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教学法的含义及发展史

2022-04-22 综合 86阅读 投稿:断人肠

1.教学方法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

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教学方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

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方法名称是根据教师或学生的工作形式这样一种外部特征。根据教学方法的名称,可以判断教学过程参加者的活动方式。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

乌申斯基从教学方法能影响思维过程,影响学生求知主动性的观点出发对之作了详细的研究。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学习技能和技巧,特别是学习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洛克早就肯定地说过,任何东西都不能象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 当前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都要求各项工作,讲求效益,提高效率。

教学工作,同样要求讲求效益,提高效率,但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这对工作中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的教学,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课上教师念笔记,学生必然要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课上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谈到怎样学习时,就一再痛斥“死记硬背”书本,脱离实际的学习方式,认为这样只能造成“书呆子”。提出了共产主义者,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

可见是否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之一。 怎样评估教学方法的作用,对国外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教学方法的虚无主义者,认为教学法毫无实践意义;一种是教学方法的盲目崇拜主义者,认为教学方法可以完全决定教学效果; 一种是教学方法的客观主义者,认为没有适合教材本质的、适合于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觉、正在发展中的人的本质的教学方法,一堂课就不可能获得成效。

“但是教学方法本身并不是一种力量,它仅仅是表现师生双方之力量的潜在的可能性。” 目前国外普遍认为,教学方法的客观主义者的观点更客观些,更符合实际些。

认为只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有了良好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产生愉快感,才能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方法不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就灵活不了,智力就发达不了。

2.最早提出常识教学法的人是谁

最早提出常识教学法的人是,孔子。

研究小学常识科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分科教学法之一。 /n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1936年公布的《修正小学课程标准》,把小学低、中年级(1~4年级)的社会和自然两科合并为常识;高年级(5~6年级)仍设社会和自然两科,统称常识。从此便有常识教学法。但其内容实际还是小学社会和自然两科教学法。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小学低、中年级设常识科,并决定常识科包括社会、自然和卫生的基本常识。高年级设包括公民、历史、地理等知识在内的社会科和自然科。在这一时期的常识教学法,也就是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等这几门学科的统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授国民党政府设的公民课。1950年教育部印发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低年级不设常识,1~2年级的社会、自然、卫生等常识,在各科中随机教学。中年级设常识,高年级设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和自然等科。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试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1~3年级不设常识,教师应将自然、社会常识在语文及其他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联系进行。4~5年级设自然、历史和地理3科。1955年教育部在正式公布《关于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命令》中,明确规定小学1~4年级不设常识,5~6年级设历史、地理和自然3科。自此,常识教学法已随小学教学计划的改变而消失。一般统称为常识的小学历史、地理、自然等科的教学法,已分别为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和自然教学法等所代替。

3.教育技术的概念、发展史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定义):

1、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

2、AECT94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目前中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AECT05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二、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1、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2、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教育发展的认识中流行着“四次革命论”。

1、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职的教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一起学习。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此,那种随着家族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形式,便成为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学生跟随专业教师的学习形式。

2、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由于人类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文字体系,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变革。从此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要把知识信息都装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而可以书写下来或铭刻在木板和石头上。教育由口耳相传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转为以文字为主的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授,并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记录的可靠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自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教育活动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3、第三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使用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及便宜又方便,内容丰富、信息记载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运用。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教科书的运用,极大的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得更远。不久,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开始对大量学生进行编级分班教学。开创了人类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天地。其特征是:有规定的学习年限和课程表;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学力基本相同;教材统一,学习进度一致;教师面对学生集体授课,授课方法多种多样。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宝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谓“精英”教育的体制。由于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人类教育整体上看,教育活动的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4、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是由于信息技术(例如,通信技术、同步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系统科学方法、人类脑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先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正在引发和推动教育理念、方式、结构等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学习资源不只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更多的教育媒体被引入到学习中。学习环境的扩展,使人类学习的场所丰富起来,“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学习这些前人们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时间、教育形式、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命性、震荡性的冲击,而且必然引起教育的深刻、全面、广泛而持久地变革。

