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

东汉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高在临川古邑,仍属豫章郡。 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

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

临川郡初属江州,汉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督府,抚州从此定名。

唐朝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扬吴,升为昭武军。

宋起,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时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为肇县府,九月改为建昌府。

明洪武初,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

1930年至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立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东乡珀干一带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属苏区赣东北省。

1949年5月9目,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行处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川市。1950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

195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1967年3月,改为抚州地区。

1968年2月,复称抚州分区。 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属江西省。

临川文化区的行政区划为:三国吴太平二年,临川郡辖临汝、南城、西丰、新建、安浦、永城、宜黄、南丰、东兴、西城10县。南朝梁陈时增设巴山郡、领巴山、西宁、新建、新平、丰城、广丰、新安7县。

隋朝临川郡、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原辖区并为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县。唐朝时,邵武县划出,增设南丰县。

南唐时,辖临川、崇仁、南丰、宜黄4县,另置昭武军,辖南城、东兴、永城3县。宋朝抚州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东安5县,建昌军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4县。

元朝抚州路辖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6县,建昌府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5县。民国二十四年,南城、南丰、东乡、临川、宜黄、崇仁、乐安、金溪、资溪、光泽、黎川11县划为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广昌划出属第八行政区。

1949年7月1日成立抚州分区,辖临川市及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南城、南丰、资溪、黎川9县。 1950年3月27日,临川市并入临川县。

1951年6月,改临川县城关镇为临川县抚州市。1952年8月,广昌县由宁都专区划归抚州专区管辖。

1960年6月11日,进贤、东乡两县划归抚州专区。1983年7月23日,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

1983年9月30日,进贤县划入南昌市。 至此,抚州地区辖抚州市和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金溪、东乡11县。

现在,我们将今抚州地区亦即"临川文化"区的县(市)排出一个顺序和隶属情况,大家就会一目了然地看出"临川文化"的历史渊源。 南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

三国、晋、南朝属临川郡。 临川: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因有临、汝二水绕廓,故乡临汝县。

三国时设临川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临川郡易名抚州,临汝县改称临川县。 崇仁:三国、南朝、隋均属临川郡。

宜黄: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临汝、南城部分领地,立县于宜黄二水汇合处,称名,属临川郡。 南丰:三国吴太平2年(公元257年)析南城县南部置县,属临川郡。

金溪: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以上幕镇和临咱归政乡设金溪场。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划临川归德、顺德、顺政和金溪场合成。

资溪: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设泸溪,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有此县名,故改为资溪县。两晋、南北朝、隋、唐均属临川郡。

黎川: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析南城县东南乡置一新县,故曰新城县。 属抚。

6.关于刘长卿的文学常识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登进士。初任转运使判官,因得罪权贵,下狱姑苏。

至德三年(758),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县治所在今电白县麻岗镇南巴坡)尉。在赴任途中和到达南巴后,刘长卿写了十多首诗,抒发其对被贬蛮荒的愤懑之情和旅途、住所的孤单寂寞之感。

《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其中4首。在任南巴县尉期间,刘长卿除借吟诗解闷外,还倡办县学,作育人才,为发展南巴的文化教育事业出了力。

数年后,刘长卿迁任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司马,后再任随州(今湖北省安陆县西北)刺史。唐建中元年(780),刘长卿终老任所,享年72岁。

长卿工于诗,内容多为政治上的失意和流连风景之作,少有涉及当时国家战乱者。擅长五律,自称ti言长城。

其诗韵调流畅,词语精练,句意清新,不在大历十才子之下,有诗集《刘随州集》传世。

关于临川的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