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文道《常识》的读后感
令人深思的真相
——读《常识》有感
《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时事评论集,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提醒世人一些什么的书。名为“常识”,但看了之后,发现用“常识”命名真是匹配,虽说是常识,但却是隐藏在事实真相背后不为大众所关心所反省到的层次,也就可以直接说是真相,是令人深思的真相,本来普通的知识、常理。在此,我对敢于说出背后真相的梁文道先生表示敬意,同时也对我自己被某些世事迷惑而感到羞愧。
梁文道先生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就例如“日本问题”和“网络信息问题”。“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目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他们看来,日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不把日本置于死地就不罢休。就像当时无聊人士疯传于QQ群的反日宣传的邮件一样,把日本人民说得个个都充满了邪恶。他们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和自己所要反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他们就盲目激进,盲目地反对日本。其实,历史是可以记得但不能记恨的东西。我认为历史上种种人类无知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可以记住,可以了解背景了解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我们不可以把历史上别人犯下的罪行发展成为对他们国家一切的仇恨。
我曾听说过一个极其反对日本的人,他生活中凡是一切有出于日本的东西他都不碰,他说他活得极快乐,因为周身处处都可见到中国制造。而我觉得他其实活得很痛苦,历史的日本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现在的日本也不消停,我们依然会记得,看清楚。但是日本国家的科学技术却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称赞的,就像日本的电视机,日本的小汽车,日本的动漫等等。这些东西还是要批判的吸收好。
说到底是他们没有弄清楚反对的对象,我们要反对的是罪恶而不是日本,就是梁文道先生讲的“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一样,罪恶才是人类犯下罪行的根源,根源不除,世界永远不清净。所以说这不是“中日问题”,而是“反罪恶”的问题了,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看问题才不会肤浅,才会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现在有不少人在反对韩国,原因在于韩国“意淫”了中国的文化,把孔子呀之类的历史名人经过一系列看似仔细实质荒唐的调查后纳入自己门下,令有些人深恶痛绝,因而仇视韩国的人之类的。其实韩国政府和媒体就算再搞多一些这样的荒唐事出来,但如果我们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也许有一天会变成那样。但是总会有人去揭穿骗局的,表明真相的,会有像梁文道先生一样的人,毕竟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在这,我们也并不是要反对韩国,而是反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犯下的文化罪恶。
梁文道先生的《常识》真的令我感悟很多,鉴于我的文笔拙劣,在这里就不一一写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了解了解世上事实的种种真相,因为这也是常识!
2.梁文道的《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梁文道认为以这是一种稍经刺激就立刻动怒的敏感反应,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赞同。在外国旅游景点中,它赫然用中文写着“禁止吐痰”这四个字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的警告牌还好,但它独独用中文写,这是代表什么,这种场景屡见不鲜,如在外国的厕所中,独独用中文写着“请冲水”,这明显是对中国人的素质看不过去,用中文写着告示,诚然写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种提示作用,但在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和鄙视,但只是用中文写着,这意义不明而喻。这显然是对中国人赤裸裸的挑衅。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能意识到。但是梁文道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那么当他看到这些字牌,他又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笑置之?
梁文道在文中提过,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以我们大陆的角度去写,他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港台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陆人看起来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在他们另外一种生长环境里成长里来的人却很难懂。可能也有略带反讽的意味吧。
常识》是梁文道在大陆出的第一本书,除了真话,还是真话。不过毕竟一本书写的只是作者的观点,没有人能保证作者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但是总体来说,有这样的书很好,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书籍,让现代思想的活水来浇灌荒芜的马勒戈壁。
3.梁文道《常识》 读后感
花了2周,终于读完,感触不少。
了解他人的观念、生活;思想需要碰撞才会有火花。 常识的说明 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对人的绝对尊重是我们的常识底线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
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 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
