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常识

2022-07-12 综合 86阅读 投稿:成人礼

1.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基本常识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

“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

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

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

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

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

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

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

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

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为人生最大的不幸。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

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

忡忡地。系人心里。

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

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倒也无意深究了。

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直道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数一数,蒋捷的这首《秋声》描绘了多少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

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刚刚中了进士,南宋就被元朝灭了,他隐居在太湖竹山一带,再不肯出来做官。在太湖隐居却能听到军营中的胡笳声,看来元兵已经是打到了江南,这声音可真比什么秋风秋雨更令人惊心。

因为蒋捷这首《秋声》,《胜胜慢》变成了《声声慢》,一声声愁断人肠。但其实在蒋捷的《声声慢》定名之前,李清照已经为这一曲写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惊人的句子,奇怪的是,在她的《词论》中有提到“声声慢”这样的曲牌,如果这个名字来自南宋末年的蒋捷,清照那个时候还应该叫《胜胜慢》才对,不知道是谁搞错了。

现代人多把李清照的这首词归入婉约派,我只觉这婉约里有凌厉凄恻,读来从头凉到脚,不容回缓,一声声急迫逼仄,太直了些,当不得慢曲的舒缓绵邈。关于《声声慢》最好玩的是《事林广记》里的一个故事:南宋城。

2.柳永的名文有那些

《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

偶失龙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宋仁宗临轩放榜,视柳三变之名,忆彼《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大怒,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乃黜落其功名。于是,柳永半是解嘲、半是哀怨,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留连坊曲。”

柳永这首词有着触犯封建规范的子思想,着实很实在的。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到汴京不久的时候。

一个出生仕宦家庭,从小饱读诗书、肄习举业的年青士子,本以为一到京华,就“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想不到战就遭落第,心自是不好受。本具有叛逆格的柳永,因仕途受困的打击,使他敝屣功名,留连坊曲,在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

一曲《鹤冲天》,便是他这种内心历程的忠实记录。 “黄金榜。

偶失龙望。”开便说出了落第的事实。

“失龙望”而冠以一个“偶”字,表明作者对自己的才能并没有失去信心;和下句的“暂”字互相呼应,说明这次下第只不过是偶然的、暂时的,非战之罪,实受种种客观原因制约而已。然而落第毕竟又是眼前的现实,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是不得不考虑的。

接下去的两句,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明代暂遗贤”,说得何等委婉!表面,既没有唐突了时代,也没有贬抑了自己;但骨子里其实是包含着讽刺,蕴着埋怨的。

既然是政治清明的时代,就应该“无遗贤”才对呀!这句话的重点,是把自己说为一个有才能的“贤”者,被有眼无珠的当道者所“遗”弃了。“如何向?”问题提得相当尖锐。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二句,说了今后生活的行动指向:恣意狂。“恣”字已有放纵的意思;“争”字领造的问语,双重否定构肯定意思的行文法,都加重了“恣狂”一语的力量,给的印象是深刻的。

“何须论得丧”三句,进一步申述走这一条恣意狂之路的得失,这是顺理章的事。因为这是一条违应举出仕的封建规范的道路,一般读书都不愿意走的道路。

但是作者却认为:走这条路,做个“才子词”,与仕宦而至公卿宰相,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谈不什么损失。“才子词,自是白衣卿相。”

这两句话充满了自豪,十分策。 片在表意已自段落,相当完整。

长调讲究铺叙,讲究舒展,柳永的这首词,是适应长调的要求而构思、下语的,因此句子不大讲究含蓄,余蕴不多;片形象的描写尤其不够。偏于平实的叙述和象的议论。

如果没有更多一些景语和语,是会显得干瘪的。过片以后,展开了“依红偎翠”生活的具体描写。

“烟花巷陌”四句,勾画出绮丽的环境和可意的佳:一条歌聚居的深巷里,摆列着丹青画屏的绣房中,住着那些值得词时时来寻访的“意中”。在这里,“意中”没有明标数目,也没有描写外貌,但它一定是复数的,一定是美丽的。

