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丧常识

2022-10-29 综合 86阅读 投稿:忘愛

1.在古代服除和服丧的区别

服除是守丧期满,去掉孝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服除:指守丧期满。语出:《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四年》:“癸卯,南康 文简公 褚渊

卒,世子侍中贲耻其父失节,服除,遂不仕。” 宋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丁内艰,服除,主管南外宗室财用。”

服丧:者守丧的礼仪,在“五礼”中属凶礼。在古代,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古文记载:带孝。《晏子春秋·外篇下二》:“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后汉书·桓典传》:“典独弃官收敛归葬,为丧三年,负土成坟,为立祠堂,尽礼而去。” 罗惇曧《文学源流》:“而墨子服丧三月,则薄葬短丧,皆夏制也。”

2.古人服丧要多长时间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内容主要分为服制与丧期两个方面。

所谓服制,是指服丧时所穿着的服饰的规格等级;所谓丧期,是 指为死者服丧的期限。在《仪礼。

丧服》所规定的丧服制度中, 根据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不同而制定了相应的服制和丧期。其中 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制;又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等六种丧期。

“三年之丧''是最长、也是丧服制 度中最受重视的丧期,它所对应的服丧关系是子女为父母、父为嫡长子与臣下为君主等。关于“三年之丧”形成于何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丧服制度及“三年之丧”虽然不是周公、孔子所创立,但它的最终形成和确立与孔子及先秦儒家学派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儒家久丧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墨子及其他学派各色人等的强烈反对,儒家便提出了“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的主张,旨在对当时存在的以为“三年”丧期过长的意见作出让步。

汉代经学大师戴德、郑玄等人又将“三年之丧''的丧期改定为二十七月。至唐代,百官学者经集议,对争论诸说做了折中、调和,但实际上是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齐衰图采用了郑玄“二十七月”之说。

其后历代丧服制度基本上都采用了郑玄的“二十七月”之制。自唐迄 清,历代的“三年之丧”基本上均规定二十七月终制。

3.为什么古代服丧二十七个月

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但并非三个周年,只要经过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就算服满三年之丧,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五月而毕。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三年之丧应服二十七个月,唐代以后多从二十七月之说。开始服丧,叫成服、持服;服丧期满,叫释服、服阕。

行三年之丧据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38)所以,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荀子·礼论》有这样一段话:“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近世学者认为,最重之丧,丧期三年,可能是殷人或东夷的传统,经儒家竭力提倡(孔子是殷人之后),到战国时逐渐推广,而真正成为制度被社会普遍接受,则在汉代以后。

4.懂得宋朝服丧的来

宋代人一般用一下几点 投诉: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一日,科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投诉一事,穷富都照例行事。一请道士或者僧人都得当天告知;再请一年长者“破孝”,“孝”有长短之分。孝子出门报诉,身着孝服,手执丧棒,有一熟悉亡者亲属的人领着前去报诉,孝子每到一家侧跪门边,等被请的人见面见面,孝子叩头后再离开。孝子戴孝讲究母故24孝(两年)父殁22孝(一年另十个月)还有“百天孝”“近期孝”(七十七日)出门孝四种,对生前为官清廉,为人谦和厚道,声望高,为百姓做出贡献的人亡故后,可发诉闻,张贴于集镇街头巷尾,让众人得知前来送葬、吊唁。

二、超荐。(做道场、行大礼),道场分僧人道场、阴阳道场两种。僧、阴阳道场可在同一灵场堂念诵,但须僧念道停,轮换开进行,僧人超荐不破土、不上坟,送葬素斋素食不收报酬,但不是佛门子弟不去念经。阴阳道场有随堂食、三报食、铁罐食三种形式。凡家族少、儿孙少、家庭贫寒者多举行随堂食吊丧形式;家庭经济较富裕,亡人生前积恩布德、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好,众人尊敬的人家多举行三报食(报大地、报祖先、报父母养育恩)的吊丧道场;极少数家庭经济殷富。房舍数院、田地数顷,亡人生前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过“寿喜”(七十岁)众人尊敬,后辈儿孙又在官场为官的,老人殁后儿孙为亡者“铁罐食”场面雄伟热闹,(有三个高贡,五个道士组成的念经道场)吹、念、纸活、挽联、出丧都十分讲究。

三、行儒礼:多般是生前在教育界从事,且有一定职务,名望高尚、弟子甚多者,记殁后,开祭典仪式、读祭文、讲述生半事迹,作文章、作歌词。仪式有主祭官、陪祭官、执礼、执事生、歌咏生,进行四献、四读寄思恩点后发葬。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后,亡灵停放灵堂内,吊丧期间家庭妇女(妻、儿媳、出嫁女儿)跪于灵前门外两侧麦草上致哀,有吊丧者一来即大器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夜间有儿子守灵。

5.有关守孝时间的文学常识

《弟子规》在“入则孝”一章中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意思就是说父母逝世之后,子女应要守孝三年,常常要为父母的离世而感到悲痛不已。要在坟前搭建简易的住所,杜绝酒肉和一切娱乐活动。这就是“守孝三年”的传统。

