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考你的古文知识
陌上桑
汉• 汉无名氏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为人结白皙,
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2.高考文言文知识必备词汇(在线等)
1、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
3.高考文言文知识必备词汇(在线等)
1.备bèi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2.薄bó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3.策cè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4.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5.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⑥抵挡。
“锐不可当”7.道dào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同上)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8.度dù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②duó,推测,估计。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9.发fā①fā,头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②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③征发。
“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10.分fēn①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③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11.夫fū①成年男子的通称。
“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③fú,无实义。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12.固gù ①顽固。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③本来。
“人固不能无失”(《弈喻》)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13.顾gù ①回头看,看。
“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难道。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
“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
“故克之”(《曹刿论战》)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过guò①超过,胜过。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16.号háo①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③hào,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17.间jiān①中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③一会儿。
“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⑤jiàn,间隔,隔开。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⑥j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⑦jiàn,参与。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⑧j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18.将jiàng①将领。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③jiāng,无实义。
“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④j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19.临lín①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②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③来到。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20.令1ìng①命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③指县令。
“陈守令皆不在”(同上)21.奇qí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②奇怪,罕见。
“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③jī。零数。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③j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23.去qù ①离开。
“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24.少shǎo ①不多。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
“少时,一狼径去”(《狼》)④shào,。
4.中考文言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那些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此外,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断句 2006年中考考到了文言断句。断句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方法很多,这里提示给浅近文言文断句时应注意的几点: 1、统观全局,理解内容 在理解篇、层、句、词的大意,大体了解全篇文章后,按内容和结构断开。
2、从正确理解词义着手 古今词义有很多不同,而且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很普遍,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掌握一些古人用词的规律和文言句式特点,才有可能做到断句正确。 3、分清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朝代、国名、官职等都是专门名词,要善于将它们与非专有名词区别开来。
4、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一般来说,遇到人物对话还容易分清。但有时对话中又有对话,有些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连“曰”字也省略了,这就增加了断句的困难,处理时尤应注意。
5、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能起句读的作用。如发语词“盖”“夫”,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一般在句子末尾。
根据这些一般规律,我们可考虑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三、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
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
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
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
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此外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四、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
因此,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
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此外,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
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5.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6.中考文言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那些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此外,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断句 2006年中考考到了文言断句。断句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方法很多,这里提示给浅近文言文断句时应注意的几点: 1、统观全局,理解内容 在理解篇、层、句、词的大意,大体了解全篇文章后,按内容和结构断开。
2、从正确理解词义着手 古今词义有很多不同,而且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很普遍,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掌握一些古人用词的规律和文言句式特点,才有可能做到断句正确。 3、分清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朝代、国名、官职等都是专门名词,要善于将它们与非专有名词区别开来。
4、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一般来说,遇到人物对话还容易分清。但有时对话中又有对话,有些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连“曰”字也省略了,这就增加了断句的困难,处理时尤应注意。
5、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能起句读的作用。如发语词“盖”“夫”,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一般在句子末尾。
根据这些一般规律,我们可考虑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三、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
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
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
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
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此外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四、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
因此,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
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此外,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
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7.常考的文学常识
初中文学常识 古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孔老二,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奉为“亚圣”。墨子:名翟,鲁国人,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兼爱”、“非攻”。
庄子:名周,字子休,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死后谥号“武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谥“靖节”。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撰有《世说新语》。
吴均:字叔庠,南北朝梁代文学家。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婉约派代表人之一,史称后主。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世称“王右丞”。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人称"岑嘉州",与高适齐名。
孟浩然: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人,其作品平易近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等。李白: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字子美,唐朝诗人,世称“诗圣”,和李白齐名“李杜”。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其名“小李杜”。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花间派代表人之一,与杜牧齐名“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唐代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之一。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又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主要作品集有《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稼轩长短句》。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词人。
杨万里:字廷秀,南宋诗人。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宋濂:字景溪,号潜溪,明初散文家。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朝小说家。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主要作品有《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鲁迅曾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龚自珍:字尔玉,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清朝人。
现代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朱自清: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曾在清华大学 任教,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现代女作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作家。
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戴望舒:当代爱国诗人。郭沫若:原名开贞,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学者。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外国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安徒生: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茨威格:奥地利的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美国残障教育家、作家。
笛福:英国作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