4.最早提出常识教学法的人是谁

最早提出常识教学法的人是,孔子。

研究小学常识科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分科教学法之一。 /n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1936年公布的《修正小学课程标准》,把小学低、中年级(1~4年级)的社会和自然两科合并为常识;高年级(5~6年级)仍设社会和自然两科,统称常识。

从此便有常识教学法。但其内容实际还是小学社会和自然两科教学法。

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小学低、中年级设常识科,并决定常识科包括社会、自然和卫生的基本常识。高年级设包括公民、历史、地理等知识在内的社会科和自然科。

在这一时期的常识教学法,也就是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等这几门学科的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授国民党政府设的公民课。

1950年教育部印发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低年级不设常识,1~2年级的社会、自然、卫生等常识,在各科中随机教学。中年级设常识,高年级设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和自然等科。

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试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1~3年级不设常识,教师应将自然、社会常识在语文及其他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联系进行。4~5年级设自然、历史和地理3科。

1955年教育部在正式公布《关于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命令》中,明确规定小学1~4年级不设常识,5~6年级设历史、地理和自然3科。自此,常识教学法已随小学教学计划的改变而消失。

一般统称为常识的小学历史、地理、自然等科的教学法,已分别为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和自然教学法等所代替。

5.目标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目标教学法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运用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目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幼儿园常识教学法有了什么规定

一、常识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小、中、大三班安排的。

整个内容就其广度来说,是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不断扩大的,如只要求小班幼儿认识自己、家庭和幼儿园,中、大班则要求扩大到周围环境中的商店、邮局……,甚至首都北京。如认识成人劳动,从幼儿接触最早、最亲近的家庭成员──父母开始,逐步扩大到幼儿园老师的劳动,社会上常见的人们的劳动。

就其深度看,则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其程度。例如,自然常识中教幼儿认识季节,对小班幼儿只要求认识季节的明显特征,到大班则要求幼儿认识季节的主要特征和顺序。

又如对小班幼儿只要知道个别物体的名称、特征和用途,对中、大班幼儿除要求认识个别物体的名称、特征外,还要比较认识两种物体间的异同,知道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和联系。因此,在进行常识教育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育内容,以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幼儿常识教育的内容应服从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总任务在《纲要》和全国幼儿园教材中规定的教育内容,无论是社会常识还是自然常识,都是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总任务服务的,而不是单纯的向幼儿灌输知识。例如,认识幼儿园炊事员,除了让幼儿了解炊事员怎样烧饭做菜的知识外,还要教育幼儿尊重炊事员的劳动,不浪费饭菜,尊敬炊事员,培养他们对人的正确态度。

又如,给幼儿认识兔子时,不仅使幼儿知道兔子的外形特征,吃什么,有什么用等有关知识,还要注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能力,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等等。又如,“保护眼睛”专题,主要让幼儿懂得眼睛的功用,什么有害于眼睛,怎样保护眼睛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活动中,注意幼儿的坐姿,室内的光线等,以保护幼儿的视力。

为此,教师必须明确常识教育的内容,在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以促进幼儿的健康,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三、常识教育的内容具有因地制宜、灵活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物质生产差别很大。

我国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又各不相同。各地幼儿都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和现象又是如此的丰富多采。

因此,在《纲要》里除了统一的要求外,还使各地教育内容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地处理,如要求小班幼儿认识常见的三、四种蔬菜、水果,而不规定认识苹果或香蕉。大班要求介绍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而没有要求一定要介绍苗族或维吾尔族。

