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常识拜年

2023-01-31 综合 86阅读 投稿:冷温柔

1.春节拜年常识都有什么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年的历史渊源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 拜年

“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人们为了赶走这个怪兽,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拜年的形式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再走亲访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 卡通福字

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拜年的讲究

拜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每逢春节,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2.春节拜年的礼仪常识有哪些

正月初一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磕头作揖,拜年敬老。

依传统习惯,初一这一天,是给族中老人拜年、从初二开始,便探亲访友了。俗话说,“外甥拜年,初二初三。”

依习惯,外甥探亲首先要给外祖父母、舅父舅母去拜年,然后是姑父姑母,姨父姨母,依次排列。拜年是要分个亲疏远近的,这便是伦理之礼。

正月初五叫“破五”,家家就要扫垃圾,倒脏土了。到这时候再拜年,就有点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电话拜年,电报拜年,电脑网上拜年,邮寄贺卡拜年,等等,都是可行的。

宗族拜年 宗族拜年的意义在于传承孝悌之道,发扬尊老爱幼之风,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教育晚辈尊老敬长。拜年的礼仪教育青少年在家里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以便将来到社会上也能尊师敬长,谦虚谨慎的去工作和生活。

如果在家里就不能尊老敬长,到社会上就容易违法乱纪,所以,拜年的风俗是有教育意义的,决不是封建意识,而是优良传统。 亲戚拜年 亲戚之间,在新春佳节,互相探视、慰问、拜望、祝福,能够增进亲情,加强团结,沟通感情,传递信息。

所谓亲戚,现在一般指的是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开始是凭着血缘关系来维护的,但是,血缘关系逐辈变远,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比如,姑舅表亲之间,依传统,应该是外甥先给舅父母拜年,然后内侄再给姑父母拜年,这种伦理关系称为“娘亲舅大”,这种风俗包含有尊重母系的风俗。

所以传统都说“外甥拜年初二三,过了初五门就关。”可见,给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宜早不宜晚。

不宜晚于初五。因为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春节的黄金时期已过,家家都要料理生意,无暇整天招待客人了。

朋友拜年 朋友之间在正月里互相拜个年,一是为了祝贺新年,二是为了慰问健康,三是为了增进友谊。无论去年有多大矛盾,新年一拜,心情愉快,往日嫌隙,马上抛在九霄云外。

所以,拜年虽然是个礼仪形式,却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内涵,轻视不得。现在家家都有电话了,为了不打搅长者,有时也可以打个电话拜个年。

探亲访友之前,最好事前打个电话,问问对方家中方便不方便,免得主人一时应酬不开。在礼仪往来中,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3.春节拜年常识都有什么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年的历史渊源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叫做“年”。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 拜年 ,“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人们为了赶走这个怪兽,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

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

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拜年的形式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再走亲访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 卡通福字 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拜年的讲究 拜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每逢春节,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

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

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

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4.春节拜年的礼仪常识有哪些

正月初一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磕头作揖,拜年敬老。

依传统习惯,初一这一天,是给族中老人拜年、从初二开始,便探亲访友了。俗话说,“外甥拜年,初二初三。”

依习惯,外甥探亲首先要给外祖父母、舅父舅母去拜年,然后是姑父姑母,姨父姨母,依次排列。拜年是要分个亲疏远近的,这便是伦理之礼。

正月初五叫“破五”,家家就要扫垃圾,倒脏土了。到这时候再拜年,就有点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电话拜年,电报拜年,电脑网上拜年,邮寄贺卡拜年,等等,都是可行的。

宗族拜年 宗族拜年的意义在于传承孝悌之道,发扬尊老爱幼之风,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教育晚辈尊老敬长。拜年的礼仪教育青少年在家里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以便将来到社会上也能尊师敬长,谦虚谨慎的去工作和生活。

如果在家里就不能尊老敬长,到社会上就容易违法乱纪,所以,拜年的风俗是有教育意义的,决不是封建意识,而是优良传统。 亲戚拜年 亲戚之间,在新春佳节,互相探视、慰问、拜望、祝福,能够增进亲情,加强团结,沟通感情,传递信息。

所谓亲戚,现在一般指的是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开始是凭着血缘关系来维护的,但是,血缘关系逐辈变远,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比如,姑舅表亲之间,依传统,应该是外甥先给舅父母拜年,然后内侄再给姑父母拜年,这种伦理关系称为“娘亲舅大”,这种风俗包含有尊重母系的风俗。

所以传统都说“外甥拜年初二三,过了初五门就关。”可见,给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宜早不宜晚。

不宜晚于初五。因为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春节的黄金时期已过,家家都要料理生意,无暇整天招待客人了。

朋友拜年 朋友之间在正月里互相拜个年,一是为了祝贺新年,二是为了慰问健康,三是为了增进友谊。无论去年有多大矛盾,新年一拜,心情愉快,往日嫌隙,马上抛在九霄云外。

所以,拜年虽然是个礼仪形式,却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内涵,轻视不得。现在家家都有电话了,为了不打搅长者,有时也可以打个电话拜个年。

探亲访友之前,最好事前打个电话,问问对方家中方便不方便,免得主人一时应酬不开。在礼仪往来中,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5.给长辈拜年礼仪规则常识

春节为"新正"或"开正"。

春节为三天时间,初一那天,黎明即起,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表示欢庆新年、合家欢乐。过去旧习春节开门要燃放鞭炮,早餐吃甜面线汤,意为健康长寿,生活甜美,吃饭也要吃"年饭"("除夕"夜留下的饭),表示来年有余。

老一辈长者,要求家里大小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语、不动刀、不汲水、不乞火、不缝衣、不扫地、不倒垃圾、不吃粥,讳将财气扫出去,出门不遇风雨等。春节这几天,夫妻要携带儿女谒岳父家,向岳父、母拜年,恭贺新禧,而岳家一般在初二宴请女婿,俗称"初二请女婿";至亲好友及商家客户也互请"春酒",借此交际联谊。

6.春节拜年要注意哪些礼俗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

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个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

礼物也应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体,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

此外还应注意节俭。比如,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拜年时,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7.春节知识

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 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常识拜年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