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5

2022-09-09 综合 86阅读 投稿:红了眼

1.对联基础知识5

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春联。又分,喜联,寿联,回文联,叠字联等多种。

解析:

1,主题鲜明。字数不限。

2,要求:对偶句式,言简意深,对仗平整,上仄下平,平仄协调。语言对仗,字数相 等,平仄相拗,句法相同。

3,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对数量,副词 对副词。……

示例: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横批:福寿双全~~长命百岁…

2.初一语文对联常识:作对联的五大规律

首先,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一)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来自资料

3.对联的常识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4.五字对联大全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各含金木水火土五行)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金圣叹与一老僧妙对)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谐音联,金圣叹离别儿子) 鸡饥争豆斗;鼠暑上梁凉。

溪西犀喜戏;囿右鼬悠游。 泥肥禾尚瘦;晷短夜差长。

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乃清。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老拳博古道;儿口嚼新书。

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 金石长不朽;丹青本无双。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理想莫享醴;前途弗图钱。

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 常须酒一石;杂览书百家。

水流飞白玉;花谢落黄金。 花开荫影浓;风凉榭亭空。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

(集兰亭序字) 一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三月桃花雨;一张风雪图。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

(释弘一)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荫。(集陶渊明句) 万山排紫绿;一室贮清虚。

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释弘一) 山公惜美景;小谢有新诗。

(集唐诗句) 山吞残日暮;水夹断云流。 山深春自永;海静日尤高。

千流归大海;高路入云端。 己过勿惮改;未然当先思。

井灶有余处;林园无俗情。(集陶渊明句)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天长落日远;意重泰山轻。(集李白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

(集唐诗句) 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集怀仁圣教序字)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云卷千峰集;风驰万壑开。 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

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 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

(集杜甫句) 日气含春雨;石阴散秋光。 日丽千芳闹;风和百鸟鸣。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

(于右任) 气得神仙迥;情依节制尊。(集杜甫句) 长笑对高柳;贞心比古松。

(集唐诗句)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集杜甫句) 月行疑读画;花生当蓑衣。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邓子龙)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

(集兰亭序字) 风逆花迎面;山深云湔衣。(集杜甫句)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 风柔莺戏柳;花放燕衔香。

文章负奇色;事业富清机。 文章辉五色;心迹喜双清。

(集唐诗句) 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集唐诗句) 心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

心悬万里外;兴在一杯中。(集李白句) 以文常会友;惟德自成邻。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水漾春山影;人吟时雨诗。

去草寻怪石;留云补断山。 古琴弹夜月;淡墨画秋山。

平生怀直道;大化扬仁风。(集古乐府句)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

(集唐诗句)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 兰气熏山酌;竹声兼夜泉。

兰风载芳润;谷性多温纯。 半窗知我月;千卷鉴人书。

年酒迎新绿;梅花送暗香。 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

(翁方纲) 地小花栽俭;窗虚月到勤。(陈宝琛) 地回云偏白;亭香草木凡。

(集唐诗句) 共知心是水;安见我非鱼。 有山皆园画;无水不文章。

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

(集怀仁圣教序字)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曲径踏花影,明轩赏月华。

虫书叶字古;风织浪纹轻。(于右任) 竹开霜后果;梅动雪前香。

竹石得幽秉;壶觞多雅游。(梁同书集文同句) 竹外山初曙;藤荫水更凉。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董其昌) 竹疏云作画;梅瘦雪添神。

优游乐闲静;恬谈养清虚。 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

(于右任) 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会心多野趣;契理谢言诠。

(乾隆) 名香泛窗户;达岫对壶觞。(集唐诗句) 名香播兰蕙;妙墨挥岩泉。

(集唐诗句) 名香播兰蕙;雕藻迈琼琚。(集唐诗句)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

(梁同书集苏轼句) 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蔡元培) 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心。

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江山助磅礴;文物照光辉。(集唐诗句) 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

(集唐诗句) 汲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集唐诗句)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

异石归海岳;高士标云林。 羽仪呈鸑鷟;藻思焕琼琚。

(集唐诗句) 声华满冰雪;述作凌江山。 声华满冰雪;节操方松筠。

(集唐诗句) 芳野留胜事;艺苑重高文。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我思铭陋室;谁为记闲轩。 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

(集李白句) 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萧。 伴我书千卷;可人竹一丛。

(郑燮) 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陈鸿寿) 闲吟步竹石;长醉歌芳菲。

(集李白句) 穷愁但有骨;诗兴不无神。(集杜甫句) 良辰入奇怀;虚室绝尘想。

即事已可悦;赏心还自怡。(集唐诗句) 青山吟意远;红树寄归迟。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苔石随人古;山花拂面香。

(集唐诗句) 事可对人语;福向俭中求。 松风清耳目;蕙气袭认襟。

(集唐诗句) 奇石寿太古;好花开四时。 画前原有。

5.对联的常识

对联规则·基本篇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对联规则·平仄篇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二四六字巧分明。(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规则·机关篇偏旁部首设陷阱,(落英上联:木椟竹简绢丝纸,青丝华发写青史)同音同字当机关。(落英下联:夜阑珊,意阑珊,倚栏望月沐山岚)巧拆汉字埋地雷,(彩衣上联:水干无有汗,遇日则更旱)玻璃人名做炸弹。

