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乐府“诗的文学常识.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当然首先表现在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上。正是在汉乐府民歌的滋养下,直面人生的汉代诗人创作才逐渐活跃起来,从开始时的模拟到创新,为建安诗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诗家所推崇的 建安风骨 、魏晋风力 ,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到盛唐,伟大诗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三别 等不朽诗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标举的 新乐府 运动,到晚唐,皮日休 正乐府 ,整个唐代,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都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起指导作用。甚至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仍自觉地取 乐府之神理.至于汉乐府民歌所开创的五言诗体,一直作为中国古典诗体的主流,以及汉乐府民歌在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后世起到的显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了。
2.汉乐府文学常识200字
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
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 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乐府的职能在武 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汉族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文人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又据《汉书·礼乐志》 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 隶属于少府。黄门鼓吹之名西汉就已有之,它和乐府的关系非常密切。至东汉, 由承华令掌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诗,实际上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
汉乐府分为:
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没有什么思想内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2、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汉族民间创作。
3、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4、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3.关于“乐府“诗的文学常识.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当然首先表现在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上。正是在汉乐府民歌的滋养下,直面人生的汉代诗人创作才逐渐活跃起来,从开始时的模拟到创新,为建安诗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而诗家所推崇的 建安风骨 、魏晋风力 ,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到盛唐,伟大诗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三别 等不朽诗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标举的 新乐府 运动,到晚唐,皮日休 正乐府 ,整个唐代,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都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起指导作用。
甚至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仍自觉地取 乐府之神理.至于汉乐府民歌所开创的五言诗体,一直作为中国古典诗体的主流,以及汉乐府民歌在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后世起到的显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了。
4.汉代乐府明歌的文学知识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
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
汉承秦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史载惠帝时有“乐府令”之职。
到了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
所用的音乐,主要也是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解释,其实主要为了娱乐。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采集的。
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
“郊庙”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中,尤以“相和”类中为多。“相和”是一种“丝竹相和”的管弦乐曲,也是汉代民间的主要乐曲;“鼓吹曲”是武帝时吸收北方民族音乐而形成的军乐;“杂曲”是原来音乐归类已经失传的作品。
汉乐府民歌具体产生年代的判别颇为困难。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产生于西汉中期是没有疑问的,其余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作品则缺乏显著的时代痕迹。
过去习惯把比较成熟的五言诗归为东汉之作,根据并不充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说得笼统些。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东汉仍设有乐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的各地民歌共有一百三十八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加上东汉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而以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所收最为完备。
《乐府诗集》是根据音乐类别分别排列作品,与汉乐府有关的凡四类,其中《郊庙歌辞》中首列的《汉郊祀歌》是西汉文人为宗庙祭祀作的乐歌;《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题下标明“古辞”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汉民歌。《杂曲歌辞》收录的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东汉。
汉乐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华。人们提到汉乐府,就一般意义而言,往往是指汉乐府中的民歌。
这些民歌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如《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等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有所思》、《上邪》等篇,则是感情真挚的情歌;《陌上桑》赞美了一名劳动妇女对权贵人物的蔑视和反抗,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以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高尚情操为主题的《孔雀东南飞》,又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前所未有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居有较高的地位。汉代文人所写的乐府诗也有佳作,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等,但这些诗歌也是在民歌的影响下创作的。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汉乐府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汉人称乐府机关所演奏的诗为歌诗,魏晋六朝时开始称诗歌为乐府或乐府诗,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诗体的名称。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一、郊庙歌词,二、燕射歌词,三、鼓吹曲词,四、横吹曲词,五、相和歌词,六、清商。
5.【汉乐府诗歌的有关知识】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奠定了基础.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于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6.汉乐府诗歌的有关知识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奠定了基础。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于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7.汉乐府全词全词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薄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鸡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东门行》 东门行,不顾归。来人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缇夫婿从门来,斜柯(倚)西北眄。 “语卿且铁眄,水清石 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俯吏,守节情不移。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停息。
三日断布匹,大人故嫌迟。非为故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送。
俯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良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俯吏:“何乃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谴之,谴去甚莫留!”俯吏常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谴此妇,终老不复娶!”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 俯吏默无语,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俯。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威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有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做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要若留纨素,耳著明月档。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人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见君来。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