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常识赏析

2022-06-06 综合 86阅读 投稿:念旧

1.戏剧的基本常识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戏剧基本常识有哪些? [ 标签:戏剧,常识 ] 莪,()_+那啥~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8-11-09 13:34 检举 满意答案戏剧(drama) [drama;play] 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

希腊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具体含义】 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drama ,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戏剧本质】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 。

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

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

“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冲突说: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

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

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激变说:英国戏剧理论家W.阿契尔否定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他把小说与戏剧相比较,认为小说是“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激变”( crisis ,又译危机 )的艺术,戏剧所处理的是人的命运和环境的一次激变,这就是戏剧本质的所在。 情境、实验室说: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

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

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戏剧起源】 一、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两种:(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

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

《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

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

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

2.鉴赏戏剧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我们对戏剧文学的鉴赏,首先要分 别对古今中外剧的各自特征有个清晰 的了解,明确鉴赏的重点,把握鉴赏的要领。

(1) 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当着观众表 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综合了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的艺术要 素,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按不同的 标准,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话剧、歌剧、舞剧、哑剧、戏曲(中国独有);现 代剧、历史剧;独幕剧、多幕剧等。

(2) 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 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 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的文字, 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 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 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作用。 (3) 中国戏剧 中国的戏剧,古今差别很大。

古代戏 曲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通称为 “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 清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元杂剧、明清传 奇和清中叶以后的地方戏是我国古代戏 曲的三个辉煌的代表剧种。

现代戏剧主 要指2 0世纪以来由我国作家创作和从西 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中以话 剧为主体。 。

3.谁有戏曲知识、或戏曲赏析,介绍或(戏曲唱词,歌曲./戏曲歌颂诗歌

越剧《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奇袭白虎团》(京剧样板戏)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

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入敌后把他的道路截断,

定叫他首尾难顾无法增援,

痛奸敌人在今晚,

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

4.请详细的解释一下戏曲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等,洁郎(和尚)等.

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

要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介相结合,整体鉴赏.

鉴赏古代戏曲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欣赏古代戏曲艺术手法

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5.戏剧常识有哪些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剧本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

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

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剧本的特点创作剧本主要是为了演出,不但要注意从布局、构思到每个细节的安排和处理,而且在直观性和舞台性方面,也要考虑到戏剧艺术的特征。戏剧文学有如下特点:①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戏剧,它要求人物、时间、场景都要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通过这种冲突来刻画人物、发展剧情。②剧本中只有人物语言,而没有叙述人的语言。

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要依靠剧中人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剧中人物的语言(即台词)是高度凝练的、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而且要富于个性化、口语化。

③剧中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场景高度集中,所以篇幅不宜太长,人物不能过多,情节不宜太复杂,线索不宜太繁杂。悲剧悲剧是剧本的一种,指描写主人公因和人、和环境、和自身的冲突而失败、受难以至毁灭的戏剧作品。

悲剧(剧本)的戏剧冲突表现为英雄主人公所追求的进步理想,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为强大的社会势力所阻挠而不能实现,最终以其失败、受难以至毁灭而告结束;或者主人公虽非英雄人物,甚至有严重缺点,但他的理智具有某种合理性,社会恶势力利用其性格缺陷加以打击,最后使主人公不得不归于失败、受难以至毁灭。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致斐·拉萨尔》)。”

鲁迅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两段话是对悲剧冲突的经典性概括。

世界上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是希腊悲剧的代表作家。

我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比,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如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赵氏孤儿》等。

它们虽然也描写主人公的失败、受难以及毁灭,但在最后却往往以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告结束。喜剧喜剧是剧本的一种,通常以讽刺、嘲笑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为主要内容。

贯穿在其中的喜剧冲突,或是由作为社会恶势力代表的主人公的错谬和荒诞的行为引起,或是由作为有缺点的好人的主人公的某种性格弊端造成。作家通过对主人公的冷嘲或者热讽,让观众在笑声中达到对丑的否定和对美的肯定。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丑恶的东西,只有在它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才是可笑的。鲁迅也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他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喜剧冲突的本质。喜剧常常以夸张的手段、奇巧的结构、诙谐的语言,来展示主人公的喜剧性格,描写由此产生的喜剧冲突。

