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问答心得

2021-10-30 综合 86阅读 投稿:搁浅

1.关于佛学常识的一些问题

佛陀所制的戒律,是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法宝实难量,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觉者诵琅王函、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万古为敷扬’。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渡海刹那时,赴感应群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我们如能发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宝,一定能灭罪障、增福慧。更有一体三宝和住持三宝的道理,这都是信佛教徒应该皈依的。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酒是属于遮戒。这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守之道德,不过后来却把这五戒、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其实正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的基础。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诸善法’。以菩萨六度万行、诸善功德,都由受持戒法而产生出来的。‘优婆塞’翻为‘近事男’。‘优婆夷’翻为‘近事女’。意思是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善男子、善女人。能亲近承事三宝就会广修众善,植种福田,行时时之方便,积种种之阴功。

杀、盗、淫、妄四条戒法称为性戒,以其本性是恶的缘故。五是酒戒。酒就是平常人们所饮的各种名酒,但是酒是米糟制酿成功的,称为遮恶,修道的人因为吃了酒或饮太多,发生酒醉,头晕脑胀,心神糊涂,就会做出种种不合理事情,讲出许多胡言乱语,发生种种罪恶行动,甚至如上面所讲,因吃酒而破了五戒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因吃酒而发生事故、车祸等等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乃至丧生失命。修心持戒的佛弟子要下定决心,坚持不饮酒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2.佛教常识答问的内容简介

佛教大护法赵朴初 “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内外。学习佛教知识的最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选入门书。

赵朴初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佛教大护法、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作者最初写这本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并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证明了作者是一位佛学大家。本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国内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正如赵朴初本人所说,这是本“小题大做”而成的书。在书中,作者将佛教的深刻学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加以阐释,深入浅出,是初通佛学和佛教文化者的超级入门书。此外,书中还加载有140余幅精美插图,与文字部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值得用心体悟,永久珍藏。

3.如何真正学习佛学知识

学佛全在心地上用功夫,因为佛即是心,修佛法就是修心。

“佛”原来的意义是“觉心”。 我们学佛要从迷心修成觉心,对人生对环境正觉不迷了,那就是佛了。

所以只要心存善良,多行善事,都是修心。这些是学佛的慈悲精神。

如果真是脚踏实地的去学,那学佛的法门很多,佛教通常分为五宗:禅、教、律、密、净。 各宗方法不一样,须看每人的根性和爱好,选择一门去专学了。

净土宗最稳当、最容易,也最适合我们一般根机的人去学,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就这也够我们一生学习的了。

净土宗是清净自心的法门,修持的重点在于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因此,修净土应把重点放在“净化我们的心地”这个主题上。

念佛修行因同时并进。 “巧把尘劳为佛事”,这句话出自“大回向文”,意思是我们修学佛法要善巧方便地把尘浊劳动中的事务作为佛事来做,用佛法做世俗的事就是佛事了。

从里面可以修六度。 因此,我们修佛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必弃世事避居山林,可以在当前红尘中“巧把尘劳为佛事”,任何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我们修佛法做佛事的好去处。

这才显示出佛法是或活泼泼圆融无碍的,佛法是无处不在“处处是道场”的。 知道“自心”,找到“自心”。

到处是佛,到处都可学佛。

4.如何学习佛学知识

如何真正和正确的理解佛学知识,首先要明白和正确的理解它的定义.要真正用心学和传播的用处.这样才大有用处 学佛全在心地上用功夫,因为佛即是心,修佛法就是修心。“佛”原来的意义是“觉心”。

我们学佛要从迷心修成觉心,对人生对环境正觉不迷了,那就是佛了。

所以只要心存善良,多行善事,都是修心。这些是学佛的慈悲精神。

如果真是脚踏实地的去学,那学佛的法门很多,佛教通常分为五宗:禅、教、律、密、净。

各宗方法不一样,须看每人的根性和爱好,选择一门去专学了。

净土宗最稳当、最容易,也最适合我们一般根机的人去学,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就这也够我们一生学习的了。净土宗是清净自心的法门,修持的重点在于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因此,修净土应把重点放在“净化我们的心地”这个主题上。

念佛修行因同时并进。“巧把尘劳为佛事”,这句话出自“大回向文”,意思是我们修学佛法要善巧方便地把尘浊劳动中的事务作为佛事来做,用佛法做世俗的事就是佛事了。从里面可以修六度。

因此,我们修佛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必弃世事避居山林,可以在当前红尘中“巧把尘劳为佛事”,任何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我们修佛法做佛事的好去处。这才显示出佛法是或活泼泼圆融无碍的,佛法是无处不在“处处是道场”的。

知道“自心”,找到“自心”。到处是佛,到处都可学佛

5.如何更好的学习佛教知识

无论找谁修学,要明白,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佛教,佛陀的教育,因为现在属于末法时代,所以最好找一位佛教界公认的法师来作为上师,用这位上师的修行方法作为主修课程,别的最好不要去修学,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认准这一门去认真修学,东参参西就就,哪会成就啊,但是最终的目的是成就,是解脱,不管怎样修都是形式,主要的是修心,从心地上修。

/fofa/1_1.htm佛弟子网净空老法师讲座视频,这些网站都很好,可以去这些网站上面学习。阿弥陀佛。

6.如何学习佛教的知识

学习佛教知识最主要的是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引人向善的导师。“善”是有益于我,将我导向善道。《法华文句》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但现在时值末法,善知识难遇,故当以阅读佛经及菩萨大德祖师论著和开示为学习佛教的主要方法!

这些祖师大德们皆是真修实证之人,皆是佛法中的真善知识!读其书,即是亲闻教诲!

近代有印光大师,是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一生所有书信及论著皆收录于《印光大师文钞》中,可常阅,必当获益匪浅!且书中对学佛人应读之书皆有标示,读后自知趣向!

7.如何真正学习佛学知识

学佛全在心地上用功夫,因为佛即是心,修佛法就是修心。

“佛”原来的意义是“觉心”。 我们学佛要从迷心修成觉心,对人生对环境正觉不迷了,那就是佛了。

所以只要心存善良,多行善事,都是修心。这些是学佛的慈悲精神。

如果真是脚踏实地的去学,那学佛的法门很多,佛教通常分为五宗:禅、教、律、密、净。 各宗方法不一样,须看每人的根性和爱好,选择一门去专学了。

净土宗最稳当、最容易,也最适合我们一般根机的人去学,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就这也够我们一生学习的了。

净土宗是清净自心的法门,修持的重点在于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因此,修净土应把重点放在“净化我们的心地”这个主题上。

念佛修行因同时并进。 “巧把尘劳为佛事”,这句话出自“大回向文”,意思是我们修学佛法要善巧方便地把尘浊劳动中的事务作为佛事来做,用佛法做世俗的事就是佛事了。

从里面可以修六度。 因此,我们修佛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必弃世事避居山林,可以在当前红尘中“巧把尘劳为佛事”,任何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我们修佛法做佛事的好去处。

这才显示出佛法是或活泼泼圆融无碍的,佛法是无处不在“处处是道场”的。 知道“自心”,找到“自心”。

到处是佛,到处都可学佛。

佛学常识问答心得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