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1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 8.以往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 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 古义:跑;今义:行。
15.去 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侥幸)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相当于“而” )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因为 )6.徒 ① 徒见欺 (白白地) ②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7.于 ① 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8.见 ① 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 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9.因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10.顾 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 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 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 廷,在朝廷上 ) 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 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④ 肉袒负荆(肉:把上身,作“袒”的状语)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 ④ 乃前曰(前,上前) ⑤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⑥ 赵王鼓瑟(鼓,弹奏) 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 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也) ③ 我为赵将(为,译为“是”) (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②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③ 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 ②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代词“之”) ③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 ④ 请奉盆缶(于)秦王。
(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请于秦王奉盆缶) ⑤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 (五)固定句式1.孰与 / 与……。
2.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整理
教学目的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预习要求: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
3.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记,知识点
教学目的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
4.《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 臣语曰(语,告诉)
⑨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⑩赵王鼓瑟(鼓:弹奏)
①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苦笑声)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⑥乃辞谢(辞:用委婉的言辞)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⑤归璧与赵(归:使……归)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③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5.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详细一词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
奉①臣愿奉璧往使(捧)②请奉盆缶秦王(进献,呈上)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宴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
宠幸)③则幸得脱矣 (侥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因为)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 ⑦赵王以为贤大夫(把„„)欢①逆强秦之欢 (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6.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哪些文言句式如:省略句,壮语后置,判断句等
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5天下所传宝也6严大国之以修敬也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④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职c.倒装句: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③介宾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 2、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③状语后置:1、乃设九宾礼于廷(乃设廷礼于九宾)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d.省略句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被动句:不拘于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倒装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于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古今异义:
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一词多义:
负
秦贪,负其强(依仗)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通假字:
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原文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白话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
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