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的相关常识

2022-11-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晚风凉

1.《汉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史记》包括本 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汉书》有纪、表、志、传,改“书”为“志”,没有 世家,凡《史记》列人世家的汉代人物,《汉书》均写人“传”。

《汶书》这种体裁上的改动 是符合历史事势变化的,是合理的。 《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但作了一些改动,也 有了一些创新。

在纪部分,《汉书》不称“本纪”,而改称为“纪”,在《史记》的基础上, 《汉书》增立《惠帝纪》,以补《史记》的缺略;在《武帝纪》之后,又续写了昭、宣、元、成、哀、平等6篇帝纪。在表的部分,《汉书》立38种表,其中6种王侯表是根据《史记》 有关各表制成的,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

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汉 书》新增设的两种表。《古今人表》专议汉代以前的古代人物,表现了班固评论人物的论事 标准,暗示出他对汉代人物褒贬的立意,且网罗甚富,亦不无裨益。

而《百官公卿表》记 述了秦汉官制和西汉将相大臣的升迁罢免死亡,是研究古代官制史、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资 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志部分,《汉书》改《史记》的“书”为“志”而又予以丰富和 发展,形成我国史学上的书志体。

《汉书》将《史记》的《律书》《历书》并为《律历志》,《礼书》《乐书》并为《礼乐 志》,增写《史记•平准书》为《食货志》,改《史记•封禅书》为《郊祀志》、《天文志》, 《河渠书》为《沟洫志》。 除上述诸志增加了主要是武帝以后的内容之外。

《汉书》还创设 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汉书》十志比较《史记》八书在先后次序上也有所不 同,《汉书》的志包括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地理、沟洫、艺文等 10种。

其中,改变或者并八书名称的有律历、礼乐、食货、郊祀、天文、沟洫等6种,但 它们的内容或者不一样,或者有所增损。 如《食货志》在继承了《平准书》部分材料的同时, 又增加新的内容,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记“食”,叙述农业经济情况;下卷载“货”,介 绍工商及货币情况。《史记》列传篇题的定名,或以姓,或以名,或以官,或以爵,多不齐 一,且排列顺序难为论析。

《汉书》则一律以姓名题篇,排列顺序是先专传,次类传,后四 夷和域外传,最后是外戚和王莽传,整齐划一。 《汉书》将《史记》的《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详细记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是研究古代中国各兄弟民族和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2.《汉书》主要记载了哪些内容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书》共100篇,120卷,包括12帝纪、8表、10志以及70列传,其体例与《史记》基 本相同,只是将“书”改为“志”,所记历史 自汉高祖元年开始,直到王莽被诛结束,共计 230年。

该书记事系统详细,以为汉家王朝歌 功颂德为基本出发点,以儒家思想作为标准来 评价历史人物。书中所记汉初至武帝中期的历 史,基本取自《史记》,只是稍加改动,而武 帝之后至东汉以前的历史则为班固新作。

班固 死时,全书并未真正完成,书中的部分表以及 “天文志”是由班固的妹妹班昭补撰的。《汉 书》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

书中虽有明显的倾儒和颂德,但依然是 我们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汉书》还开 创了用纪传体来写断代史的先例,对后人撰写 历史影响颇深。

3.《汉书》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汉书》主要的四个特点:第一,《汉书》较真实地记述和评论了西汉一代的政绩及其盛衰变化,从一统功业的角度,对于各时期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热情的称颂。

《汉书》评述西汉政治,有用“时”“势”或“天时”变异来表达历史是发展的看法。第二,《汉书》广泛地评价了各种人物在西汉政治中的作用。

他记述到汉代的兴盛,是因为有众多的文臣武将和智谋极谏之士,在中央和地方的各方事务中竭其忠诚,作出贡献。第三,《汉书》暴露了皇权的争夺、外戚的专横,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淫奢,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汉书》暴露了西汉外戚势力的专横、残暴与奢侈。

《汉书》以很多笔墨暴露了王室及大臣聚敛财富,奢侈淫逸。第四,《汉书》详细记述了古代尤其是汉代的政治典制,表现了西汉文化的发展规模及其重要价值。

其中《刑法志》记述了古代的兵学简史,叙述刑法典核详明,首尾备举,论其变化正本清源。《食货志》系统地记述了自西周以至王莽时期的农政和钱法,反映了1000多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

《地理志》先叙由古之九州说而进至秦的郡县变迁,是中国地理最为详尽的记载。

4.汉书的相关注释

《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于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关于《汉书》的注本,唐朝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

清朝的王先谦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这些注释,对于《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和史实等均有详细考证,为我们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今天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都可以参考阅读。 《读汉书杂志》(清朝·王念孙),《汉书注校补》(清朝·周寿昌),长于音训和文义。

《汉书疏证》(清朝·沈钦韩), 《汉书辨疑》(清朝·钱大昭),《汉书管见》(清朝·朱一新),《汉书琐言》(清朝·沈家本),精于考证,训诂和校勘也颇有可取。《汉书窥管》(民国·杨树达),长于训诂校勘。

《汉书新证》(现代·陈直),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出土的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的《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的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

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等人的观点,采摭均有未备。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

其中夏燮的《校书八表》、梁玉绳的《人表考》、杨守敬的《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三百八十多种图书进行了详细考订,“所考证者,汉书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子非子产所杀、庄忽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逄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又收未录之书二十七种,“《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经》、《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术著作。

王应麟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将于长《天下忠臣》归入“阴阳家”是不恰当的,又考定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又如:“老子指归不著录隋志:十一卷,严遵撰。

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清人姚振宗又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

5.《诗经》的相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目录诗经简介创作者诗经的译解详细目录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特色和影响诗经名句展开 编辑本段诗经简介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

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

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

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编辑本段创作者作者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

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周宣王大臣。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

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

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唐朝的著名的房陵青峰区宝堂寺,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今平遥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

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编纂者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

汉书的相关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