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常识

2022-06-27 综合 86阅读 投稿:结局

1.请问一下关于战争的一下小知识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全歼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战争就是迫使敌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的暴力行为!!。

2.战争小知识

二、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 来源:中国长城互联网 发布时间:2004-07-23 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是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它同战争观是一致的,并受一定的战争观指导和支配。从根本上说,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具体化为一整套唯物辩证的战争认识方法和指导方法,并把它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解决。

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就在于:如何认识和运用战争规律。 (一)认识和指导战争必须把握战争规律毛泽东十分强调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他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又说:“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①这也就是说,把握战争规律这是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根本前提。 ②同上。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9—33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0页。

对于战争规律的问题,毛泽东首先认为战争规律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可知的。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在暴力性上,即战争是一种流血的实践活动,而且表现在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实性上。

这是因为战争双方都是活动着的人,相互采取敌对对抗行动,而又非常注意保密,这就决定了它较之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带有较多的流动性和不确实性。对于战争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虽然一些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家也是有所认识的。

克劳塞维茨就曾说过:“战争是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

②然而,他们根据战争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得出了战争是不存在客观规律的,因此也是不可认识的错误结论。十八世纪法国的沙克斯在他的《战争艺术论》中就这样说道:“战争是一种充满了阴影的科学,在这种阴影之下,一个人在行动时是很难于有把握的。

它的基础就是惯例和偏见。”又说:“所有的科学都有原理,惟战争独无”。

③德国的皮希特也说:“战争是最难理解的人生的现象。它是我们生活的充满神秘性的环境中最不捉模的重要方面。”

①即使象克劳塞维茨这样杰出的资产阶级军思想家,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在《战争论》中,克塞维茨看到了战争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他强调说:“战争就其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笔,但并不因为就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②但是,克劳塞维茨又是在什意义上承认战争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的呢?他说:“在纯概念的象领域里”,战争“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

③可以看出,克劳塞维茨只是在纯争概念,即“绝对战争”的天地里,承认战争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律发展的。而作为现实的战争,“是不可能服从其本身的规律的。”

因此,他说:“战争有它自己的语言,但是它并没有自己的逻辑,④表现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规律的认识上是不彻底的。 毛泽东则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家不同。

一方面,他承认战争有流动性和不确实性的存在,认为战争是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它较之任何其它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但他又认为战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仍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的一种必然运过程。

在客观物质世界中,任何的物质运动过程都不是杂乱无的,而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战争,尽管有它“怪”的地方,即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它既然作为一种必然的物质运动程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自然要受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

因此,战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毛泽东不仅认为战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承认战争规也是可以认识的。

他认为战争规律存在于错综复杂的战争运动程之中,战争运动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虽然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战争规律认识的困难程度。 但是,战争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都是可以认识的。

这是因为:第一,②《战争论》第68页。 ③转引自约米尼《战争艺术》第1页。

①[德]皮希特《论战争的本质和德国人的军事》第27页。 ②《战争论》第902页、第28页、第894页。

③《战争论》第902页、第28页、第894页。 ④《战争论》第902页、第28页、第894页。

战争规律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战争这一客观运动过程的必然发展的轨道,是战争运动过程的内在逻辑的表现。从其存在的形态来说,战争规律是战争内部各种因素间的本质联系,不可能象具体事物那样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外在形体。

但是,战争规律存在于战争运动过程之中。只要有战争运动过程的存在,就有战争规律。

因此,战争规律在战争自身的运动过程中,必然有各种现象提供给人们连贯起来进行思索,人们通过对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便能达到对战争规律的认识。 第二,战争虽具有较大的。

3.国防知识有那些

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诸多方面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

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扩展资料:

基本特征

一、国家利益的整体性。国家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安全问题主要是解决生存和不被侵略的问题;发展问题主要解决和平时期建设与外部环境问题。而安全与发展权益的获得和保障,最根本的是依靠国防的强大。

二、国防力量的综合性。

三、斗争形式的多样性。战争是国防斗争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表现形式,但是国防斗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等其他形式。

四、国防目标的多层性。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其所制定的战略也不同,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就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五、国防建设系统的协调性。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以科技为龙头、以经济为骨干,通过总体性的战略运筹,谋求综合国防效益的有机系统。

参考资料:国防-百度百科

4.中国历史知识

地点:沈阳主要原因: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

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结果:“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性质:“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

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

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历史意义:勿忘国耻。

5.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1840年是道光皇帝在位 他于1821年即位 1850年退位 随后1851年咸丰皇帝即位 1861年退位1862年同治皇帝即位 1875年退位 1875年光绪皇帝即位 1908年退位 1909年宣统皇帝即位 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 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习称末代皇帝 道光皇帝:虎门硝烟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咸丰皇帝: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同治皇帝:浩罕国侵入新疆 光绪皇帝: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宣统皇帝:辛亥革命 帝制结束。

6.谁能说一下中国抗战史哇

中国抗争史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

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

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中国战争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