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祭奠死者常识

2021-09-05 综合 86阅读 投稿:与你

1.古人如何吊唁死者的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保卫祖国接,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 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2.古代葬礼习俗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

(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

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

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

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

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

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

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

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

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

3.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道碑制度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石雕群制度

在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石雕人像、动物像、传说中的神兽像等,也是用来显示身份的,称为石象生。“所以表饰故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这种墓前石雕群最早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至今尚存,除一般的动物像外,还有力士抱熊、马踏匈奴等造型,这同当时把他的坟丘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一样,有纪功表彰的意义。

东汉时贵族官僚墓前排列的石兽,不仅有大小多少的不同,而且种类也有差别。墓前石人,原本是用作墓主的警卫。二世纪中叶,乐安太守麃(piǎo)季长墓前两个石人的胸前分别镌有“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和“府门之卒”字样。东汉时,太守一级官员的衙署正门由亭长和门卒护卫。这种石人,后来有个专名,叫做“翁仲”,象征墓主生前的侍从。种种石兽,则叫做“石像生”,体现着墓主高贵的地位。

唐代的制度是:三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置石人、石羊、石虎各2 件,成对排列;四、五品官员只能置石人、石羊各2 件,六品以下不得置。宋代三品以上可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四、五品可置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

明清两代规定: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三品置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2 件;四品置石虎、石马、石望柱各2 件;五品置石羊、石马、石望柱各2 件。

至于帝王陵墓神道两则排列石雕群,名目繁多,宏伟精美,是臣下无法比拟的。如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今陕西乾县北)除望柱1 对外,还有飞马1 对、朱雀1 对、立马5 对(原都有牵马人)、武士10 对、狮子1 对、又有少数民族首领石像61 尊。明成祖长陵(在今北京市昌平)的神道长达800 多米,两旁列有狮子、獬豸(xièzhì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骆驼、象、麒麟、马各4 件,二立二蹲,两两相对, 又有武将、文臣、勋臣各2 对,共32 件。

石望柱制度

石望柱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华表也是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唐宋以后,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起,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墓志与墓莂制度

除明器外,专门用于随葬的物品还有墓志、墓莂(bié)等。

墓志的性质与神道碑相似,都是记载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而且往往都于文末缀有称作“铭”的韵语颂辞,不同的是神道碑立于墓前神道之上,供后人瞻读,而墓志则埋入墓中。墓志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的墓志形似墓碑而较小,从南北朝后期开始,一般都作方形,由志盖和志石相合而成。志盖多作橥顶形(像小盒扣在顶上),一面刻有篆体的标题。志石刻志文、志铭,唐代以后还署有撰者、书者的姓名。历代出土的墓志中,有不少出自名家手笔,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墓莂又称地券、买地券。志莂是给死者带往冥界的一种模仿地契的物品,表示墓穴及其周围地段已由死者买下,其他鬼魂不得侵犯其所有权。这种行于鬼魂世界的契约虽是迷信的产物,却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最早的墓莂出现于东汉,或铅制,或玉制,或陶制,后世多用砖石或

木板。早期墓莂的文字与人世真实的券约一样,南北朝以后则多涉怪异,充满道教迷信的色彩。

4.古代去参加葬礼应该注意什么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自古便很注重礼仪规范。

大到朝堂祭祀、外务交接,小至饮食起居、穿衣行走都得讲究礼仪,处处要做到合乎礼节。在祭奠亡者,慰问遗属时可少不了一套讲究。

在亲朋好友去世后,相识的人都要及时前去吊唁,不能延误或故意躲避,否则会受到他人的责怪。 人们信奉死者为大,一切都要以死者为重。

在前去参加吊唁、葬礼时,都要遵循礼仪规范。首先要重视服装,着装要素淡典雅,以黑白为主,不能穿鲜艳服饰,也不能涂脂抹粉。

古代对丧服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依据亲疏关系来决定参加丧礼者的服饰。其次在言谈举止上也要注意礼仪,慰问遗属时要表现出诚恳,吊唁死者应极尽哀悼,可不能马虎行事。

除了注意行为外,礼仪要求切不可马虎,甚至在一些细节上也有严格要求。当得知亲友去世时,应仔细询问原因,并嚎啕大哭。

前去奔丧时也要哭声不绝,抵达死者家门要从偏门进入,跪拜于灵柩东边,然后行礼哭灵。哭的越是悲哀,越能显示出对死者的哀悴之情的真诚。

在死者入土安葬之时,也应哀痛号泣。 亲友还应在死者之家或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祭奠,以尽礼数。

古代的礼仪大多渗透到了民俗文化之中,不少古代的习俗至今还在某些地区流传。这些渗入民俗的礼仪已被人们视为必须遵守的礼仪规定,积淀着千年文化历史,奉行这些礼仪既是对礼仪的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意继承。

5.古代帝王死后怎么祭奠呢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

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古代,殉葬制度时废时启,这与各时代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注重人道的人不会如此。

其中,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他们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可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

6.祭祀的常识

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是清明节当日扫墓还是前后时间均可?越早越好吗?个人认为只要在清明节期间均可,看自己方便。当然,各地都有一些当地的习俗,我们要尊重这些习俗。还有,对于某些习俗来说,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时间上也有些差异。提醒朋友们要遵守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

扫墓当日出发的具体时间越早越好吗?

回答是也不尽然,需要根据自己情况,最好是在5-7点,即卯时。古代历法中,为一。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提醒朋友们,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

女性能在清明节去扫墓吗

南北方对于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前往扫墓。

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桃木等?

是清明节当日扫墓还是前后时间均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

不可以,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

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

女性能在清明节去扫墓吗

南北方对于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扫墓时能随意着装吗,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比如,可随身佩戴玉器,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还有,神情庄严肃穆为妥,比较适合看望病人,即卯时。然后。古代历法中,再烧纸钱祭祀,当你动身开始扫墓,看自己方便,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提醒朋友们要遵守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越早越好吗。

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绿叶 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当然?个人认为只要在清明节期间均可,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而北方一些地方,阴气逐渐增长,洗漱之前,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前往扫墓?

回答是也不尽然,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但是,朝家乡方向,对于某些习俗来说,为一。通常来说扫墓时要着深色衣服,以作化解。为尊重亡者,我们要尊重这些习俗,烧上三支香,提醒朋友们,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如百合。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

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会更漂亮,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扫墓应庄重着装,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时间上也有些差异,摆上祭拜用的食品,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最好是在5-7点,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念头和言行。

扫墓当日出发的具体时间越早越好吗。当然。

扫墓之前需禁食吗,康乃馨等;若一定要去,并衣着整齐,各地都有一些当地的习俗

7.古代家丧的步骤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8.古代帝王死后怎么祭奠呢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

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古代,殉葬制度时废时启,这与各时代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注重人道的人不会如此。

其中,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他们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可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

中国古代祭奠死者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