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春节的知识问答
填空: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_____年 (阴历)
2.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____(元旦)
3.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_____(春节)
4.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_____”(迎春日)
5.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_____(除夕)
6.______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7.1949年_________,新中国成立(9月27日)
8.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_____”(熬年)
回答:
1.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扫尘 贴春联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年画 守岁 爆竹 拜年)
2.春节传说有哪些
(熬年守岁 万年创建历法说 贴春联和门神)
2.急需关于春节知识问答的一些题、是春节的、不是春晚的
长辈为什么要给晚辈压岁钱?寓意
大概解释: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出题:贴门神习俗,最初门神是古代成庆,到唐代门神的位置有由那两个取代?
解: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出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叫什么日?
解: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
出题:正月初几不能扫尘?
解: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出题:北方包饺子时会放什么东西进去,寓意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解:硬币
出题: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三朔”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农历的正月初一称?
解:“元旦”,“春节”
出题: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这有时寓意什么喃?
解: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
出题: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里面所描述的什么是辞旧迎新的标志?
解:爆竹
出题:除夕一词的由来?(传说)
解: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出题:初五南方有祭财神习俗,这五路财神是指?
解: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出题: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一桌放满年菜,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这是为什么?寓意什么?
解: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出题:谷子的生日是初几?提示: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与放生的日子,天阴则年歉。
解:正月初三
出题: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几天?
解:5天
出题: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那种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解:打侗年(又叫芦笙会)
出题: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什么庆祝活动?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解:放高升
17:20出题:说出你家乡特有的过节活动,注明时间、形式(两个以上)
3.摘抄春节的知识大全
一、春节的来历: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二、春节习俗:
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入村落,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彼此探安,作揖道喜,共同祝贺。久而久之,过年期间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互致问候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鞭炮的由来
鞭炮,又名炮竹。我国素有燃放鞭炮的习惯,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或是进学升迁,或是大厦落成,或是店铺开张等等,只要是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燃放鞭炮庆祝。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那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一直延续到至今。
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仍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4.关于春节的知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当下春节习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
许多城市青少年就感觉春节“太折腾人”,礼俗繁琐,规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则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过节不堪重负。 我认为,这种负面意见的产生不是由于年俗本身不适合现代社会,而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的相关策略,使得传统节日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
在现代社会,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进行必要的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 在现阶段,除了民间顺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过节习俗的自动更新外,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力量在进行年俗的传承与保护时,策略上应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元素: 第一,提炼宣扬传统年俗的现代文化内涵。
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
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
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 可以说,春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演变的,并且产生了为现代人喜欢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居民燃放更富观赏性的烟花代替注重声响的鞭炮等。
拜年方式的演变更具代表性。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礼仪。
如今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礼仪,绝大多数地区则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为主。 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是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北京每年春节都要在地坛、龙潭湖、白云观、琉璃厂等公共场所举办庙会,很受群众欢迎。各庙会几乎每天都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
旧时的庙会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集会,现在的庙会以游艺、娱乐、贸易为主,祭祀活动很少,地坛、天坛等庙会的祭祀仪式只是展演性质,琉璃厂、世纪坛等庙会则没有任何祭祀活动。当然,由于过去多年的社会环境因素,春节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转型,其现代性仍需要加强。
第二,开发、宣扬春节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等。
节日纪念物对于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已经在族群成员的内心积淀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情感,这表现为到了节日期间,如果不遵行特定传统习俗,个体成员会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团聚,会感觉年节生活过得不完满。
但是这种节日情感也不是无条件地一代传一代的,需要借助节日里特定的仪式、活动来传承。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在节日里进行的特定仪式或活动往往靠相关的信仰来驱动,或靠一定的文化需求来维系。
而在现代社会,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于是许多节日仪式、节俗活动就难以传递,而使节日呈现节俗减少、衰弱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的使用对于节日传统的维系就变得很重要了。
这些节日纪念物在传统社会只不过是节俗活动的用具,在现代社会却往往成为节俗活动的轴心和驱动力。这是因为这些节日纪念物上凝结着民族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众节日情感的寄托,也是节日特色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纪念物也有世代传袭的使用方式,围绕这些纪念物的行为模式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节日对民众而言是不同寻常的时间,人们过节时都有过节的心情和活动。
在传统社会或在保留较多传统习俗的农村,人们过节的庄重感或神圣感一般是由祭祀仪式带来的。比如河北景县农村过春节时,年三十晚饭前,各家男人要去坟地请祖先回家吃饺子、过年,完成请神仪式后,意味着把祖先请回家了。
