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物理文学常识
爱因斯坦(1921) 美国 提出电磁辐射本身是不连续的,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光子具有能量密立根(1923) 美国 通过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并与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常数比较,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学说的正确性;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电量康普顿(1927) 美国 解释了光的散射现象中有大于原来波长的光的成分(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子具有动量。
德布罗意(1929) 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物质波)劳厄 德国 用晶体缝隙作为衍射光栅验证伦琴射线的波动性戴维孙(1937) 利用晶体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衍射图样GP汤姆生(1937) 玻恩 德国 提出了光是一种概率波海森伯(1932) 德国 提出了不确定性关系,矩阵力学N玻尔(1922) 丹麦 建立了前期量子论;创建了玻尔原子模型。
2.高中物理文学常识
爱因斯坦(1921) 美国 提出电磁辐射本身是不连续的,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光子具有能量
密立根(1923) 美国 通过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并与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常数比较,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学说的正确性;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电量
康普顿(1927) 美国 解释了光的散射现象中有大于原来波长的光的成分(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子具有动量。
德布罗意(1929) 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劳厄 德国 用晶体缝隙作为衍射光栅验证伦琴射线的波动性
戴维孙(1937) 利用晶体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衍射图样
GP汤姆生(1937)
玻恩 德国 提出了光是一种概率波
海森伯(1932) 德国 提出了不确定性关系,矩阵力学
N玻尔(1922) 丹麦 建立了前期量子论;创建了玻尔原子模型
玻尔理论的三个假设
⑴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⑵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或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 hν=△E
⑶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mvr=(nh/2π)(n=1,2,3……)
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引入了原子模型,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光谱;但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理论成分,故其理论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原子就无能为力。
薛定谔 波动力学,薛定谔方程
普吕克尔,戈德斯坦 德国 发现了阴极射线
舒斯特,考夫曼 比汤姆生更早测定电子的比荷,考夫曼发现比荷随着电子速度而改变
卢瑟福 英国 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用α粒子轰击氮核,生成了O-17和质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夫琅和费 德国 发现了太阳光谱(连续谱上的暗线)
基尔霍夫 德国 开创了光谱分析法
弗兰克,G.赫兹 弗兰克-赫兹试验:用电子轰击汞原子,证明了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贝可勒尔(1903) 法国 发现铀能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版感光,是第一个发现放射性元素的人
玛丽居里(1903,1911),皮埃尔居里(1903)夫妇 波兰 对放射性的研究(1903);发现了钋Po,镭Ra(1911)
盖革,米勒 德国 G-M计数器,可以用于检测射线
约里奥居里夫妇(1935) 用α粒子轰击铝核合成了P-30,第一次合成了人工放射性元素的
温伯格,萨拉姆,格拉肖(1967) 温伯格,萨拉姆在格拉肖的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将四种相互作用纳入统一的理论中
3.高中物理常识大集合
刘叔博客
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提出质能方程,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17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18、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提出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德布罗意波,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19、汤姆生(逊)
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
20、卢瑟福
4.物理高考必备常识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 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专题二.加速度 ◎ 知识梳理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3.公式:a= ,单位:m/s2是速度的变化率。
4.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 的方向相同。 5.注意v, 的区别和联系。
大,而 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专题三.运动的图线 ◎ 知识梳理 1.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像。
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不仅在力学中,在电磁学中、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图像的优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
2.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s-t图)和速度一时间图像(v一t图)。 3. 对于图像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对图像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线的斜率、截距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
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像(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 4.下表是对形状一样的S一t图和v一t图意义上的比较。
S一t图 v一t图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斜率表示速度v)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移 ⑤tl时刻物体位移为s1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⑤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①质点在O~t1时间内的位移) 字数太多了,传不完啊。
5.高中物理常识大集合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和 得出 ;再应用 从上式中消去v,导出 即 。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 ;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
(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回忆理想斜面实验) 2.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6.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7.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8.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二、热学: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
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4.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
T=t+273.15K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三、电磁学: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转化)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5.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7.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
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8.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9.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即在研究感应电流的同时,发现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10.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电磁波。
6.高中物理知识有哪些
物理虽然是理科,但同时又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有众多的规律和概念,很多同学觉得物理难,一考试就懵逼,很大程度是因为基本的知识概念都混淆不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还是应该立足课本,抓基础。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考前必背知识点,一定要收藏好好看~不看?哼~就如图力学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d.静法);矢量;。
7.高中物理知识大纲