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
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
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
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
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也是对日常生活的一个算是难得的醒察的机会。
梁文道:很舒服的,你想想看在那个状态底下,没有电脑,不能发电邮,没有手机,还不准说话,要静语,不能看书,不看电视不看报,停止跟外间世界一切联系全断了,就清清静静,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一天到晚去坐禅过午不食,吃饭吃的特别少。你很干净很舒服,我很向往那种生活其实,真的生活很好很好。
为人的评价: 他会双手给路人递名片 哪怕成名之后,他第一次致电给人还会自我介绍:“你好,我姓梁,我叫梁文道。”有人夸他,他听完总是说“想不到我写的这点东西都会有人看,真感谢你”。
梁文道在见面会上给十几岁的小朋友们名片,也都一一双手递过。 他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开卷8分钟》片尾处,梁文道说完就走,那种潇洒自信和戛然而止绝尘而去的感觉为粉丝津津乐道,彷佛一个好电影的结局。
他自己说,这不是表演,节目都完了还坐在那里假装看书才是表演。 他坚持观点但没有戾气 人们都批评王朔时,只有梁文道说大家误解了王朔。
全民禁烟时,他公开表示欣赏抽烟。哪怕在《一虎一席谈》这种气氛白热化的辩论节目里,只有他依然能保持慢条斯理。
你甚至忍不住想要挑战,这个人情绪底线会在哪里? 他永远很认真 据说梁文道每日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3天才睡10小时,所以才有办法做节目、开讲座、办免费杂志、写专栏,现在又出书,他对每件事都很认真。但最讨人喜欢的,还是他很认真和你说话、很认真听你讲话的感觉。
他懂得等待 窦文涛曾戏说,自己轻薄,许子东刻薄,梁文道渊博。粉丝也爱拿《锵锵三人行》三者作比较,偶尔会先“不忿”其他嘉宾喜欢抢话,接着便带出,梁文道总是耐心听完,再发表自己的评论 他是个明白人 知道和明白是两个境界。
资深电视人王巍说:“中国公共知道分子和文化名人就五个明白人,王朔、陈丹青、长平、梁文道和80后韩寒。他们既不偏狭阴险,也不注水膨胀,在这个注定没有伟人和大师的年代,他们都是红太阳”。
他的语言直白 他熟练地掌握了与大众交流的技巧,不会故做晦涩,精英知识分子的专业用语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直白通俗的大众化语言,偏偏他关注的重点又是与公共生活、公共空间密切相关的问题,注定与公众有太多的相遇机会。 他的EQ超高 梁文道评价自己“只有论敌,没有敌人”。
朋友之间的相处梁文道也表现出超强的E Q.七八年前,由于中间人乱传话,马家辉对梁文道心生芥蒂,拒接电话,而梁文道则始终耐心拨打,直到打通电话诚恳地不卑不亢地讲明误会。 梁文道:焉能辨我是忠奸 俗话说,这个世界绝不可能非黑即白,我们也很容易用灰色去宽容一下自己的贪心和过错。
道德教育不能只是传授一堆抽象的原则,提供几个完美的人物典范,还要给出一些复杂的处境,让学生知道怎样在现实的环境(尤其是黑白难判异常艰困的处境)下明智地行动,把道德原则应用在实践的需要之中。 所谓的。
4.安全常识读后感
安全知识观后感
关爱生命安全第一,安全教育至关重要,人人关爱保护生命。
爸爸平时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安全的知识,我也略知道一些有关地震、游泳、火灾、交通等方面安全防范措施。比如在发生地震时,我们要躲在桌子底下或狭小空间的墙角处。游泳时要做到四不要,当其他小朋友溺水时,要呼喊大人救护或拨打110报警。遇到火灾时要及时发求救信号,再用湿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尽量贴近地面逃离火灾现场。我们在放学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上追逐嬉戏。在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打闹等。
看完了这次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后,我加深了对安全方面的理解,学会了一些逃生和自救的小常识,这样我们在遇到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使自己和他人能避免或减少受到的伤害,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5.《做人从常识开始》的100字感悟
常识,就字面解释,就是最基本的、都应该知道的东西。做人的常识,顾名思义,就是
做人最起码的准则。
老师印这篇文章给你们,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们明白
21
世纪的做人常识,因为时代前
进了,标准提高了,内容也先进了。但老师觉得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做人,要以遵纪守
法、
遵守社会公德、
不伤害他人为己任
理应以诚恳务实、
不弄虚作假、
不哗众取宠为根本。
现实生活中,
虽不提倡拿一根真正的铁棒,
去磨出一根小小的绣花针,
但这个古代寓言所折
射出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要具备“水滴石穿”的顽强精神,则应该是
永存的真理。它与动脑筋,找捷径,用
20%
的精力去寻求
80%
的效果,并不矛盾
因为现在
毕竟是
21
世纪了。同学们,你们说呢?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音乐
6.作文《知识大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生活知识大全》。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比如说:“纸币是怎么来的?”水为什么会灭火?淀粉是什么?等等,让我受益菲浅。
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就是:人民币上的黑点是干什么用的?说实话,我以前还真没注意过它,是装饰?还是有别的用途?向下看,我才明白,原来这些黑点是盲文,盲人只要用手触摸,就能知道手中的钱的面值是多少了。
通过:“知识链接”我知道了: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他们也要学习,也要读书。他们的书就是用凸起的小点儿排列成不同形状组成的文字,他们只要用手触摸这些小黑点,就可以读书,可以了解看不到的世界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铅笔杆上的“b”和“h”是什么意思吗?原来“b”表示软性铅芯,“h”表示硬性铅芯,“hb”表示不软不硬,6b是最软的铅芯,6h是最硬的铅芯。
这本书为我解答了许多生活中的难题,我一定会牢记这些知识,不会让这本书白读!
