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虞美人古诗词文言知识归纳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关于虞美人的一些资料 可不可以帮忙告诉我一下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
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
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
3.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 散文或文学短评
人生雨季(虞美人扩写)
文 / 枫晴
人生每个阶段下的雨都是一样的,只是听雨的人心情不同、感悟不同。
年轻时的轻浮气盛是我们不相信自己会老去,不相信岁月可以带走我们的一切,因为我们还年轻。
歌楼上欢声笑语引来了无数英雄,舞动的彩袖在妖艳地展现着自己。在歌楼上,我第一次尝试地去听那淅淅沥沥的雨。雨是轻快的,是活泼的。
那种“嘀嘀嘀……”让人感到欢快,也给我的心披上了一件轻纱,那么的缥缈。此时的雨时轻狂的,因为它也认为只要乌云密布,它就可以降临大地,去敲击那些脆弱的花……
当我对雨有更深的感悟时,我也渐渐地衰败,像鲜花一样开始惧怕雨,惧怕有哪一天我会失去年轻、失去活力。
人常说中年的男人是成熟的、是稳重的。我可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我和旅客在舟上把酒吟诗,聆听雨声时,雨改变了我。那种独有的成熟被雨水冲刷走了,剩下的只有几分感性。看眼前的江天宽阔了许多,只是有一只孤雁在天边哀啼,一一琢破了我那原有的稳重。开始害怕孤独、离别,动荡不安的心好像在逃避着什么。
每当人到了老年,就没有什么事可求,也没什么可惧怕的了。
一人独立在山寺中,听着那沉重的钟鼓声在山中来回荡漾,中间还夹杂着那淅沥的雨声,是一种绝响、一种美妙。
而今鬓云像繁星一样点缀在苍老的面孔上,皱纹也毫不留情地在上面蔓延。雨声不再是讷么得可怕,口中吐出的佛声压倒一切,也压倒了心灵的尘垢,人生的悲欢离合之不过是过眼云烟,一眨眼就消散了,只不过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听听那冷雨,在歌楼、在客舟、在僧庐。
只好守候着那颗心到黎明。
4.《虞美人》背景,文学地位
《虞美人》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据说这首词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绝命词。
5.有关宋词的一些文学常识,如作家风格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 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
宋词的题材集中在 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
苏轼应该可以说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陈师道用“ 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
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
扩展资料: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
1、婉约派的特点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的特点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 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6.古诗文学常识
诗圣: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女词人: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豪放派领袖: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江城子》
婉约派泰斗: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南唐后主: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摩诘先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爱国诗人:陆游“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边塞诗人: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