这时人们都有神在家里的意识,家里的氛围变得异常庄重,说话做事都很谨慎,比如煮饺子时大人会叮嘱孩子们不要说“破了”“不够”等不吉利的话,要说“挣了”“富余了”等吉利话。 而在现代社会,在城市里以及许多乡村地区,民间信仰淡化了,在重大节日里也没有祭祀仪式了。
如果不用其他节庆方式来弥补仪式的缺乏,节日往往变得冷冷清清。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就派上了用场。
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围绕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营造外部可见的节日氛围的主要方式。于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对节日时间的“非常”感觉,除了来自在我们的记忆中保持的那些特定时日的重要意义外,就主要来自这些节日纪念物对环境。
5.关于春节的知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当下春节习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
许多城市青少年就感觉春节“太折腾人”,礼俗繁琐,规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则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过节不堪重负。 我认为,这种负面意见的产生不是由于年俗本身不适合现代社会,而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的相关策略,使得传统节日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
在现代社会,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进行必要的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 在现阶段,除了民间顺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过节习俗的自动更新外,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力量在进行年俗的传承与保护时,策略上应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元素: 第一,提炼宣扬传统年俗的现代文化内涵。
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
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
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 可以说,春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演变的,并且产生了为现代人喜欢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居民燃放更富观赏性的烟花代替注重声响的鞭炮等。
拜年方式的演变更具代表性。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礼仪。
如今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礼仪,绝大多数地区则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为主。 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是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北京每年春节都要在地坛、龙潭湖、白云观、琉璃厂等公共场所举办庙会,很受群众欢迎。各庙会几乎每天都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
旧时的庙会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集会,现在的庙会以游艺、娱乐、贸易为主,祭祀活动很少,地坛、天坛等庙会的祭祀仪式只是展演性质,琉璃厂、世纪坛等庙会则没有任何祭祀活动。当然,由于过去多年的社会环境因素,春节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转型,其现代性仍需要加强。
第二,开发、宣扬春节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等。
节日纪念物对于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已经在族群成员的内心积淀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情感,这表现为到了节日期间,如果不遵行特定传统习俗,个体成员会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团聚,会感觉年节生活过得不完满。
但是这种节日情感也不是无条件地一代传一代的,需要借助节日里特定的仪式、活动来传承。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在节日里进行的特定仪式或活动往往靠相关的信仰来驱动,或靠一定的文化需求来维系。
而在现代社会,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于是许多节日仪式、节俗活动就难以传递,而使节日呈现节俗减少、衰弱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的使用对于节日传统的维系就变得很重要了。
这些节日纪念物在传统社会只不过是节俗活动的用具,在现代社会却往往成为节俗活动的轴心和驱动力。这是因为这些节日纪念物上凝结着民族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众节日情感的寄托,也是节日特色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纪念物也有世代传袭的使用方式,围绕这些纪念物的行为模式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节日对民众而言是不同寻常的时间,人们过节时都有过节的心情和活动。
在传统社会或在保留较多传统习俗的农村,人们过节的庄重感或神圣感一般是由祭祀仪式带来的。比如河北景县农村过春节时,年三十晚饭前,各家男人要去坟地请祖先回家吃饺子、过年,完成请神仪式后,意味着把祖先请回家了。
这时人们都有神在家里的意识,家里的氛围变得异常庄重,说话做事都很谨慎,比如煮饺子时大人会叮嘱孩子们不要说“破了”“不够”等不吉利的话,要说“挣了”“富余了”等吉利话。 而在现代社会,在城市里以及许多乡村地区,民间信仰淡化了,在重大节日里也没有祭祀仪式了。
如果不用其他节庆方式来弥补仪式的缺乏,节日往往变得冷冷清清。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就派上了用场。
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围绕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营造外部可见的节日氛围的主要方式。于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对节日时间的“非常”感觉,除了来自在我们的记忆中保持的那些特定时日的重要意义外,就主要来自这些节日纪念物对环境。
6.关于春节的科学题目 初一的,简单点
1.春节煮饺子,当饺子熟的时候为什么就漂在水面上?
答案:是因为饺子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2.礼花弹为什么能飞上天?
答案:礼花弹之所以能飞上天是因为利用了反冲力,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看烟花时是先看到烟花绽开还是先听到声音?
答案:先看到烟花绽开(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
4.礼花炮为什么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焰?
答案:火焰颜色是由于烟花药品剂燃烧时,它的各组成成分间起了某种化学反应生成了某些原子或分子,这些分子或原子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呈现一定波长的谱带或谱线,从而使火焰着色成为有色火焰,这种现象称为“焰色效应”。
5.礼花炮的鸣叫声是怎么产生的?
答案:某些烟花药剂在某种容器中,由于产生了气体能从喷孔中能发出悦耳的哨声或笛声;有的能产生类似鸟叫或嗡子声音,类似于我们吹口哨。
6.厨刀刀口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力吗?
答案:不是。厨刀刀口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7.拧开醋瓶盖,醋味扑鼻是因为空气在流动吗?
答案:不是,是因为气体分子的扩散。
8.用擀面杖做饺子皮的时候 ,饺子皮受到的是重力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受到的是压力,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互相挤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
9.我们知道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那么高压锅内的气压是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越高煮东西越快?
答案:不是,高压锅内的压力无限地上升的话就会产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高压锅的排气装置会在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把蒸汽排出,保证使用安全。
10.春晚舞台上的喷水的帘幕,所运用的物理知识和我们平常倒水是一样的吗?
答案:水壶倒水靠重力的作用,就是地球的引力。舞台上的喷水,是靠空气的压强,给自行车打气的打气筒、给钢笔吸墨水都是靠空气的压力。
11.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还是一样?
答案:解冻得快,因为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7.春节知识知多少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你究竟对春节了解多少?下面,就让我们来完成一组相关的知识小测试吧。
1、春节起源于()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A、殷商; B、西周
2、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多年的历史。A、3000; B、4000 3、()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2006、一; B、2008、二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古诗是宋代()对春节的描写。
A、王安石; B、苏轼
5、以春节为背景的影片《过年》拍摄于()年。A、1990; B、1991 6、《春节序曲》 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A、李焕之; B、杨立青
7、我国第一套春节邮票,是我国邮政部门在()年1月29日发行的。A、2000; B、2001 答案:1、A;2、B;3、A;4、A;5、B;6、A;7、A。
8.关于春节的一些知识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