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一番辉煌的成就。
伟大的数学家陈省身和画家黄孕育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官场的阿谀奉承并没有使他迷失方向,他毅然放弃了诱人的官位和俸禄,隐居山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但是,社会现实的黑暗,在那样的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理想的,于是他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愉乐身心。 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巨大的潜能,走向成功。
鲁迅“弃医从文”,在文学上为历史做出巨大贡献。他从国家当时的现况来看,意识到医学只能治疗人们的外伤,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思想,必须从文学出发。
从国家现状联系到自己,正确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决定奉献于国家,正是他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责任,他才会学习文学,改变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由于他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成就了辉煌的篇章。
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学习中,我们只有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确定号下一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才可能进步。
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真正做好培优补差,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同时,我们要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不断进步。正确看待自己努力使自己前进,永不停歇,最终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
正确的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才能有目的的前进,不断进步,把人生价值最大化,每个人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根据题中材料,本题的最佳立意可以如下:1.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2.正确看待成功,给成功一个合理积极的定义。
通过个人奋斗获得名利是一种成功,从零起步一步步做到事业有成是一种成功,勇于奉献、坚持不懈,实现个人价值是一种成功,为人善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同样是一种成功。3.也可以从反面谈什么不是成功,如:出名并不是成功,财富不等于成功,获得权利不等于成功等。
也可以从如下立意: ①成功的方法有许多种。②不拘泥于常识。
③及时转换思维方向。④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处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比如本则作文,应理解“为什么非要去翻那山头呢,从山谷间钻过去,从山腰边绕过去,是不是同样能翻过高山呢?很多情况下,风就是这样翻过高山的”这句话,然后从对待成功、认识自己的角度分析立意。
2.知之·行之·思之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3.以常识为题的作文提纲
常识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4.生活中有哪些 不可不知的常识 和鲜为人知的
不可不知的饮食常识
1、常吃夜宵会得胃癌。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个鸡蛋。
3、饭后吃水果实错误的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4、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
5、空腹时不要吃番茄,最好是饭后吃。
6、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7、睡前三个小时不要吃东西。
8、少喝奶茶。
9、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0、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
11、天天喝水八大杯。
12、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
13、多油脂的食物少吃。
14、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15、正确的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健康饮食的简单原则
如何挣脱营养学的桎梏?从理论上来讲很简单——把营养学的各种主张抛诸脑后,该吃啥就吃啥。但是鉴于目前的“食物环境”,要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却不太容易。尽管如此,要做到真正的健康饮食,还是有一些简单的原则值得重视和遵循:
一,吃真正的食物
这一点说易行难,原因是现在的市场上充斥着太多貌似食物的所谓“现代食品”,如鲜果冰酸奶、早餐谷类条形饼干和非乳制奶油,会让你的曾祖母感到茫然。因此,建议你请你的曾祖母帮忙进行判断,她能认得出来的食品可能才是真正的食物。
二,避开号称有益健康的加工食品
这些食品通常被过分加工,所谓有益健康的宣传往往不能尽信。以人造黄油为例,它是首批号称有益健康的加工食品之一,结果却被证明可能会诱发心脏病。
三,避开含有5种以上不熟悉成分的食品
虽然这些成分未必有害,但是如果一种食品内含这么多陌生的成分,足以证明这种食品被过分加工过。
四,尽量远离超市
在新鲜菜市场里,你不会碰到“高果糖玉米糖浆”之类的加工食品,也不会碰到很久以前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食品。新鲜菜市场里提供的是新鲜健康的食物。
五,吃贵点、吃少点
更好的食物,即更美味或者营养价值更高的食物,往往也会有更高的价格,这是因为这些食物往往需要精心的栽培,而且产量较少。
吃少点可能是最不受欢迎的建议,但它却有最充分的科学证明:减少卡路里摄入能延缓衰老,少吃点有助预防癌症。历史上不少人瑞都遵循“饭吃八分饱”的原则。
六,以吃蔬菜瓜果为主,多吃菜叶
科学家对于蔬菜缘何有益健康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是他们都同意蔬菜对人体健康确实有益无害。此外,多吃蔬菜能够帮助你大大减少卡路里的摄入。
七,参考一些传统饮食习惯
实践证明,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等饮食习惯遵循传统食物文化规则的民族,普遍比遵循“现代营养学”的美国人更健康。传统的饮食习惯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道理。
八,自己做饭
如果可能的话,自己种一些瓜果蔬菜。这不但能帮助你远离快餐食品,还能帮助你远离隐藏在快餐食品背后的价值观——食物是快捷廉价的。事实上,食物是弥足珍贵的,烹饪更是一门艺术。自己种植蔬菜,能够让你在吃到这些食物之前,已经先得到身体上的锻炼。
九,“食无禁忌”
尽量不挑食、不偏食。不但多尝试新的食物,还要多尝试新的菜系。吃得越多样化,你吸收的营养才可能越丰富和完整。
一天吃两顿饭 最有利健康
俄罗斯有句谚语:“自己吃早餐,和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给敌人。”实际上这是在告诉人们一日三餐怎么吃才健康。
一天吃两餐是建立在人体生理特点基础上的。人体必须等胃把所有食物消化完,再次产生饥饿感的时候才能就餐。食物通常在胃里停留6—8小时,这就意味着,两次就餐之间必须间隔8—10个小时左右。每天吃两顿饭可以让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为进行下一次消化做准备:储存酶、分泌粘液、修复胃粘膜、恢复消化系统的收缩功能。
当胃在消化食物、特别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时,细胞会产生很多盐酸、粘液和胃酶。虽然这些都是分解蛋白质等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但是它们会对胃壁造成损害。因此,与其他消化器官相比,胃需要休息更长的时间。
人体会自动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就餐习惯。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让人体产生排斥或不适感。一般来说,一个人需要3个月时间来适应新的就餐习惯。
生理学家认为完美的摄取食物时间应该是这样的:上午7点到10点吃早餐。第二次就餐时间最好在6个小时以后,即下午1点到3点.
