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学常识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
(2)选材精当。
(3)精于剪裁。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2)精练含蓄。
(3)富于感情。
(4)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2.说和做的文章主旨是什么
说和做的文章主旨是教育我们要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仿效。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导析: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导析: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就形象化地倡导了革命者敢说敢做的人生哲学。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这充满诗意的语言提出这个饱含哲理的主题,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拓展资料:
类文: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3.说和做的文章主旨是什么
说和做的文章主旨是教育我们要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仿效。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导析: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2.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导析: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
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
这就形象化地倡导了革命者敢说敢做的人生哲学。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这充满诗意的语言提出这个饱含哲理的主题,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拓展资料:类文:誓为自清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4.陈太丘与友期行文学常识是什么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