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毁文言知识整理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4;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6.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注释】1重:严格.周:周密、全面.2轻:宽容.约:简少.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4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5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6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1.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2!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注释】1廉:少.2已:太、甚.【译文】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2,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3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注释】1修:进修,求上进.2说:同“悦”,高兴.3是故:因此.【译文】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
2.求管仲列传文言常识总结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以……为羞
耻意动以……为耻
•6.贵轻重: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思考、拓展(讨论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成语)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文言文常识:禁中
禁中:
1、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
2、指帝王所居宫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书·孔光传》:“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汉蔡邕《独断》卷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汉蔡邕《独断》卷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新唐书·柳芳传》:“芳始谪时,高力士亦贬巫州,因从力士质开元、天宝及禁中事,具识本末。”清昭连《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大内太监多河间诸县人,有刘金、刘得才等,其家即素习邪教者,选入禁中,遂与茶房太监杨进忠等传教。”
4.苏厉谓周君文言文中的"是'怎么解释
《苏厉谓周君》文言文中的"是',代词中的近指代词,意思是“这”。上下文是:
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苏厉对周君说:"击败韩、魏联军,杀掉魏将犀武,攻取越国蔺、离石、祁等地的都是秦将白起。这是他巧于用兵,又得上天之助的缘故。现在,他要进攻魏都大梁,大梁必克,攻克大梁,西周就岌岌可危。君王您不如制止他进攻魏都。"
5.孟子两章中的文言常识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bì士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2)寡助之至 至:极点。
(3)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 苦:使……苦恼。
(6)人恒过 恒:常常。
(7)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畔通叛 解释为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为增加
(3)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为梗塞,不顺
(4)人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两章》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全面概括了本课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等部分,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机率比较大。如果您对即将要来的语文考试没有把握,且不知道从何复习时,初中语文知识点总将是您不二的选择。
6.文言文中谓的用法
1.告诉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2.说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3.评论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4.称为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清·姚鼐《登泰山记》
5.认为,以为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6.意料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唐语林》
7.援助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8.通“为(wèi)”。相当于“是”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9.通“为”。因为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7.《庄暴见孟子》的文言知识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⒁?” 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⑾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⑿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⒀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字义】 ①暴:齐国大臣。
②见(xia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 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 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
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 子。 ⑥直:不过、仅仅。
⑦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前一个“乐(yuè )”欣赏音乐 名词 后一个快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⑧管龠(yue月):赵注云:“管,笙;龠,萧。”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萧是指排萧,与 现在所称类似笛的萧不同。
⑨举:皆、都。 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 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 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 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全文解释】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欣赏音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君王若能仁慈无私,所喜欢的音乐必然日渐和雅,如和风细雨润人心田。礼乐天然,出自心田,民之乐即王之乐,天下同此乐,王之有也即民之有,这就是。
8.墨子《非攻》文言常识
注释 (1)公输盘: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姓公输,名盘(bān),又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班,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2)云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3)子墨子:指墨翟。
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起于齐:自齐国出发。
起:起身,出发。 (5)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
(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是对墨子的尊称。 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7)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 (10)说:(同“悦”)高兴,愉快。
(11)金:量词,前期秦朝以二十两为一金。 (12)义:依理,按准则。
(13)固:本来,从来。 (14)再拜:表示郑重的礼节,一拜再拜。
(15)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陈述,解说。
(16)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17)荆国:楚国的别名。 (18)见:召见。
(19)争:同“诤”,直言相劝。 (20)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21)然:(既然)这样。 (22)胡:为什么。
(23)已:停止。 (24)见(xiàn):引见 。
(25)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26)敝舆:破车。
(27)褐:粗布衣服。 (28)粱肉:指好饭好菜。
(29)何若:什么样的。 (30)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31)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32)鼍:鳄鱼。
(33)文梓:梓树。 (34)豫章:樟树。
(35)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36)善哉:好呀。
(37)虽然:即使这样。 (38)牒:书板,木札。
(39)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机变,巧妙的战术。 (40)诎(qū):(办法)穷尽。
(41)所以:用来。
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2)寇:入侵。 (43)距:通“拒”抵御。
(44)守圉(yù):守卫,圉通“御”,抵挡。 (45)禽滑(gǔ)厘:人名,魏国人。
(4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47)文:彩饰。
(48)轩:有篷的车 [编辑本段] 一词多义 ①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替。 夫子何命焉为?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 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制造。 以牒为械 当作。
②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 动词,入见。 ③类:不可谓知类 动词,类推, 为与此同类 名词,种类, ④子:子墨子闻之 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 子,您 ⑤说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 说,陈述,解说 ⑥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但是 ⑦之:为楚造云梯之械 这种 子墨子闻之 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的”,结构助词 ⑧起:出发、动身 起于鲁 起身 子墨子起,再拜 ⑨以:将以攻宋 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认为 以牒为械 用 ⑩于:于胡不见我于王 给 今有人于此 在 起于齐 从 ⑾争: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知而不争:动词,争论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 ;高兴,愉快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 ;理屈 已持守圉之器 "圉"通“御”;抵挡 阅读理解 1墨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墨子是一个正直,有正义感且聪明睿智,有雄辩之才 2说说墨子止楚攻宋分为哪几个步棸? 答:三步棸。一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二使楚王理屈词穷三模拟攻守,以防御实力和周到安排使楚王放弃攻宋 3文章第一段反映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答: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 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4墨子用激将法使公输盘说出“吾义故不杀人”,此句话与文中义不杀少而杀众这一句形成鲜明对比,使其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最终折服,放弃帮楚攻宋 积累: 辨析加红词在句中的词义 ┍ 子墨子闻之 (先生,老师) 子┝ 愿借子杀之 (您)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孩子) ┍ 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见┝ 于是见公输盘。
(召见) ┕ 遍鹊见蔡桓公。 (进见) ┍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到) 于┝ 胡不见我于王? (向) ┕ 何有于我哉? (对,对于) ┍ 愿借子杀之。
(侮臣者) 之┝ 宋何罪之有?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荆之地,方五千里。 (的) 悦”,C中“距”通“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