这有词其他作品为证。柳永词中出现过的歌.有名字的就有心娘、佳娘、虫娘、娘、秀香、英英、瑶卿等;那些没有标名的,更是不计其数。

宋罗烨记载:“耆卿居京华,暇遍游馆,所至,者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者多以金物资给之。”(《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可见他和女们的游,是十分广泛的。

而“如描似削材,怯雨羞云意”(《斗百花》)、“层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昼乐》)、“天然嫩脸羞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尉迟杯》)等等,都是她们体态娆的佐证。文艺创作有时不得不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才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充分领略其中所包含的意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行事。

且恁偎红翠”三句,紧承文,意谓对着这些聪明美丽的烟花伴侣,应该尽地享受美满风流的生活,以求达到平生的快意。这种境界,其柳永词作中也有很多:“暗想当,有多少幽欢佳会。”

(《曲玉管》)“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戚氏》)“追思往昔年少,继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

(《古倾杯》)他是沉浸在“偎红翠”的生活之中了。词作至此,已及道“恣狂”的内容。

一结三句,又把词的思想推向更高一层。作者直接拈出“浮名”来和“浅斟低唱”对比,认为青易逝,与其去搏取功名,还不如酒边花下。

浅斟低唱。这当然也有沉湎于寻欢作乐的一面。

联系片结句“才子词”两句,则“浅斟低唱”一语,则并非为单方面的把酒听歌,还包括为歌们谱写新曲新词。说到进行新兴词曲的创作活动时。

他有一首《玉蝴蝶》写道:“迁延,珊瑚筵,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含笑立尊前。”

便是最好印证。他不愿意把风流生活和“浮名”对换。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蔑视功名,就等于违背“忠君”之道的,难怪仁宗读后会不高兴,把他黜落了。柳永愿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他又一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便是柳永思想的矛盾。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走下层民道路,一般都是被迫而非出于自愿的;应举求仕的观念,在他们的脑中藕断丝。

3.柳永的资料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年轻时,常出入歌 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于是他索性放 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

宋仁宗景#元年(1034)考取进 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他一生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 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的 生活,尤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

柳永还精通音律,大量制作 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 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因而流传很广。

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乐章集》。

4.柳永详细资料

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5.柳永的资料

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生平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的一生有对官宦生活的不懈追求。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第二次落榜后,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的《醉蓬莱》事件激怒了当朝者,在这里不与详谈。

4.柳永的写作风格

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6.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基本常识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

“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

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

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

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

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

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

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

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

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为人生最大的不幸。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

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

忡忡地。系人心里。

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

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倒也无意深究了。

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直道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数一数,蒋捷的这首《秋声》描绘了多少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

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刚刚中了进士,南宋就被元朝灭了,他隐居在太湖竹山一带,再不肯出来做官。在太湖隐居却能听到军营中的胡笳声,看来元兵已经是打到了江南,这声音可真比什么秋风秋雨更令人惊心。

因为蒋捷这首《秋声》,《胜胜慢》变成了《声声慢》,一声声愁断人肠。但其实在蒋捷的《声声慢》定名之前,李清照已经为这一曲写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惊人的句子,奇怪的是,在她的《词论》中有提到“声声慢”这样的曲牌,如果这个名字来自南宋末年的蒋捷,清照那个时候还应该叫《胜胜慢》才对,不知道是谁搞错了。

现代人多把李清照的这首词归入婉约派,我只觉这婉约里有凌厉凄恻,读来从头凉到脚,不容回缓,一声声急迫逼仄,太直了些,当不得慢曲的舒缓绵邈。关于《声声慢》最好玩的是《事林广记》里的一个故事:南宋城。

7.有关柳永的资料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家世代做官。

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

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 “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

“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

(《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

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拼休。是非莫挂心头。”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

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

8.请详细介绍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柳词内容有三类:1ر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2ر描写男女情爱。

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3ر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道出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

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柳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

柳永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