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兵卫与葫芦的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而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则令人愤慨。
《清兵卫与葫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外国小说欣赏部分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作者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
扩展资料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记叙方式,这样写的作用是: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
小说一开篇就用倒叙的手法介绍清兵卫“热衷于葫芦”,之后作者用了诸多细节来将他的“热衷”具体化,并且环环相扣。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以至于“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对各种店铺“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只有十二岁,却“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小镇上“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因为热爱,所以作者水到渠成地引出清兵卫喜欢的葫芦样品: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为后文清兵卫淘得葫芦精品埋下伏笔。
“葫芦”在小说中的作用
(1)“葫芦”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联了小说的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痴迷葫芦、发现葫芦、买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2)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深化主题,葫芦的最终归宿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进一步深化主题;
(4)“葫芦”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
2.清兵卫与葫芦的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而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则令人愤慨。《清兵卫与葫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外国小说欣赏部分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作者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
扩展资料小说采用了倒叙的记叙方式,这样写的作用是: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小说一开篇就用倒叙的手法介绍清兵卫“热衷于葫芦”,之后作者用了诸多细节来将他的“热衷”具体化,并且环环相扣。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以至于“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对各种店铺“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只有十二岁,却“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小镇上“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因为热爱,所以作者水到渠成地引出清兵卫喜欢的葫芦样品: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为后文清兵卫淘得葫芦精品埋下伏笔。
“葫芦”在小说中的作用(1)“葫芦”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联了小说的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痴迷葫芦、发现葫芦、买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2)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3)深化主题,葫芦的最终归宿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进一步深化主题;(4)“葫芦”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
3.清兵卫与葫芦缩写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4.高二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1、课文(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运用了有限视角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他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引导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是《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作品还有: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及其(尤里西斯),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及其《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3、谍文《炮兽》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人格高尚的思想人物。《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比的经典之作。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它对法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蒲宁。
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作家,他们写出了众多影响世界的作品。19世纪有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契诃夫的(变色龙)等大量作品,是俄罗斯文学的颠峰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蒲宁等人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沿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同时流露出较多的感伤情调。苏维埃俄国初期,写有(青年近卫军)的法捷耶夫和写有(一个人的遭遇)的肖洛霍夫很快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5、课文(丹柯)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浪漫主义作品有《马卡来·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
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有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6、课文(炼金术士)的作者是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
(炼金术士)又译为(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作者最负圣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在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榜首。
7、课文(娜塔莎)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著,一直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小说”。
还有作品《安娜·卡列宁娜》《复活》。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鲁迅称他为“19世纪的俄国巨人。”
《西方正典》的作者称他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8、课文(素芭)的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著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脍炙人口的小说《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他的“爱的哲学”对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的文学创作有影响。
冰心更把“母爱、童心、大自然”当作自己创作的主题。 9、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志贺直哉(1883年—1971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白桦派”的主要代表,有“日本短篇小说之神”的称号。
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10、课文(在桥边)是作者泊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泊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11、课文的作者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等。
*12、课文(半张纸)的作者是瑞典的斯特林堡。 13、课文《山羊兹拉特》的作者辛格。
5.清兵卫与葫芦的梗概
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被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是多么地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量自己天才般独到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这更令人感叹。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6.《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1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2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
3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4.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5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
。很多,我们也刚在学这篇课文,他写的蛮不错的
7.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的提纲
希望对你有帮助
范文1
对于绘画,他的热情绝不亚于对葫芦的喜爱,只要一有空,他就拿出画夹,在上面勾勒着。他专注于他的爱好,留意身边的每一种事物。
他父母还会不时唠叨一两句,但这对于他喜爱绘画却没有太大的影响,倒是在学校里教员那副让人生厌的面孔和那些刺耳的话,让他恨得什么似的,可是他却没有能力,也不敢去反抗,只是看着他的画在教员的手下变成废纸,心里刀割似的疼。
然而他并没有像先前放弃葫芦一样轻易放弃绘画,因为在他心中,一个很茫远却日渐清晰的梦已经开始慢慢萌发出青绿的嫩芽……他喜欢自然风光,还是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带他去看真正的森林,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那起伏荡漾、连绵不绝的林海,所以,他特别喜欢写生。
那次听一个同学说, 离他住的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面的景色“让人陶醉”,他便动了心,暗暗决定去造访那个小岛。
于是,第二天学校里就少了一个背画夹的男孩,取而代之的是教员尖利的怒吼声。而此时,他正躲在船舱的角落里,紧抱着画夹,听着大海的波涛声和忽远忽近的脚步声。
在船停在一个还算不错的小岛边时,他下了船,坐在一块石头上,支起画夹,开始描绘他的梦。他准备下一艘船经过这儿时,就回去。
作品完成了,他只等船来回家了,他天真地望着茫茫的大海,不知不觉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醒来时,他已经躺在自己的床上,身边围着一大群人。母亲坐在床边抽泣着,父亲正满面愁容地踱来踱去,手里拿着那幅画,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很自然想到了它的下场……看见他醒过来,父亲急忙坐到他身边,把那幅画在他眼前晃晃: “这是你画的?”他神情木然地点了点头, “这位先生要高价收购这幅画,并且要你和他一起学画!”父亲指着身旁一位穿着讲究的先生,语调已经兴奋得不能抑制。
清兵卫被这突如其来的好运惊呆了,他机械地扫视了一下周围的人。“哇!”的一声叫出来,发疯地向外跑去……
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这位叫清兵卫的男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