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素养是什么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是我国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的入学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同时也是目前器乐考级必须配套的音乐理论基础。是培养学习音乐人的全面音乐素质提高的一门重要学科。
音乐素养包括乐理知识,节奏练习,视唱练耳、视奏、音乐欣赏等几个方面。
乐理知识,顾名思义,讲的是音乐理论知识。孩子初学钢琴,一般是老师做示范,孩子模仿,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弹就不明白了。乐理知识就是要教会孩子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节奏练习也是音乐素养课的内容之一。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在弹奏乐曲时,节奏不稳的话,很可能出现八分音符弹成了四分音符的时值,或者没有附点的节奏加上了附点,这样就导致弹奏的乐曲不能正常进行。
音乐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因此视唱练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过唱、听不断强化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把耳中之音与心中之音对应起来。
视奏的时候把握不仅要看清调式调号,表情记号,还要准确把握音准、节奏、节拍等,通过视奏练习,可以提高眼、耳、手、脑的协调能力。
扩展资料:
提升音乐素养的方法。
1、尽可能多听音乐:多听音乐尤其是好的音乐,比如那些已经被历史证明的经常在音乐会演奏的好的音乐。在音乐鉴赏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去接受那些已经证明了的好音乐。
2、多学其他艺术知识: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形式,和其它的艺术形式甚至是世间万物都有想通的地方,你如果是一个优秀的书法鉴赏家,或者说是一个优秀文学爱好者,当然你对音乐鉴赏的水平可能就会更高。因此,努力提高音乐之外的知识和经验也是提高鉴赏力的方法。
3、学一门乐器和音乐知识:如果能多多少少学习一点音乐知识或者某种乐器的话,同样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了解了音乐是怎么回事,音阶的构成、和声的走向等这些知识,再去听音乐的时候就会稍专业的去听,更有可能分辨出音乐的质量。尽管音乐是抽象的,毕竟还是有法可循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音乐素养
2.艺术素养包含哪些内容
1、自然科学知识修养,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其巨大作用, 并进入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艺术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艺术创作、传播的工具与手段。
2、社会科学知识修养,艺术表现的对象以人为中心艺术与社会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 了解人,与之进行更好沟通,产生广博而深刻的人生感受与社会体验,形成独特的真知灼见。
3、艺术理论知识修养,尽管艺术各门类知识不同,但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有相通的共性。只有广泛猎世界经典名画取不同艺术门类的知识并融会贯通,才能扬长避短提高理论知识修养。
扩展资料:
艺术素养(art cultivation)亦称“艺术修养”。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是“审美修养”或“美学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知识的掌握,对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
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等。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他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总体规律的把握,对某些艺术门类、样式特殊规律的把握和对艺术同社会生活。
同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艺术内容、形式、方法、技巧的掌握,它们都来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并受人的世界观、美学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制约。艺术素养随着社会生生活和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时代的人和各个个体,其艺术素养有高低、广狭之分。艺术素养直接制约着艺术鉴赏的敏锐性、深邃性和艺术创造的真实性、典型性、感染性以及个性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艺术素养
3.美术五大素养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经过周密思考、细致研讨和不断调整,凝炼出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图像识读素养的表现是: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徵;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美术表现素养的表现是: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像、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审美判断素养的表现是: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 创意实践素养的表现是: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像,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蒐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文化理解素养的表现是: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非专门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国民,尽管美术专业人才可能在五个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优秀。 也正基於这一思考,我们没有将“美术创作”作为国民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原因除了“美术表现”的外延更广,可以包括“美术创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适应“国民化”的水平和要求。 换言之,—个不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同样可以运用传统或现代媒介和技术,通过造型活动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
如果将“美术创作”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会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为“美术创作”的内涵在人们的认识中已经被固定。 不将“美术创作”,而将“美术表现”作为核心素养,其道理如同语文学科不能将“文学创作”,而只能将“文字表达”当做国民的素养一样。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之间是什麽关系呢? 可以用奥运五环图加以说明。 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的“本位”,其他学科不会也不可能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素养。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学科核心素养,并非美术学科之专擅,而是覆盖其他学科。 音乐、语文,甚至体育、数学等学科也涉及审美方面的素养。
几乎所有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或者创造力。 文化理解也已经被一些学科列为“核心素养”,如语文的“文化理解与传承”、音乐的“音乐文化理解”。
这表明美术学科提出的这三个学科核心素养,是与其他一些学科共享的。 既然如此,为什麽美术学科还要将其当作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这是因为在美术课程中,这三个核心素养是通过美术学科的立科之本“视觉形象”生发出来的,与从声音、文字或动作等生发源相比,它们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或自身独有的通道。
依据这一理解,我们还可以在“五环”的下面添加一个圆环,构成一个六个环组成的倒三角形。 这样,最下面这个环即成为了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通过对视觉形象进行欣赏、理解和解读,并运用传统和现代媒材与技法创造视觉形象,指向学科的两个基本素养。
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三个衍生素养。 两个基本素养和三个衍生素养共同构成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