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文学常识

2022-10-01 综合 86阅读 投稿:花雨黯

1.鱼我所欲也的文学常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勿丧:不丢掉。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本文主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

2.鱼我所欲也的文学常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勿丧:不丢掉。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本文主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

3.与我所欲也文学常识5个

常识一:“鱼,我所欲也”是《孟子》里面的一个片段里开头一句话。

常识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轲的著作,被宋代朱熹列入“四书”之中。

常识三: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常识四:宋代朱熹所列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后世科举必读物。

常识五:儒家学派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学派如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号称“百家争鸣”时代!

4.鱼我所欲也

1. 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脚掌。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患:祸患,灾难。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9.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0. 非独:不单,不仅。 11. 勿丧:不丢掉。

1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3.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4.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5. 蹴cù:用脚踢。 16.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7.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这里指高位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

辩,同“辨”,辨别。 18. 何加:有什么益处。

19.奉:侍奉。 2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读"鱼" 2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从前。 22. 已:放弃,停止。

23. 本心:天性,天良。 24.是故:所以 25.能:保持一、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

5.关于《出师表》和《鱼,我所欲也》的题

《出师表》练习题 一、文学知识: 1、表是 文体。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魏前写给蜀帝 的。 3、诸葛亮(181—234),字 ,三国时期蜀国 家、家。

二、解释重点词: 第一段: 1、危急存亡之秋: 2、以光先帝遗德: 3、恢弘志士之气: 4、不宜异同: 5、引喻失义: 第二段: 1、陟罚臧否: 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第三段: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必能裨补缺漏: 第五段: 1、叹息痛恨: 第六段: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猥自枉屈: 3、由是感激: 4、遂许先帝以驱驰: 第七段: 1、深入不毛: 2、庶竭驽钝: 3、攘除奸凶: 第八段: 1、以彰其咎: 2、以咨诹善道: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辨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2)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6)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四、填空: 1、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1)《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2)《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3)《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4) , 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

(5)写出与“先帝比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6)作者认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 。 (7)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8)“出师“的战略是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原句回答) 。

(9) 诸葛亮出山时,正是东汉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 。 (10) , 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1)作者在《出师表》中写了自己所受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内容默写出来 。 (12)“由是感激”中“是”所指代的内容是 。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贞良死节”意思是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就是这样的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3、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 这一成语。

4、“计日而待”与今天 这一成语意义相近。 5、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名称。

6、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 ,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 。 7、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五、内容分析 1、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8年中考鱼我所欲也精细阅读

2006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

7.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9。

(1)通“德”,感激。 (2)停止。

(本题解释课内文言实词,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10。

(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本题翻译课内文言语句,大意正确即可,不要写错别字。)1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是对前面做法的一个总结,通过阅读可知,这里的“此”指的是上文的三个“乡……今……”句式引导的句子。

本题考查代词指代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的考查。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筛选归纳出最合适的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12。道理 举例 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来犯,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以及为文中观点增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考查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举例典型、叙议结合即可,列举其他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也可。)

13。示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要是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均可。

本题考查孟子的有关问题,提醒同学们平时要注意加强文学常识的积累。)。

8.《鱼,我所欲也》《舜发于畎亩之中》中考试题

《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选《 》,该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二、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勿丧( )( )苟得( )所恶( )不屑( )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三、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通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通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通 四、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得 二者不可得兼( ) 则 弗得则死 ( ) 得之则生 ( ) 则凡可以得生者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则不辩礼义 ( )而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 为宫室之美为之( ) 呼尔而与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何不为也 (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翻译句子(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的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