(华鹏下联:王义夫又登金台)一不小心灰头脸,哎哟哟,大喝一声,“俺乃张飞在世!!!”****************************************************************注:上文中“玻璃”,指玻璃对,即联中每个字,左右结构对称其实还有些规则的,不过上面所说的,对于初学者够用了。呵呵,其他规则,我还在学习当中……另,对联的机关还有很多,如无情对、词牌对、典故对、回文对,顶针对等等,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

.)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关亍对联的语法规则对联在句型中被称为对偶句,它被广泛应用到律诗、词曲等文学形式中。它的语法规则(建议命名为《王力定律》)是:一,句型性质: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一句(或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

二,词语、节奏规则:对联的上下联有“词语、语义节奏对应一致的”,也有“词语、语义节奏完全不对应一致的。”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和相对决定,但语意节奏是多变的。

一副对联的语意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语意节奏也可以允许不同;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意节奏相对的对联。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美。

对联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三,词性相对规则:(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

词(词组)与非词(词组)相对时,要严谨到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这叫做“字面相对”。(2),由于词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不总是一致的,所以在词性相同时,还须比较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词性与词的结构无关,因而词的结构不是对仗合格的参照物。(3)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

“合掌”是指联语的对偶意义相同。“合掌”是因为对同一(同类)事物的描写面雷同造成的。

对不同事物的描写如果选择的描写面相同,称为正对(事异义同),正对也是要尽量被免的。(4),对联按名词的门类相对,掌握宽严,分为工对、邻对和宽对。

此项分类与句型无关。对联(楹联、春联、喜联、挽联)原则上须用工对(但也允许有突破)。

诗联在要求上低于对联。(5)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对担当句子成分的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定语+中心语主谓 述宾中心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是修饰成分。

主语和谓语相对待,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谓语,反之亦然。述语和宾语相对待,没有宾语也就没有述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合称为附加语,附加语和中心语相对待,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中心语。

中心语与中心语相对时,词性要求从严,。

6.对联知识,对联常识,对联知识大全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据说,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另外,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因为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对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二、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官室 、草木 、飞禽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

7.关于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它讲究对仗工整,遣词典雅,寓意深刻,规格严谨。 对称及平衡,是先民美学观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在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时便已显示;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从已发现的公元前四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也经常成左右对称。八卦是我国最早的极为规则的、非常讲究对称的刻画符号。卦象的外形到内涵(从形到质)都体现着“对称”的审美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便表现为对偶句。《文心雕龙》有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它和象声是孪生兄弟。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其例,不胜枚举: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风雅逸篇》); “清庙穆兮承余宗,百僚肃兮于寝堂”(《神人畅操》);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古今谚》);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列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 属于诗者则有: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诗经》); “名余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文字甚至口头语,都很自然在运用了对偶句。但在形式上尚无有意雕琢,刘勰说:“唐虞之世,辞未及文”。此后形成骈体赋。进入南北朝后期,对偶句的运用便已经精雕细琢了。 与刘勰同时的沈约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创作渐趋严谨的格律化,诗歌有了格律要求并越趋严密精细。在诗中,律诗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 在格律诗形成的同时,词已萌芽、发展,自然而然地引进了格律,又向着长短句发展。到北宋,词的创作格律已经十分精熟,只是仍较短小。到柳永和苏轼手中,词牌陡增,题材面大扩展,表现方式大为丰富多样。词到盛时,曲已兴起,造语选词,较贴近民众。诗词曲都给对联以极大的影响。随后的杂言又大量用入对联,除竭力讲究典雅这外,成为主流的,则是以浅近的文言文或以口语入联,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得于在民间扎根,在深入民间的同时,又从俗语、俚语、谚语、谜语等处汲取营养。 假如说对偶句是对联的原质,那么它是在诗歌、骈赋中孕育而成的,是不断经吮吸诗、词、曲、赋的乳汁而成长。特别是深入民间后,融合谜、谚、俚、俗语等,成为一种上至宗庙、朝庭、下达至卑、至秽处所都能使用的文学作品

8.对对联基本常识

基本规则:

1、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

3、“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4、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

扩展资料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_对对联

9.关于对联的常识有哪些

对联的基本规则:

1)、对联的上下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为达到某种效果,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的现象之 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能多也不能少。

2)、音韵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惯例是「仄起平落」,即上联句末尾字用仄声,下联 句末尾字用平声。基本格式是: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3)、相同位置的字或词,必须要【实对实,虚对虚】,古人讲的是字义相对,现在人讲词性相 对,这是有区别的,根据个人修养和领悟,各从其类就好,总之不能乱对而无章法上的联系。

4)、上下联要联义衔接、内容相关,主题统一,意境协调,含义贯通。

对联有技巧么?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技巧并不等于捷径。一味地追求捷径,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抱有这种态度的读者,此时可以移驾别处了,别耽误了您的宝贵时间。

对联技巧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前人的经验,化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古人的方法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对联常识5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