引人发笑是喜剧的特点。但对于喜剧来说,笑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笑化丑为美。

喜剧根据描写对象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讽刺喜剧、幽默喜剧和闹剧等。讽刺喜剧以对品质恶劣、行为乖谬的反面角色的冷嘲为特点,它引发的笑是带着敌意和鄙视、讽刺的笑。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莫里哀的《伪君子》等,即属此例。幽默喜剧的嘲讽对象是有缺点的人,它的笑更多地含有与人为善的幽默意味。

如《满意不满意》等,便是这样的幽默喜剧。闹剧是一种比普通喜剧更滑稽,也更夸张的喜剧,流行于15世纪的欧洲,以描写当时的市民生活为主。

正剧正剧是剧本的一种,又叫悲喜剧,是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糅合在一起的戏剧文学作品。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契诃夫的《樱桃园》,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白毛女》、《丹心谱》等,都是正剧的代表作品。

正剧表现的冲突主要是社会生活里正面力量与反面力量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按历史的必然要求加以解决,以正面力量战胜反面力量而告结束。

话剧话剧是剧本的一种,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戏剧文学作品。人物的对话在话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揭示冲突、刻画人物、交代情节和环境,主要都是靠对话来完成。话剧的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富于表现力。

话剧在中国是一种年轻的戏剧文学样式,由欧洲传入,最早出现于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并且逐渐发展,涌现出如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

6.戏剧鉴赏的心得

声音要长,声音要好听,步子要或快或慢.常识: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

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

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

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

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

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7.关于戏剧的知识

河南:豫剧 大平调 四平调 宛邦 月调

山东:吕剧

河北: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

安徽:黄梅戏 花鼓戏

广东:粤剧

浙江:评弹

北京:京剧

东北:二人转

陕西:秦腔

上海:沪剧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戏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集中。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出。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

8.摘抄关于戏曲的知识400字左右

给你摘录一篇《中国戏曲简史纲要》中的内容吧,原文近万字,经过仔细分析,摘录了最简要的内容,但阅读者读了此文,应该也能大致了解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过目前还有七八百字(包括标点符号),比你说的要求多了近一倍,但是我觉得已经不能再删节了,你如果认为还能删,那就你自己搞定吧,希望能够帮到你.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成熟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前期以各种上古舞蹈的形式出现,大致有这么几种:(1)原始部落的歌舞:古人在狩猎或部落间战争结束时为表达喜悦、满足、愉快的活动.(2)上古时代的傩舞:原始人驱鬼逐疫的一种舞蹈.(3)巫觋的宗教祭祀舞蹈.(4)到西周末年出现“优”,是专司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倡优指女性演员,徘优指男性员.后期出现了先秦的宫廷歌舞、汉代百戏.所谓百戏,是泛指各种表演形式,例如扛鼎、寻幢(爬竿)、冲狭(类似钻刀圈)、燕跃(跳高)、跳丸(抛小球)、走索、吞刀、吐火、振童(小孩翻斤斗)、幻术等.2、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唐代歌舞与参军戏.(1)唐代歌舞.唐代音乐歌曲的形式已经较为完整.如“大曲”,已经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转为快板.有了大曲,就可以配上故事,于是戏曲的雏形便形成了.(2)参军戏.“参军”原为一种官职的名称,始自汉末.舞台上两位打扮成参军的演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称为参军戏,盛行于唐代,是以滑稽问答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3、成熟阶段经历了宋杂剧、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漫长岁月.(1)宋杂剧.宋杂剧继承唐代参军戏,并吸收表演、歌唱的技艺,进一步综合而成的戏曲.宋杂剧分为两大类:滑稽戏和歌舞戏杂剧.(2)南戏的形成.南戏是以浙、闽里巷歌谣歌唱民间小戏为基础,吸收北来的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和民间的说唱伎艺,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亦称“戏文”.期间出现了四大南戏《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杀狗记》.其中《拜月亭记》被称为南戏的最高成果.(3)元杂剧.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南北戏大规模交流,形成元杂剧.元杂剧的代表剧目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玉镜台》;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至此,中国戏曲走向成熟.。

9.戏曲常识和表演

京剧: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

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

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

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

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

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

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

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

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

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

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

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

戏剧常识赏析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