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与常识内容

2023-02-03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分割线

1.常识与通识怎么样

读阿城的书,平生这是第一次。

读后的心理很矛盾,他的视角很独特,但是他的文笔很固执,不讨好读者,这很难,因而我看《常识与通识》是跳跃式的读的,喜欢的段落,一个字一个字细细体味,不喜欢的段落,一目十行。 基因是性格的地基,性格是命运的地基。

智商和情商都不低的阿城,最青涩的时光都在人群的边缘和祖国的边缘度过,现在细细想来,对于阿城来说,那是最坏的时光,但也是最好的时光,因为,就是这样锻造着锻造着,无论文革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当下品尝美好的常识的机会,至少还留下了一个及其另类的阿城,在他的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用独特的视角解说常识和通识,我读到了知识,那些被屏蔽的常识,我读到了无奈,作者再也不能重来的少年和青年,我读到了砰砰跳动的心,那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永远矛盾的心。一切看似都无解,所以,阿城给我们奉上的是最俱暴力的心情,材料是最和缓平静的文字,难得,难得。

“思乡与蛋白酶”里我读到了阿城那似乎永远也排解不掉的一份无奈,那就是无论身在何处,他的心永远在漂流。 “爱情与化学”里他的文字是如此的冷漠,视角也够独特,通篇很暴力。

三次写到“攻击与人性”,我读到了一些祥林嫂似的抱怨,那里有他最无助的愤怒,和愤怒之后无解的冷漠,平静的冷漠。 陈丹青的文笔总是很清澈,而阿城的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是晴间多云的天气,晴朗的常识和通识,多云的是独特的视角,永远的淡淡的哀愁,还有那无奈之后平静的冷漠……。

2.什么是通识部分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

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

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3.什么是通识必修课

通识课是大学期间所要修的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一般而言,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部分均应视作“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英语、军训与体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等,理工科大学还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 。

望采纳,谢谢

4.如何运用知识

1.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旨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

2.通性“精神意识乃人之通性。精神意志生命通识是第一性。人没有精神的通性,没有意识的通识。就不是万物之灵。没有中国文化的绝对精神意识就没有中国民族万年历史的文化智慧。实事求科学发展观是事实求真,事实求理。事实求真,事实求理是科学的

通性,它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着重教育的内在价值,要实现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文化目的,以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3.知识也并非全是对的,在我的理解中好的知识是能为人们谋取福利的,不能促进我们大脑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不仅无用而且往往有着相反的效果。

在投机市场中,我常听到有人说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心态不好。”,这句话是错误的,停留在口头上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真正被掌握的知识是一项熟练的技能,知识应该更多的体现在行为上。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则是对知识的了解还不够透彻。

一项技能在未被完全掌握之前,不应该立即学习另外一项技能,这样做无疑犯了贪婪的大罪,这种错误使人们最终收获的就和对获利头寸进行换仓产生的结果一样。

弗兰西斯·培根说:“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利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投机也是如此,任何成功的投机客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你目前仍不能获利,我的朋友,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你获得的知识太少了。

5.什么是通识科

壹、前言─由「共同科」到「通识教育」的沿革 「通识教育」一词在国内大学校园普遍出现,还是晚近的事情。谈到「通识教育」的缘起,不能不提到早期的「共同必修科目」(简称必修科)教学。1958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主要以国文、英文、历史、国父思想等课程为主。自1984年8月我国各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度后,各大学院校陆续实施通识教育。如果勉强类比的话,行之多年的「共同科」教学似乎可以算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前身,然而两者实有偌大差异,「共同科」教学时期,因政治环境、师资、教材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在予人「共同科」教学为洗脑、填鸭、混学分的不良印象,而这种负面评价也成为今日通识教育向前迈进的一大阻力。经过一、二十年的摸索、实践与改善后,当前在大学校园内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已有较一致的看法,然而对甫入大学的新生同学和社会大众而言,则仍是不甚清楚的概念。 贰、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像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将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赓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高等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一、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高等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二、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意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三、终身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应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参、通识教育的内容 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从「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课程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至今,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已有较清楚的轮廓,例如以下这些主题便是常被提到的内容: 一、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艺等课程; 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课程; 三、自然科学教育─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 四、管理科学教育─包括信息科技等课程; 五、生命教育─包括死亡学、生命科学等课程; 六、两性教育─包括婚姻与家庭、两性平权等课程; 七、环境教育─包括生态保育、环境保护等课程; 八、公民资质教育─包括法治教育、人权教育等。 这些课程除了按领域性质规划外,多学科、多领域合开的课程,也逐渐成为各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特色。经由不同学科的集成、对话,更有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肆、对通识教育的误解 部分社会大众(包括学生家长)沿袭以往「共同科」教学时期的观念,误以为通识教育是浪费时间、学不到知识的教育,其实这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解。细言之,这些误解有几点: 一、误以为通识教育为凑营养学分的教育; 二、误以为通识教育为侵占专业教育学分的教育; 三、误以为通识教育为大学聊备一格的教育。 殊不知通识教育关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也关系学生气质与校园文化的提升;更关系国家社会理性、成熟公民的培养。 伍、结论 二十一世纪为「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全球化」与「科技化」的世纪;这是重视知识与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全球竞争与并存、高度科技发展与人性伦理对立失调的时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将更见其重要性。

6.什么是通识科

壹、前言─由「共同科」到「通识教育」的沿革 「通识教育」一词在国内大学校园普遍出现,还是晚近的事情。

谈到「通识教育」的缘起,不能不提到早期的「共同必修科目」(简称必修科)教学。1958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主要以国文、英文、历史、国父思想等课程为主。

自1984年8月我国各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度后,各大学院校陆续实施通识教育。如果勉强类比的话,行之多年的「共同科」教学似乎可以算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前身,然而两者实有偌大差异,「共同科」教学时期,因政治环境、师资、教材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在予人「共同科」教学为洗脑、填鸭、混学分的不良印象,而这种负面评价也成为今日通识教育向前迈进的一大阻力。

经过一、二十年的摸索、实践与改善后,当前在大学校园内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已有较一致的看法,然而对甫入大学的新生同学和社会大众而言,则仍是不甚清楚的概念。 贰、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

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像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将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赓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高等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一、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高等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二、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意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三、终身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应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参、通识教育的内容 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从「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课程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

至今,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已有较清楚的轮廓,例如以下这些主题便是常被提到的内容: 一、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艺等课程; 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课程; 三、自然科学教育─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 四、管理科学教育─包括信息科技等课程; 五、生命教育─包括死亡学、生命科学等课程; 六、两性教育─包括婚姻与家庭、两性平权等课程; 七、环境教育─包括生态保育、环境保护等课程; 八、公民资质教育─包括法治教育、人权教育等。 这些课程除了按领域性质规划外,多学科、多领域合开的课程,也逐渐成为各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特色。

经由不同学科的集成、对话,更有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肆、对通识教育的误解 部分社会大众(包括学生家长)沿袭以往「共同科」教学时期的观念,误以为通识教育是浪费时间、学不到知识的教育,其实这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解。

细言之,这些误解有几点: 一、误以为通识教育为凑营养学分的教育; 二、误以为通识教育为侵占专业教育学分的教育; 三、误以为通识教育为大学聊备一格的教育。 殊不知通识教育关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也关系学生气质与校园文化的提升;更关系国家社会理性、成熟公民的培养。

伍、结论 二十一世纪为「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全球化」与「科技化」的世纪;这是重视知识与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全球竞争与并存、高度科技发展与人性伦理对立失调的时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将更见其重要性。

7.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扩展资料: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与常识内容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