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介绍点医学常识啊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最多见的,但目前也迅速向低龄化发展,是对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这种疾病早期没有症状,必须年轻时开始预防,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预防,要做到以下几点:
生活要规律,保证较好的睡眠。劳逸结合,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保持大小便通畅。
饮食要以素食为主。米、面、杂粮都要吃,还要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少吃动物性食品、糖、奶油及咖啡。少吃食盐。每天饮水不少于6杯水。
平衡心理、保持乐观。正确对待各种应激事件。少生气,不发火,学会减轻压力与宽松精神。
血压高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20岁以上就要定期检查血压(每年至少2次),血压等于或超过140/90毫米汞柱,需按医生意见诊治并定期复查,不可大意。
严禁吸烟,少饮酒。低度白酒每天不超过半两,葡萄酒每天100~150毫升,啤酒每天不超过300毫升。中青年人最好不喝酒,可常喝清淡茶。
30岁以上的人,每年定期做血糖、血脂、尿、眼底、血液粘度等检查。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冬季注意防寒,夏季防暑,避免呼吸道感染。
平时特别是上午与夜间要注意有无胸闷、憋气、胸前疼痛、心慌、脉搏异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状,一旦有过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能说话、眩晕、晕厥、头痛、呕吐、昏睡、一眼或双眼失明、复视、走路不稳等症状均应及早就医。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2.谁介绍点医学常识啊 自然常识啊 地理常识啊
《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地理常识》,作者:李问渠。
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9月1日出版(三)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 2时,遵循“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异是1 h/1 5°、4min/1°、4s/1°。(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用的法定时。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1.夏半年: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6点。2.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4.晨昏线(圈):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晨线是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东侧是昼,西侧是夜;昏线是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昏线东侧是夜,西侧是昼。四、大气层(一)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 9%。(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氦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没有云雨变幻,利于高空飞行。
3.对流层该层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热量来自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加上水汽杂质多,因而天气复杂多变。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因而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能量转换。其过程包括: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 5%~9 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应为一23°C,实际为15°C。
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8°C之多。五、暴雨洪涝的形成条件和防御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了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
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水汽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监测防御: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六、厄尔尼诺现象及危害在热带太平洋海区,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寒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可是有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增温,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当它发生时,赤道带大范围海区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信风本来由东向西吹,可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风向突然变为向东吹,使得本来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位置向东移动,从而影响太平洋东岸海洋生态,如水温升高,大量鱼类死亡。还有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拉尼娜现象。
