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科普常识

2022-03-16 综合 86阅读 投稿:灭尘世

1.求科普,5G网络有多强大

现在都还没有谱

强不强大很难说,现在各国都在研发当中

其实现在遇到技术问题也不少,说白一点吧,其实无线网络数据传输,其实靠的就是无线电频率,频率越高,可以携带的数据也就越多,4G-LTE频段最高频率的载波在2GHz上下,而可用频谱带宽只有100MHz,因为除了数据,还有一些额外的数据需要传输,比方说校验位,或者是握手信息,还有就是丢失重发啊,或者是衰减等因数,可用的真的很少

现在一些文章指出,将来5G要使用毫米波,毫米波在30GHz和300GHz之间的频率进行传输。

而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频率越高,穿透能力越小,甚至有科普文章说这玩意可以被叶子吸收信号,搞不好你站在树下信号就受到影响了。

解决方法就是超密集的布置基站,但是布置基站又涉及到信任问题,就是当地居民会不会因为辐射引起担心不给你弄?又或者是租金问题,其实国内外很多基站其实要交租的,因为布置在一般小区或者屋顶,需要交纳一定的租金,未来你5G肯定要布置更密集的基站,光基站成本还有拉电甚至是一些数据传输的光纤线肯定少不了,成本本来就高,而且你要布置得更密集,换言之租的地方肯定多了,所以开销也跟着真多,正所谓羊毛长在腰身上,这多出来的费用肯定要转嫁给消费者。

其实5G现在也只是一个构想,虽然有一些实验室正在做5G的实验与测试,但是如果要到真正商用,估计还需要几年时间吧。。。5G能不能强大真不知道。

2.求科普,5G网络有多强大

现在都还没有谱

强不强大很难说,现在各国都在研发当中

其实现在遇到技术问题也不少,说白一点吧,其实无线网络数据传输,其实靠的就是无线电频率,频率越高,可以携带的数据也就越多,4G-LTE频段最高频率的载波在2GHz上下,而可用频谱带宽只有100MHz,因为除了数据,还有一些额外的数据需要传输,比方说校验位,或者是握手信息,还有就是丢失重发啊,或者是衰减等因数,可用的真的很少

现在一些文章指出,将来5G要使用毫米波,毫米波在30GHz和300GHz之间的频率进行传输。

而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频率越高,穿透能力越小,甚至有科普文章说这玩意可以被叶子吸收信号,搞不好你站在树下信号就受到影响了。

解决方法就是超密集的布置基站,但是布置基站又涉及到信任问题,就是当地居民会不会因为辐射引起担心不给你弄?又或者是租金问题,其实国内外很多基站其实要交租的,因为布置在一般小区或者屋顶,需要交纳一定的租金,未来你5G肯定要布置更密集的基站,光基站成本还有拉电甚至是一些数据传输的光纤线肯定少不了,成本本来就高,而且你要布置得更密集,换言之租的地方肯定多了,所以开销也跟着真多,正所谓羊毛长在腰身上,这多出来的费用肯定要转嫁给消费者。

其实5G现在也只是一个构想,虽然有一些实验室正在做5G的实验与测试,但是如果要到真正商用,估计还需要几年时间吧。。。5G能不能强大真不知道。

3.短一点的科普小知识

光速

银河系太大了,以至于光完全穿过需要100000年。光速大约是186000千米/秒。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远的星星,其实是在看40亿年前的过去。那颗星星上的光线要用这么长时间才能进入你的眼睛。

人生平均数

一生中上厕所的时间:六个月 一生中吃饭的时间:三年

一生中说话的时间:十年 一生中睡觉的时间:二十二年

一生中头发的生长长度:1000千米 一生中流的眼泪的容量:六十五升

一生中皮肤脱皮的重量:四十七点五千克 一生中产生的细胞数:七百五十万亿个

一生中的步行距离:22500千米

还想知道吗?我还有很多很多简短的科普小知识。那就追问吧,因为我现在没有时间输入那么多科普小知识。

本人真名左诗雨,谢谢。

4.科普知识常识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

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

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

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5.科普小知识

科学知识

1白天,鸟儿们在枝头穿梭呜叫,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到了晚上,它们和我们人一样也要休息、睡觉,恢复体力,不过它们睡觉的姿势可是各不相同的。

2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3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广义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旋光性弯曲。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5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6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7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8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9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10当别人搔自己时,我们会倍感痕痒,而且不断大笑;可是,当自己搔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单不会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痒。基于我们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备,大脑会发出一种 「不会有危险」的讯息,神经亦随之放松,所以便不会大笑起来和感到痕痒了!

11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12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6.科普知识大全

科学普及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普工作具有更大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在于适时地将科普工作置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三维坐标下,准确地找到自身的位置,建立与社会体制相一致的运行机制与操作方法,同时选择有时代性的科普选题。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商品既是科技物化的成果,也是科技信息的载体。而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集散地,覆盖了许多社会领域、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领域。这正是科普工作求之不得的传播渠道和理想的运作方式。可以设想:如果把有关的科技知识,随同商品一起售出,就会像商业企业的售后服务一样,不仅可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进一步刺激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商品的增殖效应。这种做法,在国内外都曾有过成功的先例。当今,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诸如电脑、“大哥大”等进入办公室和家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人们在享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时,接受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洗礼。这样的科普方式才是真正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的现代社会科普方式,也是比较经济的科普方式。

显然,科学普及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性工作,绝非某个部门、少数专职人员所能完成的。在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科普对象,而每个人又都可能成为科普工作者。“能者为师”是群众性社会教育的又一特点。然而,科普工作仍然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基本队伍,这就是分散在社会各行为中的科技工作者。科技人员是科技知识的占有者,传播科技知识是他们的神圣职责。有的国家把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尽的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义务。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立体结构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社会职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识的外在功利,又不可忽视其内在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知识信息中含有的四个不同层次(即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中,占据最高层次的智能,才是构成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具活性的重要素质。而这对身处不同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7.科普知识大全

可以从生物、地理、环保等多个方面举例:

1、人的一生大约要喝多少吨水?(80吨)。

2、一个水龙头滴水,15分钟就滴水200毫升,每天有近20升水,一年就会浪费多少吨水?(7吨)

3、举例说出发电的几种方法?(火力发电、风力发电)

4、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是什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权利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白头叶猴属于我国哪一级保护动物?(一级)

6、请说出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天灾”和“人祸”结果。天灾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量过大;人祸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第二,江河湖泊的不断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力。)

7、1980至1995年间,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多少?(1.8亿公顷)

8、水资源短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100多亿元,400多亿元)

5g科普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