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的政治常识

2022-06-06 综合 86阅读 投稿:梦醒了

1.中国政治史常识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机构及其职官设置等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分封制指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西周还有“六乡六遂”制度。

但这个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史书所载也互有出入。 郡县制这是古代较完整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最初的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殖,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秦统一六国时,将各国都城改为郡治。

这样,除秦都咸阳设内史管辖外,郡县制行于全国。 秦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分权而治。

郡设郡守主行政,郡尉主军事,中央派驻各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守官秩相当于中央九卿,郡尉略低,均置丞作为助手。

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不满万户者设县长。有县丞掌文书及仓狱,另有县尉主治安。

县以下设乡、亭、里。其中,乡置三老主教化,啬夫主诉讼和赋税,游徼主治安;乡辖亭,亭置亭长;亭辖里。

郡县两级地方政府均有下属办事机构与职能部门。办事机构称门下,置门下主簿,下设文书档案、侍从警卫、财务出纳和谋议等机构。

职能部门称列曹,有掌民政的户曹、田曹,理财政的仓曹、金曹,主兵政的兵曹、尉曹,管司法的贼曹、决曹。县还设负责营造交通的司空、将作、桥津、传舍等部门。

各部门主管称椽史和啬夫。这样,形成宝塔式的严密统治机构。

两汉承秦制,但因片面总结秦亡教训而大封同姓诸侯王以为藩辅,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

于是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终于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叛后,西汉朝廷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并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州郡制指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由于十三监察区借用儒家经典内古代州名,故当时即以“州”作为监察区的俗称。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辖各郡之军、财、民力镇压起义民众。从此,州由中央监察区变为地方行政区,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政机构和长史、司马、东曹椽、诸校尉等官属僚佐。

由于州牧、刺史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期间,各王朝大体皆沿东汉末年的州郡县制。

自永嘉之乱后,东晋南朝还出现侨州郡县这一特殊制度。当时因北方战乱,大批北人举族南徙长江中下游定居避乱,其聚居区仍沿用北方原籍的州郡县旧名,于是各地出现大量侨州、侨郡、侨县,造成地方政治制度混乱。

后经长达二百年的九次“土断”,才基本解决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南北两朝政权还多次滥设州郡。

至北周大象二年(508),北方已有221个州、508个郡、1124个县;梁大同五年(539)时,南方也有州107个、郡586个。不少地区出现有州而无可辖的郡,郡无可辖的县;有的两州同在一地或一地有两个郡名,使地方政治制度陷于极度混乱境地。

隋立国后,对地方政治制度大力整顿。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辖县;同时裁并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

设道之初仅由中央派监察大员不定期赴多事地区视察,未成定制。至开元时始置各道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如汉刺史。

后因边患频增,为加强边帅权力,使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兼辖州县事务,重演东汉末年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节度使制已行于全国,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政区。

割据之势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府建于唐开元时,相当于州。

当时凡属京师、陪都或本朝帝王驻跸地,皆建府以显示其特殊地位。府的行政长官为府牧、府尹、少尹,其下属机构府、州大致相同,均置司录、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府(州)学等,但府属官吏的品秩比州高。

从五代至宋、元。

2.政治常识有哪些

华图教育:一、唯物论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承认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挥作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能动作用。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3.规律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7.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8.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四、历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6.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

3.政治常识

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市管县体制。

1958年,由江苏省首先开始,然后在全国展开。当年除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以外,全国就有28个省辖市实行了市管县体制。

1959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决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领导县自治县”,从而使得市管县体制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可是到了60年代,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则步入了低潮。

直到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改革的主要办法是“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县,一个市领导县的多少,应根据每个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城乡自然联系和交通是否便利等条件确定,不受一地一市限制”。由此,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再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当时实施市管县体制主要是在于充分发挥城乡的带动作用,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1993年在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地区机构改革要同调整行政区划相结合,各级派出机构要大力精简,地和地级市并存一地的,原则上要合并。”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了地市合并,因此市管县体制成为了我国主导性的地区行政区划体制。但是由于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在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市管县体制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则桎梏和防碍了我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步伐. 江苏省开始实施的“市县管”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对带动农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一是增加了政府机构和层次,导致行政审批层次繁杂,影响办事效率。

二是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1)每个地级市在管理上形成小区域,不利于在更大区域内进行资源整合。

(2)一些地级市将代管县(或县级市)视为其“附属行政单位”,牢牢把住审批权不放。(3)一些市依靠行政权力,截留计划指标、下拨资金、争项目,以及返还给县(市)的税收,侵占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

三是市区到县域选拔人才,包括党政领导人才,导致县域人才匮乏,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些人把“市管县”比喻为“市压县”、“市卡县”。

“市管县”,市级政府是为城市服务的,所以一些市里依靠行政权力,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市为了在短短任期内搞出政绩,往往集中县(市)财力建设城市,从而影响了县(市)和乡镇发展。

而县(市)又将财政收支的压力,通过层层分解,压到了乡镇直至最基层的广大农村。 为此,江苏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实行“省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市级政府只管市区经济社会发展。

其优点,一是减少了市级管理层次,将大大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二是扩大了县级经济管理权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级财政留成比例增加,可以使县集中更多的财力来发展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三是对苏北地区,省里可直接给予更多的支持。

具体措施是:根据不同类型县(市)分期分批逐步推行“省管县”体制:第一步实行试点,今年先在苏南、苏中、苏北各选择部分县(市)推行“省管县”体制;第二步是虚化地级市,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市县分置”,县和地级市都直接由省管辖(市级政府级别可不变);第三步是撤消地级市,使地级市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城市,实行宪法所确定的省、县、乡三级政府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4.一些政治常识

1、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5、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弘扬: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主心骨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6、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创新可以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4)创新可以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5)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6)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7、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8、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1)两对关系: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关于我国的政治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