5.现实的社会让我们不得不向全能型人才;所谓全能都有哪些最基础的常
教育的真正本质和目的是素质教育而不是选拔考试,制度上的改革只能由教育部门制定,但教育部门不应闭门造车,应该广泛征求社会的意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大方针。
个人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宽松、自由、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比如学生的学习科目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组合,以这个组合为必考必优科目,再选几门辅科,辅科合格就可甚至可以只要求了解。
这样教学就可以因人而异,培养出高精尖的各学科人才(当然有能力的人也可以全选,往全能发展),又兼顾社会需求、个人秉性。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当然也不会觉得乏味有压力。
现在的3+X或文理分科都有很强的强制性,想想当年的我们——交了学费还得强迫学自己不感兴趣的英语,真是冤枉我的钱浪费我的精力剥夺我的青春啊!(财富没了,英语还是不会,甚至“很不喜欢”,不是我笨,而是“术业有专好”) 还有就是升学选人也不应该过分要求全能。全能型人才永远只是人们的美好理想,但美好理想不应该不切实际地强加于在现实社会。
现实社会是一个集体社会,讲究团队配合、各司其职,而不是个个全能个个单干。 哎呀!不好意思讲远了 对于老师而言,上面交给你的任务总是得完成的,不然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许会连饭碗都保不住。
当然本着为学生的钱负责、为祖国未来负责、为职责负责的责任心,在可以的前提下,老师可以多教学生用得着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不要一味地追着大纲、考题、升学率跑(在现制度下)。用“心”去教、去感染学生。
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敬仰你一辈子。总之只要有“心”,责任心、传授的心,就能教好学生——但当然,不要奢望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你的科目学好你的科目。
还有,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小学生是以玩为主,发展硬件素质的;中学生是定向培养品格+接受知识的+其他目的;大学生是接受知识+研究能力+其他目的。
6.关于常识的作文
懂得常识
说到常识,突然想起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每年看后都乐而忘怀,现在想起来才明白,其实他说的都是常识。人们也许离常识太近而又无法触摸,想得到而又怕失去,所以我们只有以笑释怀。海子说: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常识被割断的年代,看过《高考1977》后,我说不出是哭还是笑,可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觉得那是一个完全没有常识的年代,但是反过来问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懂得了常识而真正的生活在常识中呢?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象《皇帝的新衣》里面围观群众一样噤若寒蝉,我们敢不敢站在敢说出常识的那个小孩的后面呢?
经常看到小鸟嗷嗷待哺的样子,很可爱,大鸟的神情举动更令人敬佩,不知为什么没次也就会联想到母亲那伫立在校门口为我送东西的一幕,“最近在校怎么样?”“身体如何?”她总是那么通常很普通的一句,有时我还觉得很烦的心理,只是简单的问候,拿过东西就走,不知她有没有感受到。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季节,母亲都在那里。终于要毕业了,然而我越发觉得我虽然能把试卷答得满满的,懂得了很多东西,但我确还没有明白一个普通的常识,那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生命来自您,在风霜雪雨的交织中,在锅碗瓢盆的交响里,在岁寒织就的白发里,有您不变的期待和爱的常识,如果可以我想为您扶起倒掉的酱油瓶子,做一次自己每天都会享用的早餐,为您按摩劳累的双肩,将饭后的碗筷用清水洗刷,用名牌的护肤品将您装扮,挽着您的手,与您一同享受一次美好的春天!
父母是无私的,他们倾尽所有,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它会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明代的《增广贤文》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意思是说,乌鸦在母亲老了的时候,知道反过来哺育自己的母亲;羊懂得喝奶时给母亲下跪,感谢母亲的哺育之恩。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令人情不自禁,禽兽尚知礼义,知恩报答,人类岂可丧德?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常识,我们丢失了常识就会失去我们生存的根本。杰弗逊说,“我对人类的常识有巨大的信心”,我也相信感恩的常识犹如隔窗的阳光,必将唤醒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