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问答赵朴老

2021-12-07 综合 86阅读 投稿:暖色系

1.“佛”的本意

您好! “佛”:悟到自性之理后称开悟,又称觉悟,梵语称菩提。

身心所行和自性的体性用完全合一者称佛,《陈孝义佛学常用词汇》:“【佛】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那么什么是自性和自性的体性用合一呢?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称佛性,万物具有。 它具有四种特性: 1.自性之体为真如: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

由于万物均有佛性,所以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因为佛性可产生出一切,所以佛性不执著于一切,因此,有人又将自性称为空、虚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体大】一切众生之心性,唯一绝待,不生不灭,真实如常为体,周遍法界而无限量为大。 ” 2.自性之用为善良:佛性可产生一切,均不离它不执著于一切的本体,所以通常将自性的功用称为幻化、妙用。

由于佛性“幻化”的原因,才使得万物在形象和特征上有所差别。《大乘起信论》:“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3.自性之性为忍性:自性的妙用必须在忍性(即顺从外界机缘)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不同的忍性(即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产生不同的妙用,不同的妙用体现出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 因为自性具有忍性(顺从外界机缘),才使得自性之用不伤害其它事物,表现为妙用,即善良。

忍性一般称为相大,但容易使人理解为形象,所以我们这里运用了“忍性”这个词。《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三大】指体、相、用三者。

体是本体,相是本体的性能,用是性能的作用。 万物皆有体相用……”《大乘义章·十一》:“于法实相安住为忍。”

4.自性之体性用三位一如:自性的体性用是三位一如(三位一体),不分不离的,在体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性产生什么样的用。例如:风吹海面起浪,海面如自性之体,浪如自性之用,海起浪时的状态称忍,为自性之性。

如果此时海不忍耐,而是与风作对,则海面就可能不会起浪,因此,海产生浪的行为对风来说是善的。风就叫海生浪的外缘,外缘简称缘,即客观条件。

整个宇宙及宇宙之间的事物就是这样构成的。《三藏法数·四》:“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

上述四种道理,称自性之理。 明上述四种道理为开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转迷开悟】舍三界生死之迷,达于涅??之悟也。离烦恼之迷,得菩提之证也。”

如何开悟? 自性是人体内之宝,但被灰尘蒙蔽,即被各种执著心(又称烦恼)所障,去掉执著心即可开悟。去掉执著心的过程称惭愧。

发现自己执著心称惭,去掉执著心令其不再出现叫愧。《佛学常见词汇》:“【惭愧】惭与愧。

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以上回答转贴自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郭旭东老师的有关著作。

链接地址: 心莲百合文化网网址: 佛学参禅论坛: 另外,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每天在新浪UC房间都有民族文化课程,有讲座、问答、讨论……我跟着学了一段时间,受益良多。 您也来听听吧,希望对您有帮助。

UC教室的课程表: 。

2.佛教知识问答:人类原来是从光音天而来,他们又什么时候去光音天

据说本来在天界,因为贪食地球的美食身体变重无法飞行,于是就在地球上定居了! 也许我们人类久远时就是来自天界的,只是自从来到地球之后变得堕落了,所有的神力渐渐消失退化! 寿命由多变少身高由高变矮,渐渐忘掉了所有的一切!或许我们的真正祖先正在宇宙的某个地方注视并关注着我们的一切!或许当我们被恶魔的力量所带来的战争与瘟疫摧残时,我们的祖先都会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般调兵遣将派遣神通降世拯救我们!当我们自诩自己的伟大成就时,他们或许会微微一笑,心想——孩子我等着你们长大懂事后快快回家。

3.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六十六,何为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有两种说法,都与过去生活中的业有关系:第一种,过去生生世世修善、积功累德之人,他今生一接触佛法,就能够相信、理解、奉行,这是上上根器的人,人数不多;第二种,也算上根利智的人,他能够仰慕、尊重圣贤,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圣贤的义理,但是信心坚定,在长时间的修学过程中,他很认真努力,缘具足的话时间可以缩短;如果懈怠懒散,证悟的时间就会延长。

时间的长短在于精进,不能精进时间就长,能精进时间就短,能够依教奉行,有信有解,这是上根人。上根人决定会依教奉行,也唯有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解脱。

4.关于佛学常识的一些问题

佛陀所制的戒律,是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法宝实难量,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觉者诵琅王函、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万古为敷扬’。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渡海刹那时,赴感应群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我们如能发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宝,一定能灭罪障、增福慧。更有一体三宝和住持三宝的道理,这都是信佛教徒应该皈依的。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酒是属于遮戒。这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守之道德,不过后来却把这五戒、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其实正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的基础。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诸善法’。以菩萨六度万行、诸善功德,都由受持戒法而产生出来的。‘优婆塞’翻为‘近事男’。‘优婆夷’翻为‘近事女’。意思是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善男子、善女人。能亲近承事三宝就会广修众善,植种福田,行时时之方便,积种种之阴功。

杀、盗、淫、妄四条戒法称为性戒,以其本性是恶的缘故。五是酒戒。酒就是平常人们所饮的各种名酒,但是酒是米糟制酿成功的,称为遮恶,修道的人因为吃了酒或饮太多,发生酒醉,头晕脑胀,心神糊涂,就会做出种种不合理事情,讲出许多胡言乱语,发生种种罪恶行动,甚至如上面所讲,因吃酒而破了五戒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因吃酒而发生事故、车祸等等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乃至丧生失命。修心持戒的佛弟子要下定决心,坚持不饮酒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佛教常识问答赵朴老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