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常识第八册教案

2022-05-23 综合 86阅读 投稿:小简洁

1.自然之道的例子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

生命的潭水 山涧的青翠孕育这眼泉水。

它吐纳着造化的灵秀,丰蕴着自己的生命,去则远去。它抚摩过山石的棱角,徜徉过古木的盘绕,经历一路神奇,却发现已经踩了悬崖的一角。

泉水从未想过回头,便会聚起所有的清流,纵身跳下悬崖。一瞬间,山中的委婉在半空中翻腾成波澜。

仿佛所有的昨天就只为此时惊破山林的震撼年。泉水为自己陶醉了,当生命化做了一挂银瀑,便可以尽情领略阳光的快乐。

哪怕只是刹那,也足以抵得上在山林荫盖下流淌的千万个日夜。把刹那当作永恒的,或许只有那壮怀激烈的瀑布。

终于,泉水神魂飘摇的从瀑布坠下 ,全部重新归于平静。 于是,山谷中,一汪潭水出现了,没有山上泉流的缠绵,它平淡;没有悬崖瀑布的威势,它无言。

这凝碧的一潭,融化了山泉的坎坷,瀑布的骄横,用记忆中山路的崎岖,悬崖的陡峻,换来了幽深山谷中的这片深沉。岁月如织,深潭固守着这片山谷。

它用深厚的心胸收容了无数滴水的精灵,有用一汪凝碧感动了无数的生命。 久久地,我的思绪颤动着,想是被这潭水征服,惊愕的不知如何表达。

脑海中似乎也有一汪水,浩浩渺渺淹没了我的记忆,把故事搁断在对岸,飘忽如烟。潭水欢快掠过山上的风光,留恋过空中的灿烂,却最终陪伴着山谷的平静。

难道我们的生命,不正是潭水的身影?无论此时身处何境,切莫迷失生命的归程。 灯光下,多少身影来去匆匆。

旧时心情旧时人,擦肩之际,心中已寻不出一丝痕迹。也许这正是生命中的乐曲,莫念此时歌不成歌,调不成调,岂知此时不会仙乐缭绕。

铭记潭水的容颜,清醒时没一天的跋涉,让生命拥有自己的山谷,让自己的山谷不在寂寞,铭记潭水的容颜,注视着这一程的脚步,让路途指向自己的归宿,让自己的归宿不再孤独。 潭水依旧平静,平静的吸引着生命的聆听。

愿聆听潭水的生命,含笑告别彷徨的曾经,走上自己的征程。

2.小学六年级自然教案

第 十 九 课 卵 石 的 形 成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

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

(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 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

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 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

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学生。

3.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2课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8.短文两篇 巴 金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

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 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二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三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四 教法设计 诵读法和讨论点拨法 。

.. 八年级语文教案《组歌》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亲 3 我的第一本书 4 列夫·托尔斯泰 5 再塑生命 第二单元 6 雪 7 雷电颂 8 短文两篇 9 海燕 10 组歌(节选) 第三单元 11 敬畏自然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谜 14 大雁归来 15 喂——出来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 17 端午的鸭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 25 诗词曲五首 第六单元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1.藤野先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

4.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课前透视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板题) 对话平台 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

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

(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

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

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

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

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

(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

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

自然常识第八册教案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