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古代文学常识`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风骚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2.赤壁赋古代文学常识
一、虚词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一、一词多义(实词)1.歌 (1) 扣舷而歌之:名作动,歌唱 (2) 歌曰:歌词 (3) 倚歌而和之:歌曲 (4) 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诵、朗诵2. 望 (1)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 望美人兮一方:眺望 (3) 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4)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观察 (5) 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6) 并、。
3.《春望》的文学常识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偶)有两种解释: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是写实。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4.请问哪本书是介绍古代文学常识的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作者:韦明辉(主编)
本书是一本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的必读手册。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事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它涵盖了天文历法、地理名胜、人物称谓、礼仪习俗、节日庆典、历史、宗教、文学、思想、医药卫生、农业生物、交通建筑、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体育娱乐、科技、教育、历史、影视曲艺、音乐舞蹈、成语、典故等各个层面。
很实用的一本书,全部通俗易懂,你看看就知道了。
望采纳
5.古代文学常识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
作品赏析
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短律;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颌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6.古代文学常识,希望高手帮忙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情爱诗的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