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胜败乃兵家常识
胜败乃兵家常识
胜带来的雀跃很容易让我们表达出来,但败所带来的压抑往往让人一决不正。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识,一句很顺口的话却体现了英雄豪杰门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面对喜事,总是让我容易得意忘形,不知居安思危。 面对挫折,却总是内心烦闷,垂头丧气,。怀疑这怀疑那,开始抱怨命运不公,生活不顺。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有着先进思想的青年,与凡夫不苟同,但在近年的连连生活上的不顺竟也开始怀疑起生活的命运不公,这是何等的可悲可怜。接受先进思想并一直愤忌俗的我万想不到也会开始世俗起来了。。生活的压力就是这么开始漫漫得摧残一个人的意志。
三国赤壁,曹操败走艺林,路上环视军士灰面疲惫狼狈,不象一夜时间散失所有,此时他的压力是最大的,可他却能棉对军士大笑道胜败乃兵家常识,等重装棋鼓。来日再站, 这是多么广大的胸襟。
历来伟人英雄者,必包含宇宙之机,天地之志,不丛生活中磨练出来,莫非天生不成,天下没有天生的事物。
2.古代行军常识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中国古代阵法
古代十大兵书
?fromTaglist
兵种
?tp=0_01
解密中国古代战争
?tp=4_01
中国古代军事阵型
3.历史上最常见的兵家大忌有哪些
盲目追击战败的“穷寇”——可以归在第17条里。“穷寇勿追”是《孙子兵法》里的重要结论。
貌似马陵之战中的庞涓就败在这一条上,而且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孙膑统帅的齐军根本不是什么“穷寇”,庞涓犯了一个根本就匪夷所思的错误。
某种程度上讲,当年我百万红色雄师最终没能拿下金门,也跟这个有关。
二十条兵家大忌:
1、不明敌我
2、临阵换将
3、瞻前顾后
4、举棋不定
5、后方不稳
6、保障不力
7、四面出击
8、围城无阙
9、将帅不和
10、软肋示人
11、通信不畅
12、求胜心切
13、背水决战
14、未战而怯
15、予敌喘息
16、轻敌冒进
17、分兵作战
18、将士不用心
19、胜则骄,败则馁
20、敌未动,而我先动
4.兵家大忌都有哪些
二十条兵家大忌:
1、不明敌我
2、临阵换将
3、瞻前顾后
4、举棋不定
5、后方不稳
6、保障不力
7、四面出击
8、围城无阙
9、将帅不和
10、软肋示人
11、通信不畅
12、求胜心切
13、背水决战
14、未战而怯
15、予敌喘息
16、轻敌冒进
17、分兵作战
18、将士不用心
19、胜则骄,败则馁
20、敌未动,而我先动
5.兵家对将领的基本要求
《孙子兵法·计篇》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就是说,作为将领必须具备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五项标准,后人称之为“五德”。这并不能概括孙武对将领素质的要求。
他在《九变》篇中还写道:“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这是从将领性格方面考虑的,补充了“五德”的不足。“勇”是美德,但“必死”、鲁莽就可能被敌诱杀;“爱人”是美德,但过分爱民则会因掩护民众而导致烦劳;“廉”是美德 ,但过分廉洁自爱亦会因受不起敌人的侮辱,而失去理智。
至于贪生怕死,一触即发的将领,自然是不堪大任的。这样,孙武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2.2 “三具”论 《管子》认为,“为兵之数,……在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4]为此,将领必须“三具”,即要“知形”、“知能”、“知意”:“人之众寡,士之粗精,器之功苦,尽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
故主兵必参具者也。[5]所谓“知形”,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物质力量的“轻重强弱之形”;“知能”,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将领的才能;“知意”,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行动的意图。
作为将领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闻无极”,“见未形”。 2.3 “五德”论 《司马法》认为,将领必须具备“仁”、“勇”、“智”、“义”、“信”等条件。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动,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6]将领的思想要合乎“仁”,行为要合乎“义”,处理事务要靠“智”,制服强敌要靠“勇”,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信”。 2.4 “五慎四德”论 《吴子兵法》把将领的素质概括为“总文武,兼刚柔”,要求将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在此思想指导下,作者具体提出“五慎四德”的要求:“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
[7]又说:“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
[7]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将领应具有“治众如治寡”的治军才能,“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虽克如始战”的谨慎态度,“法令省而不烦”的治军作风。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谋略、增强战斗力的能力,具备威严、品德、仁爱、勇敢四个方面的修养。
这样的将领才能统率下属,稳定军心,威慑敌军,决断疑难。 2.5 “三德”论 春秋时代的申包胥认为,将领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智、仁、勇”三个条件:“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
[8]因为没有“智”,就不能了解人民的内心,估量不到天下众寡强弱的形势;没有“仁”,就不能和三军将士同甘共苦,得到战士的爱戴;没有“勇”,就不能果断地解决疑难问题,实施战略大计。 2.6 “知道五德”论 战国时的孙膑对将领素质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标准。
他认为,将领必须“知道”,即必须掌握指导战争全局的规律,具有驾驭战争全局的才能和本领。为此,将领要有丰富的知识--“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要有很高的政治威望--“内得其民心”;还要洞悉敌情--“外知敌之情”,精通战术--“阵则知八阵之经”,灵活指挥--“见胜而战,弗见而诤”。
[9]他还进一步提出为将者必须具备“义、仁、德、信、智等“五德”,并分析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义者,兵之首”;“仁者,兵之腹”;“德者,兵之手”;“信者,兵之足”;“智者,兵之尾”。[9] 2.7 “五材十过”论 《六韬》提出,“将有五材十过”,即将领必须具备5种品质,避免10种缺点。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10]“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10]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2.8 “十二陵”论 《尉缭子》中的《十二陵》篇,是专门论述将领素质的,“十二陵”即将领应该具备的12种素质:“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这是作者从正面提出12条要求,也是治军打仗的必备条件。
作者还从反面论述了将领的12种错误作法:“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已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于无号令。” 2.9 “六术五权”论 这是荀子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将领必须懂得和掌握“六术”、“五权”、“三至”、“五无旷”。所谓“六术”,指将领应具备的6项有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