中国古代至少从西汉开始到清朝末年,这种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不过,我们现在废弃这种传统已经很多年了,不管什么理由,总之,我们废弃了。而古代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不论大小官员,不论任何职务,从知道父母丧事那天开始就必须停止工作,回家守孝三年,任何官员胆敢隐瞒父母过世的消息(为了不在官场上人走茶凉嘛),一律罢免官职。这种传统无人例外,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丧期工作,这种情况叫做“夺情” 。哪怕张居正这种的人物在万历皇帝“夺情”之后,也回家守孝了三个月。

后来想想,为何一定是三年呢?会不会时间太长了?仔细体会一下,其实这里面是有道理的,这种守孝的行为其实是在报恩,报父母的恩。我们常说:“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孩子在三岁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离不开父母(尤其母亲),一切都要靠父母,尽心尽力照料了三年,直到我们脱离了“三岁小孩”阶段,从婴儿进入幼儿(可以暂时脱离父母进入幼儿园)了。父母逝世后,守孝三年,日夜不离,是为了报这三年的恩。

6.丧服服丧有哪些讲究

在现代的乡村社会里,亲戚之间攀论关系亲疏时,常常会问“有没有出 五服”之类的话,如果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出五服”,彼此则以本家同宗论, 关系要更近一层。

究其根源,以五服来确定亲疏实源于传统丧葬礼俗中的丧 服制。 在古代丧葬礼俗中,有“遵礼成服”的说法,就是指亲人们在为死者大 殓之后,衣服穿戴上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礼制,即“五服”制。

这种丧服制形 成于周秦时代,依服丧的轻重,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 个等级。五等丧服全部用粗精不等的麻布制成,分别由孝子和其他亲属穿戴 服丧。

因为是遵礼成服,所以丧服有很多讲究,主要体现在衣服样式、守孝 期及其他方面等。 斩衰是最典型意义的披麻戴孝,麻布质地和做工都很粗糙,显示服孝子 无心饰容,哀于丧事的心情。

它主要用于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未 嫁女儿为父亲、儿媳对公婆、妻妾为丈夫穿孝服。服斩衰者的丧期是三年。

齐衰麻布质量稍好,做工稍精。主要用于孙子、孙女为祖父、祖母,重 子、重女为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

丧期分为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 不杖期、齐衰三月四个等级。 大功布料和做工稍好于前二者,主要用于堂兄弟以及已嫁的姑母、姐妹、女儿和未嫁的堂姐妹及孙女等穿孝服。

丧期为九个月。 小功布料和做工较精细,主要用于为父亲的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 其配偶、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外祖父母、姨母等服丧。

丧期为五个月。 缌麻用精布细麻所作,主要用于为族(曾)祖父母、族兄弟、曾孙、玄 孙、姑祖母、表兄弟、岳父母、女婿、外甥、外孙等服丧。

丧期为三个月。 五服之外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称作“袒免”,“袒”指袒露左肩; “免”指头不戴冠,以布带缚髻。

通常用于朋友之间,即一方不能亲自前去奔 丧,在他乡为朋友袒免即可。 从穿着等次关系看,“五服•”以“我”为核心 排列辈分,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在“五服”辈分关系内的视为本家同 宗,出了 “五服”的则为亲族或族人,充分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人们注重血 缘关系的特点。这也是前文所说,乡镇社会攀亲论戚时为什么常以五服制确 定亲疏远近的原因。

依古代丧礼规定,丧服除了服饰样式和守丧期长短上的讲究之外,穿戴 不同丧服者在衣食和言行上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在初丧时,服齐衰者三日不 食,穿戴其他丧服者或三餐不食或禁食肉喝酒,即便是服小功及缌麻之类的 轻丧者,也要求初丧之时两餐或一餐不食,丧期内不饮酒食肉。

另外,穿戴 不同丧服者,言语也有明显差别:如斩衰者要“唯而不对”,齐衰者“对而不 言”,大功者“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者“议而不及乐”。 由上可见,丧服成制样式与服丧时间及衣食言行上有所不同,讲究颇多。

不过,在唐宋以后,以上所列举的“五服”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简改 善不少。 到了现代,丧服的改变最为明显,尤其是城市。

亲人们在丧事和葬 礼上,左胸别一朵小黄(白)花,左臂缠一块黑纱或戴黑臂章来悼念死者, 第三代则在臂章上加一条红布,而不必穿戴粗细不一的麻布衣服或袒肩免冠 来致哀守孝。但万变不离其宗,可以肯定的是,传统社会中的民众根据丧服 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亲疏关系没有变,丧服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无限 哀思与沉重悼念没有变。

7.什么是服丧

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 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 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中国古代 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是按照严格的亲 疏远近来制定的,从重到轻,依次分为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谓“五服”。 (1)斩衰。

用粗麻布做成,不能 锁边,要用刀子随手裁取几块粗麻布, 胡乱拼凑缝合在一起。要穿三年,用于 直系亲属之间,如儿子为父亲,妻子为 丈夫。

齐衰。用生麻布做成,能锁边,把边缝齐。

穿的时间长短不一。如 为继母服丧是三年,为曾祖父母服丧是 五个月。

(3)大功。用熟麻布做成,比 “齐衰”稍细,比“小功”稍粗。

穿九个月。如为堂兄弟、已婚的姑、姊妹等 服丧。

(4)小功。用熟麻布做成,比 “大功”稍细。

穿五个月。如为本宗曾祖父母、堂姑母等服丧。

缌麻。用细麻布做成的丧 服。

穿二个月。如为本宗筒祖父母、族 兄弟等服丧。

古代服丧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