这为教师选择教育内容时留有了余地。因此,教师在使用《纲要》和全国幼儿园教材时,应本着由近及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精神,结合各地的特色,可以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例如,在水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幼儿观察水稻的生长过程,多认识些鱼、虾、贝、螺等水产,认识机帆船、水泥船、木船等水上交通工具。而在高旱地区的幼儿园则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小麦或高粱的生长过程,多认识花生、大枣、葡萄等水果和农产品,以及手扶拖拉机、汽车、卡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盛产陶瓷的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地,可较早地认识陶瓷器皿,或带领他们参观陶瓷工厂。生活在鲁迅故乡──绍兴的幼儿,教师可以带领他们游览一下“百草园”或“兰亭”,参观“咸亨酒店”。

傣族的幼儿教师就可和幼儿共同愉快地欢度“泼水节”等等。这样做,既符合幼儿直觉行动、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幼儿又容易接受,又丰富了常识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常识教育内容具有季节性的特点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如植物春天发芽吐翠,夏天枝叶繁茂,秋天硕果累累,冬天呢,一般植物则生长缓慢或者枯萎。

动物在春天产仔繁殖,……到冬天有的冬眠,有的深居洞穴,有的死亡。人们则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也随着季节而不断变化。

因此,教师在安排常识教育的内容时,如能有意识地结合季节特点,选择与季节变化相应的内容,既能使常识教育的内容相互有机联系而不孤立,还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大地复苏的春天,带领幼儿到野外春游,组织幼儿清明扫墓,观察农民春耕播种等等;在炎热的夏天,可让幼儿在晚间乘凉时,观看满夭星斗,夜晚景色……;在金黄色的秋天,稻谷成熟,水果品种繁多,组织幼儿观察或参加适当的收获劳动;在寒冷的冬天则让幼儿认识各种御寒服装,讨论人们怎样过冬,怎样迎接春节、难度春节……或利用气温低下的时机,让幼儿做结冰试验。

这不仅能使幼儿容易理解季节的特征,还能使幼儿对季节和周围世界的变化产生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培养幼儿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兴趣。

7.幼儿常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我了解,两三岁的孩子没有不爱动手的,是不是我们给他的限制太多了?要求太难了?或者是说我们从来没有给他过这种体验、这种机会,刚开始时,孩子有一个胆小、不敢动手的过程,希望以后多给孩子机会,相信他们是非常愿意去自己亲自动手去尝试、去摆弄、去体验的。

问:我们园有一个孩子今年四岁,最近一段时间上课时总爱走神,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就连作游戏也如此,怎么办?

答:就我的经验来说,孩子突然注意力不集中,一定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个原因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小朋友之间,所以首先要去跟父母聊一聊看看有什么问题,然后再跟孩子谈谈最近他有没有不开心的事情,影响他注意力不集中,当了解情况以后,再针对这些问题给予帮助,帮助他调整心态和情绪,孩子就有可能会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问:国老师, 您好!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呢?

答:应该说这位老师的认识还是非常好的,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科学教育与我们传统的常识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常识教育更多的以知识点为目的,科学教育,正像这老师说的,既包含孩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科学现象以及科学活动的兴趣,还能获得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科学教育与常识教育很大的不同点。

怎样进行这种教育?就是我们要把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积极的态度作为第一,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及他说的对科学现象的逻辑关系,而且包括学习解决的方法,这些都是不同于以前常识教育的。在一个科学教育过程中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有问题的情境,让孩子提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他的猜想和假设,然后给孩子时间去实验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和同伴进行交流,这个方法是和我们以前灌输式的常识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请你试一试。

问: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关心孩子的学习(我家宝宝是个4岁的男孩子,比较内向)?

答:对于内向的孩子,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引导他学会与人交往,帮助他找更多的伙伴一起来玩,使他开朗、会交往,这对学习是最重要的,是对他今后一生有用的,其他的学习内容随着他的成长会有系统的学习,这都不重要。

问:多谢国园长,真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跟您交流啊,您的回答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呢!我会按照您给的建议去试一试,真正实现科学教育!您有这方面的著作吗?我怎么能买到?

答:很高兴跟这位老师进行这种交流,有这样两本书是我们近几年实验的成果,其中一本是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做中学”在中国》,还有一本是《“做中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案例集》,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两本书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常识教学法的含义及发展史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