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文学常识

2022-10-10 综合 86阅读 投稿:孤港

1.林海音在初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学常识

步》 莫顿·亨特 美国作家 2 、《紫藤萝瀑布》 宗璞 《弦上的梦》 《三生石》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 、《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清代文学家 4 、《理想》 流沙河 原名余勋坦 5 、《论语十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 、《春》 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他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7 、《济南的冬天》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8 、《观沧海》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9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字乐天,又号香山居士,唐代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表现 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 、《西江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字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 11 、《风筝》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初中学过的文章有:选自《野草》的《风筝》《雪》;选自《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呐喊》的《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且介亭杂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2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南朝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3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大量优秀 的童话作品。 14 、《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诗人、学者、主要作品:诗集《星空》《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七年级下册 1 、《爸爸的花儿落了》(《城南旧事》)林海音 台湾作家 2 、《伤仲永》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 3 、《最后一课》 法国作家 都德 4 、《木兰诗》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是一首古代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5 、《邓稼先》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7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体小说,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8 、《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9 、《荒岛余生》笛福,英国作家,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10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列子》) 11 、《珍珠鸟》冯骥才 八年级上册 1 、《芦花荡》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 2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

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 3 、《苏州园林》叶圣陶,名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主要作品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稻草人》等 4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家。

5 、《奇妙的克隆》谈家桢,中国院士 6 、《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人,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大部分是记叙事物的文章。 7 、《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8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宋代理学创始人,“说”是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属于议论文的一种。 9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 、《三峡》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详细记载 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11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时期,著有《陶隐居集》 13 、《使至塞上》王维,字摩诘,唐朝人。 14 、《渡荆门送别》《行路难》 李白,号“青莲居士” 15 、《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八年级下册 1 、《我的母亲》胡适,字适之,学者。 2 、《海燕》高尔基,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 的代表者”(列宁语)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 、《敬畏自然》 严春友 4 、《喂——出来》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5 、《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选》,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6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家 7 、《吆喝》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8 、《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有关城南旧事的文学常识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

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北平居住,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

编这份 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

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仿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 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

城南旧事的序:《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苏教版六年级课本,北师大版五年级[迟到]。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

3.有关城南旧事的文学常识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

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北平居住,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

编这份 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

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仿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 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

城南旧事的序:《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苏教版六年级课本,北师大版五年级[迟到]。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

4.《城南旧事》的文学常识

城南旧事 书籍作者:林海音 介绍: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 —— 林海音同名改编电影: 导 演:吴贻弓 主 演:郑振瑶 张闵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

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

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

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5.都德短篇小说

1.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岑参: 唐代诗人。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岑参原名或者名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3.都德的身份 :阿尔丰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4.都德: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的代表作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岑参: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

苏轼: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林海音的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