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由此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温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与之相反。拉尼娜发。
3.谁能教我些医学小常识
急救的一般知识 急救就是由其他人给予受到严重伤害或突然生重病的人的紧急救护。
1.1.急救要点 在发生严重伤害或有人突然生重病的情况下.本紧急呼救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以下急救要点: a.实施快速营救(例如从水中或火场里把受伤者拖出来)。 b.一定要把伤病者放到通风处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必要时进行口对鼻人工呼吸。 c.控制严重失血。
上止血带或压迫止血。 d.对中毒或吸人有害化学剂者应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
1.2.急救的进一步措施 为保证伤病者的安全,采取了上述紧急措施以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a.为了安全起见,如无必要,不得移动伤病员。应使其处在最适合于其身体状况或受伤情况的位置。
不要让他起身或走动。 b.要避免对伤病员进行不必要的外科处理及干扰。
c.设法用毛毯或被子盖住伤病员,避免受冻。如果天气寒冷或潮湿,要在伤病员身下垫些衣物或毛毯,并多盖一些。
d.确定伤害或突然生病的原因。主要问题得到控制以后再作如下处理: 找出确切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问伤病员,也可以问伤病时周围看到的人; 寻找病员的医疗卡片,以便及时了解突发病因; 伤病很严重时,要设法尽早通知伤病者的家属。
e.只能根据事故或突发病的种类及当时情况的需要,按顺序检查伤病者。你要干什么应有根据。
松开紧身衣服。但如果脊骨受伤,则不得牵拉伤病者的腰带。
为了更确切地检查伤害情况,如有必要,可拆开或脱下衣物。衣物可剪开或从衣缝撕开,但必须极其小心,否则会加重伤情。
如果没有用以保护的合适的遮盖物,不要过度暴露伤病者身体。 注意伤病者的外观情况,包括皮肤变色,并检查可以提供受伤或突然生病的所有症状。
如果伤病者皮肤黑,就要根据粘膜或唇、嘴以及眼皮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检查伤病者的脉搏。
如果腕部不能检查到,那么检查在脖子旁边的颈部大动脉。 查看伤病者是否苏醒、昏睡或无知觉。
他回答提问了吗? 如果伤病者无知觉,要寻找头部受伤的痕迹。对于有知觉的人,寻找其面部或身体一侧的麻痹情况。
了解伤病者最近是否痉挛过(如果曾痉挛过,他就会咬自己的舌头)。 查看伤病者的眼睛并检查其瞳孔尺寸。
检查伤病者的躯干和四肢的受伤部位是否可以张开和收起来,或者检查其是否骨折。 检查伤病者脖子前部,了解其是否做过喉头切除手术。
当进行其他方面的急救时,不要阻塞做过喉头切除手术患者的空气吸人口,否则就可能引起窒息而死亡。 如果怀疑是中毒,检查伤病者嘴是否有污迹及发黑,并检查周围的中毒源,如药丸、药瓶、家用化学剂或农药等。
f.执行指定的急救方案: 按规定使用急救药物; 根据受伤及突发病的性质、当时情况的需要及人员和材料是否便利,安排急救措施; 在患者可以转到能胜任的急救者(如一名外科医生、一个医疗队、一个卫生所)处以前,者患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以前,要对患者负责; 不要企图做出任何种类的诊断或与旁观者或报告者讨论患者情况。 所有上述内容,作为一名急救工人,你应该知道你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并且必须要尽一切努力,在你进行尽可能好的急救护理中,避免患者进一步受伤害。
2.人工呼吸技术 在职工或家庭成员发生心脏病、电击或其他事故致使呼吸已经停止的情况下,下面的介绍也许就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人工呼吸是一种应急的急救措施。
井场每个工人都必须掌握人工呼吸技术。下面介绍人工呼吸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2.1.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a.让伤病者俯卧着,胸腹贴地,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一臂枕于头下,另一臂向外伸开,以便胸廓扩张。 b.面向伤病员头部,两腿屈膝分开,跪于伤病员大腿两侧。
c.两只手平放在伤病员肩肿骨下角、脊梁骨左右,拇指靠近脊梁,其余四指稍开、微弯。 d.两只手慢慢用力下压,用力方向向下,稍向前推压。
当救护者的肩膀与伤病员的肩膀所构成的平面将与地面成直角时,不再用力。在这向下、向前推压的过程中,即将肺部中的空气压出,形成呼气。
然后迅速放松回身,使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形成吸气。 e.按上述动作每分钟14~16次,即约每5秒钟1次,反复有节奏地进行。
此法特别适合于抢救溺水而停止呼吸者。 2.2.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 a.伤病员取仰卧位,背部可稍加垫(可用棉衣等物代替),使胸部凸出,脸偏向一侧。
b.将伤病员舌头拉出,以免堵塞气管。 c.救护人员屈膝跪于伤病员大腿两旁;两手分别放于其乳房下面;大拇指向内,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肋骨上。
d.向下稍向前压,方法同“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步骤。 e.按上述动作约每5秒钟1次,反复有节奏地进行。
此方法对于溺水及胸部创伤、肋骨骨折者不宜采用。 2.3.仰卧牵臂人工呼吸法 仰卧牵臂人工呼吸法,用牵臂、压胸的动作进行,因此对手臂骨折及溺水者不宜施行。
操作方法如下: a.伤病员取仰卧位,背部加垫,使头低于胸,脸偏向一侧。 b.救护人员于伤病员头顶前,一腿屈膝,一腿跪地,面对其胸部。
c.两手分别握住伤病员两手腕,弯曲其肘关节,先向胸部下压,压出肺内空气,形成呼气;然后牵拉其手腕慢慢向上、向外绕过头部,一直伸展到两臂向下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