7.曹文轩《天瓢》的读后感
不曾想出人意料的开篇,竟然强烈地调起了我的胃口。
巨大的自然灾难以及灾难面前人们的疲惫、兴奋、透顶的无奈,让我再次高度认同了他的文字表达。而那口随着水流浮沉飘忽的棺材、以及棺材上方那似莲花倏忽盛开的鸽群,都给予了读者强烈的视角冲击,让我欲罢不能地爱上了它。
整部作品贯穿始终的主线有两条,一明一暗。其一是对爱情与性的向往,属于明线表达之列;其二则是对事业与功名的追求,属于暗线表达的内涵。
主线一、事业与功名 主人公——杜元潮,父亲是程家的仆人,卑微的身世,注定了他日后出人头地的强烈渴望,于是在一系列的隐忍里,造就了他柔中带刚的性格、以及那不屈不挠的个性。先是执拗地守在小姐采芹的身边,跟着她旁听了私塾的课程,尔后是土改后参加了公办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成了师范毕业生,毕业后在外地执教。
由于对采芹的爱慕,杜元潮始终希望能够回家乡油麻地执教,由于镇长李春望狭隘偏执的否定,最初的愿望没能实现,于是他跟同样执捉的同伴邱子东开始了倒李的行动。李对女人疯狂的占有欲成了他俩倒李的最佳突破口。
他俩组织了对李声势浩大的捉奸行动,迫不得已,李以轻生为代价,最终为两个优秀年轻人理想的实现买了单。他与邱终于为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本来,他只是单纯地想着采芹的,单纯想着回油嘛地跟心爱的女人厮守一辈子的。可是,一个意外的机会——做镇领导的机会让他在痛苦的抉择后,最终放弃了朝思暮想、家庭成分不好的女人,要知道那可是个成份决定命运的年代。
后来,他顺利当上了镇党委书记,成了油麻地一把手。再后来治愈了口吃的毛病,并尽一切可能淋漓尽致表现了作为当地头面人物的风采。
那个童年时代处处以少爷气派支使他、欺负他、高他一等的邱子东成了虚置的领导,被他一手驾空了。杜在职场风光了一辈子。
而邱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事业却跌入了谷底,留着是虚设,走也走不了,职场、情场场场失意。于邱而言,如果说短暂的童年以及当镇长时的风光极度满足了一个男人的虚荣的话,那么日后的仕途挫折可以算得上是对那份虚荣过早满足必然支付的代价。
杜放弃了一份唾手可得的爱情,去追逐了事业上的满足,似乎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可是,细想他那压抑的童年以及那卑微的身世,他的取舍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了。
一个人童年成长的环境,必然会为他日后的选择埋下深刻的伏笔,谁也不能例外。 主线二:性与爱情 整部小说中,大量的笔墨在写性与爱情。
当然,性爱与爱情还是有区别的。在主人公杜元潮的内心世界里始终有着对程家小姐的爱慕。
从童年时代的戏耍、到凑到她跟前旁听读书无一不是爱慕最直观的表达,透着源自两性最原始的渴望。 及至程采芹家家产被瓜分抢夺的时候,他的眼里看到的也只有跟采芹戏耍时并排而卧的大床,以及那一起写字用过的桌子。
在许许多多被瓜分的物品中,他只选择了于他父亲而言根本没有半点用处的桌子。而当他在采芹家被瓜分后,其父亲被吊梁处罚的时候,只有他偷偷地给采芹父亲以水喝保命;并且还偷偷地拉着同伴邱子东去看望家里正遭遇不幸的采芹,这世间的感情没有比这更为珍贵与美好的了。
当杜发现采芹写字不便的时侯,便于天黑时悄悄地把本属于程家的桌子又偷偷地还了回来。文字看到这里我流泪了,这里透着我们无法用言语来直观表达的唯美情怀。
杜是个基本素质很好的少年,很懂得珍惜、怜惜与体恤,幼小的心田里闪动的是比金子还璀璨的光芒。 后来,工作后,每次周末都不辞辛劳地从外地赶回来,目的只是想见采芹一面。
在那样一个不兴自由恋爱的年月,他只能选择偷偷摸摸地在采芹可能出没的地方守侯,期望获得见面的机会。并始终千方百计地想着调回来,只为能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她,并期望能够跟她厮守一辈子。
当然,那极有可能出人头地机会的突然降临,促使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尽管他的心还在她的身上,尽管有许多不舍。 当爱情遭遇某种突然变故而不得不选择放弃的时候,那里一定潜含着莫大的苦痛挣扎,杜也不例外,尽管他是那么理性。
当然,当一分爱情被强制地压抑着经历了岁月的严冬后,一定会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次燃起火热的冲动。这正如冰山下的火种表面上沉静,暗地里却势头汹汹。
最终,合理的感情还是找到了非正式的突破。杜最终还是与采芹暗地里疯狂地缠绵在了一起,在采芹刚刚死去的丈夫的坟旁、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以至最终把采芹深养在了城里某套不起眼的楼房里。
更为令人动容的是,杜甚至把早年程家被强行瓜分掉的所有家具、物什给一一回收了起来、并收藏进了他为采芹砌建的楼房里。他对采芹的感情,始终如一,尽管采取了非正常的通道——嫖。
但也正好暗扣了作品的主题。在人的天性里,是否都有些嫖的渴望呢?无论是源于对爱情实现或弥补的渴望,还是源于对于人类动物性本能满足的原初冲动。
当然,杜最终还是因为对采芹的爱失去了其政治地位,一如早年他因对仕途的追求而失去了爱情一样。一个反复,便是一辈子。
在整部作品里,多次写到了“嫖”,如原镇长嫖了许多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