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些民族风俗知识
民族知识竞赛题.cn/newspaper/cswb/b4/200406/t20040618_193138.htm满族见面礼平时上街见面,各自都应分清长幼请安问好。
男人皆施问安礼(即请不安)或施打千礼(即请大安),待长辈回话,方能动身。女人则施蹲安礼(即侧身半躬身,双手抉膝微微下蹲)。
满族人以前施问安礼一般每隔三五天都要向本族长辈问安,无论多少户居住一地均不能遗落此礼。后来,施此礼稍弛,但晚辈离家较久、归来时,一般都要向本族中长者问安,都要施三拜六叩的磕头礼,在第二拜时要后退半步。
岁礼,一般为满族礼仪中较大的举动。在除夕这一天,吃过晚饭,阖家老少大小,均得到户外走一走,首先到供祖先的家里的祖宗牌位前三拜九叩,然后逐家叩拜,行二拜六叩礼。
这种礼不分门户、贫富之别,也不论平日亲疏,一般要求拜至午夜间(即民俗中的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时)为止。拜年礼,在正月初一早饭后开始。
行拜礼与辞岁礼不同,一般要求有选择地到本家长辈家施叩拜大礼。时至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满族的礼仪也渐渐废弛了一些,但是敬祖先、孝父母、礼宾客之礼犹存,满族的风俗民情特点仍然很明显。
汉族藏族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苗族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维吾尔族 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
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 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黎族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回族 回族男女都喜欢戴白色的帽子,穿黑色的马甲。
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 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
平时洗脸洗手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吃牛、羊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
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还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群众一般不抽烟,不喝酒,男女老幼都爱喝由糖、茶叶、核桃、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丰富的佐料配制的八宝茶。
有尊贵客人,会以丰富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民小吃"热情款待。满族 满族人以小米为主食,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豆包)以及“饭包”,喜欢吃粘食。
满族独特的风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过节是吃饺子,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八大碗的“满洲席”。此外,满族还有种类繁多的风味小吃和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壮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传统民居有楼居、半楼居和地居建筑三种类型。
楼居是干栏式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圈牲畜。房屋的前厅用来举行庆典货物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为卧室,后市为生活区,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彝族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传统服饰古朴、独特、别具一格。
凉山彝族成年男子左耳佩红、黄大耳珠,在头正中蓄一小撮长发,。
2.风俗习惯小常识中满族的“家祭”三天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宁古塔地区每年举行的春秋两次家祭,一般连祭三日。
第一天是祭祖,先在排列整齐的祖先神位前摆上供品,由穆昆达(族长)率领全族老幼,依辈份排列在神位前,萨满祝辞,众人行叩头大礼。接着由“领牲”(主祭人)用烧酒浇猪耳朵,如果猪大声叫或晃耳朵,就意味着祖先领了,为大吉大利。
此时萨满戴神帽系裙摇铃持鼓跳舞,并唱《领牲调》,然后再行叩拜礼。晚上是“背灯祭”,背灯后萨满唱“背灯调”,当天祭祀结束后,族人共同分食供肉。
第二天是祭天,平时满族家庭都有在院内竖起一根高过屋脊的神杆(即索罗杆子)的习惯,满族人把神杆视为通天柱。 祭祀时,把猪在杆下宰割,“领牲”将猪锁子骨套在索罗杆子顶上,把猪的内脏放在锡斗里,送到索罗杆子顶上去,让喜鹊或神鸦来吃,称为“神享”。
三天内吃完,便象征大吉大利。猪肉分“大肉”、“小肉”。
“大肉”燎毛后煮熟上供,然后众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饭,众人分食。
所有肉、饭三天之内必须吃完,如果剩下,也不能带走,必须埋在索罗杆子底下。第三天是举行“换锁”。
在院内插满三杈的柳枝,少年儿童们把彩线系在脖颈上,跪在祖先神像前,以象征子孙如枝之繁,如叶之茂。每年祭祀时都要为儿童“换锁”,直至男婚女嫁。
3.日常礼仪常识需要注意什么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许多礼仪方面的常识需要注意:
餐桌上应注意的礼仪
(一)就座和离席、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是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送食物入口时,两腿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的食物带出,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社交场合玩笑不要开过度朋友、熟人之间适当开开玩笑,可以活跃气氛、融洽关系,增进友谊。但开玩笑一定要适度,要因人、因时、因环境、因内容而定。
.开玩笑要看对象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性格不同。和宽容大度的人开点玩笑,或许可调节气氛,和女同学、女同事开玩笑,则要适可而止。
.开玩笑要看时间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开玩笑,最好选择在对方心情舒畅时,或者当对方因小事生气时,通过开玩笑把对方的情绪扭转过来。
.开玩笑要看场合、环境在图书馆、医院等要求保持肃静的场合,不要开玩笑,在治丧等悲哀的气氛中,不宜开玩笑。
.开玩笑要注意内容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内容健康,风趣幽默,情调高雅。在社交活动中,忌开庸俗的玩笑。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例如不能以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取笑。
4.风俗习惯小常识中满族如何进行“星祭”
“星祭”是满族自然崇拜观念的反映之一,它如实地记录了满族劳动群众对“北斗”或“北极星”的崇信与他们同自然的依赖关系。
“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后的午夜里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在居室西窗以外的烟筒后面摆起祭桌,陈放七个香碟、七盅米酒、七盏油灯碗儿(这个数字各氏族之间也有区别)。祭桌之外,另设一个小桌放祭猪,口噙五谷,头朝北斗。
举行“星祭”时,全宗族的人按照辈份面向北斗排列。满族由于长期在山林中居住和从事狩猎活动,对山川树木的崇拜在满族早期社会中就已形成。
他们认为林中山上皆有神祗司之(如旧满洲祭长白山神),所以在经常经过的山林路口的树上挂一些彩色布条或纸条,以奉“山神”,每次进山和出山时都要虔诚地祭祀,以示崇敬。
5.告我一点民俗小常识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
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