物理复习中要实现"知识立体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大纲要求,突破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根据知识成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巧妙地把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从全貌到单个、从外延到内涵、从理解到掌握,以便灵活运用,形成多层次的知识立体感;二是精心设计具有单项针对性和综合运用性的立体习题,适时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训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知识立体模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1.第一方面:形成知识立体模型 复习中使学生形成立体模型,主要是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渗透联想等思维方法,在尊重知识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个程序: (1)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抽出知识主线组成主骨架. 分析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它构成的知识体系的主骨架是三条主线:一是力和运动;二是冲量和动量;三是功和能.如果有目的地按这三条主线去安排复习教材,组织讨论,寻找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就容易把握住知识的主要方面. 例如功和能,可以根据:教材中哪些部分含有功和能的概念?哪些规律是功和能的运用和发展?从同一信息来源出发沿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不同方向去分析探索,明白功和能在各部分知识中的主导作用,使其自然地把握住功和能这条主线. 一旦理解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主线,就会有的放矢地去认识现象,掌握规律,巩固旧知识,启迪新知识.这实际上是掌握了探求问题的真谛的金钥匙. (2)围绕知识主线,归纳演绎主要知识,形成知识经络. 知识主骨架形成后,就应因势打开思路,根据知识主线去演绎各知识单元的主要知识形成经络.如力学知识单元,它主要是由于作用的瞬时效应(牛顿第二定律)、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律)、空间积累效应(动能定理)和两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组成经络,这可用力和运动作基础,如以下层层归纳演绎: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就立即产生加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瞬时比例关系,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表达,即:∑F=ma 如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相结合,就得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F=ΔP/Δt 从而得到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F·Δt=ΔP 即:物体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增量,它表示了力对作用时间的积累效应. 如仅仅是物体1与物体2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 F1、2=-F2、1 若物体相互作用时间为t,对每个物体则有: F1、2=Δp2/t F2、1=Δp1/t 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有: Δp2=-Δp1 得:P1+P2=P1′+P2′ 即: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若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如果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还可演绎出另一种表达式: 又得到动能定理表达式:W=ΔEk 即:所有力(包括重力、弹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表示了力作用的空间积累效应. 若物体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或它们做功的代数和为零),按动能定理又得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等. 从上可以看出,通过知识主线演绎形成的知识经络,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由部分向整体,由粗向细逐步过渡的过程.花的时间少而收效大. (3)把主要知识纵横渗透到各个部分完成知识立体模形. 知识的"主骨架"和"经络"形成后,继续分析知识的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搭桥"、"攀越"、"解惑'等手法把主要知识渗透到各个部分,从多角度运用知识,完成知识立体雏形. 如力学知识经络中的力作用瞬时效应(牛顿第二定律),它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桥梁.对它的渗透可作如下引导: ∑F决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和运动性质: ∑F=0时,a=0,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要么静止,要么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当∑F=恒矢量时,a=∑F/m为恒矢量,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如∑F的方向与初速v0的方向呈现夹角为θ时,可出现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匀变速运动: v0=0,匀加速直线运动,如自由落体; v0=0,θ=0,匀加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下抛运动; v0≠0 ,且θ=180°,匀减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v0≠0,且θ=90°,匀加速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v0≠0,且0°。
8.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语文
高考最常见的300个错别字 高考常见最易读错的字
高考作文易错100字 点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高考语文必备俗语集锦 修辞方法知识汇总
高考易错熟语全解析 文学常识识记方法归纳
高中语文教材1—6册背诵名句汇总 诗歌赏析术语梳理
中国古代重要文学作品简介 中国古代重要作家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特殊数字 外国文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文言文常用句式例解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
数学
高考数学知识网络图 高中数学概念及公式大总结
高考数学填空题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项精练
英语
熟记985个高考英语考试大纲核心单词 情景交际常用句型100例
高一到高三所有重点英语词组汇总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及写作必备词组汇总
高中英语易拼混单词150组 2009届英语写作经典必看200例句型
高考英语作文最常引用的36句格言 2009高考英语作文经典必背100句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常用句式分类整理
物理
资料集锦:生活“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2009届高三物理二轮专题精练
化学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大汇总 高中常用化学方程式总复习
巧妙记忆法之《化学口诀汇总》 高中化学各种题型解题方法精粹
近十年高考化学热点知识大统计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总结
高三备考: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无机推断难点总结
高中化学中的16条优先原理 高中物理公式大总结
生物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111条 09届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
高考生物经典易混、易错考点汇总 2009年生物高考考前复习资料
政治
2009年政治高考考点全面精析 2008年4月-12月国内外时事政治汇总
高中政治经济学十四个精品热点解析 高考政治复习答题方法全攻略
历史
中国古代史考点大盘点 高考备考:世界近现代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世界近现代史重难点解析 2009年高考新课程历史总复习讲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精品课件 2009届高三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精品例析 2009年十一个时政热点历史解读
地理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2009高三地理高考考生必须注意的考点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 地理高考中常考的地理计算
八条主要经纬线经过的中国省区 各类时间计算问题解析
高三地理晨昏线的判读
高三地理最新时事地理练习归纳突破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思路分析
9.高中物理的知识要点
一、力学 1、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ú F1-F2 ú £ F£ F1 +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 : Fx合=0 Fy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m FN 说明 : ①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m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 F= rgV (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 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 ,m-卫星质量, R——天体半径 ,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g = G c、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库仑力:F=K (适用条件:真空中,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9、电场力:F=E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qVB (B^V) 方向——左手定则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I) 方向——左手定则 11、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 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物体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a t2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t/ 2 = =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 上升最大高度: H = (2) 上升的时间: t=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5)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o t —— g t2 Vt = Vo-g t Vt2 -Vo2 = - 2 gS (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 Rw =2 f R= 角速度:w= 向心加速度:a = 2 f2 R 向心力: F= ma = m 2 R= m m4 n2 R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 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15、平抛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o t 水平分速度:vx = vo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 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tgq = Vy = Votgq Vo =Vyctgq V = Vo = Vcosq Vy = Vsinq 在Vo、Vy、V、X、y、t、q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16、动量和冲量: 动量: P = mV 冲量:I = F t (要注意矢量性) 17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合t = mv' - 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18、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