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常识

2021-08-24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分界线

1.经典古诗词赏析与文学常识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赏析】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着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2.如何做句子赏析

我教你如何赏析句子:

一.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比喻,如何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颖别致

②拟人:把…拟作了…,使其人格化,具有了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神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排比:突出强调了…,从…写到了…,层层递进,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加强了句势,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如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重点词赏析

如何赏析词语:解释词语+结合分析+体现了词语的生动性或准确性

原创,望采纳

祝你学习天天向上

3.诗词赏析的知识

第一步通语言,明意象。

首先,面对一首古诗,我们应能读通基本词义。在理解词义方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注意动词。

诗词中的词最具表现力,如“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中的“剩”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且具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这是“留”“见”等词无法表达的。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亦如此。

2、注意形容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3、注意叠音词、象声词等。最典型的莫过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4、注意语序。古诗为了押韵或强调,常常语序倒置。

5、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其次,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

一般地说,一首诗有很多个意象,但是一般只有一个意境。意象并不是景物与景物的简单排列组合,“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在马致远的《天净沙》里,分别加上了“枯”、“老”、“昏”,组合在一起,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可见,我们应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步悟情感,析主旨 应明确古诗主要的主题倾向: 爱国忧民类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如唐朝边塞诗人的多数作品,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有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陆游“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等;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的,如“三吏三别”; 身世类古代的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

李白最为典型,青年时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充满自信和乐观,经过长安十年受人排挤、不受重用的生活后,不禁产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无奈感慨,最后不得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其它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此外,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

爱情类有歌颂爱情的美好,如《诗经·静女》,有表达相思之苦,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的,如《孔雀东南飞》。这类作品中还有大量的表达征人思归、思妇念夫的诗作,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等。

闲适类陶渊明的作品除去憎恶世俗、蔑视权贵的感情外,大多是隐逸生活的闲适;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抒写的都是一种寄情山水的情趣。这类诗歌往往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

友情类杜甫《客至》抒发的是友人看望自己的喜悦之情,《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是送别诗中的绝唱。《春日忆李白》则表达了诗人之间的友谊。

其它有叹光阴易逝(少小离家老大回)、感物是人非(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有蕴含哲理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在体会诗歌主题时,还要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

第三步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古代诗歌中的“景语皆情语”,可以说景物中都包含着诗人的感情,都是诗人情感的委婉流露。景物的色调尤其值得注意,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青青”给人一种因离别而产生的凝重之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大红大紫却给人盎然的春意。相应的术语还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象征手法也属于这一类。

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借对石灰的赞美来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情怀。 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杜牧的咏史诗更是如此。

衬托:有映衬,也可以说是烘托,如用“别时茫茫江浸月”来衬托分别时悲凉凄清的感情;有反衬,如“鸟鸣山更幽”以鸟鸣来反衬山的幽静。

4.初中语文常识如何赏析句子

现代文阅读中句子赏析的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 形式加内容 。

形式就是修辞手法之类的,例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排比的增强语势、渲染气氛,设问的启发思考,引人注意等。

内容就是文章的主旨,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去理解)。

在答题的时候,必须结合具体的相关语句分析。

如果是解释词语意思之类的赏析。可以用这样的答题格式: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例如《紫藤萝瀑布》中的这句话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赏析范例:挑逗一词指招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有表现力,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挑逗一词指招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富有表现力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类的都是形式。

紫藤萝花开得茂盛的特点 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这一类的都是内容

这个很有用的,经过真人实验(其实就是我自己)。纯属原创。请看在我辛辛苦苦打那么多字的份上采纳,谢谢。鄙视无耻的抄袭者。

5.散文欣赏的常识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

所以在鉴赏散文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

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小中见大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二)智慧幽默,豁达深刻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

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余秋雨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梅洁女士评论说:余先生以一个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借助人类文字的载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国历史中,竟以轻扬的散文做着最深刻最潇洒的穿越。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这才称得上大手笔。

是啊,读余秋雨的每一篇散文,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之间,我们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三)自由灵动,联想丰富,随意挥洒林语堂说的:“意到笔随,消散自在,断断不是拘泥章法之辈所做的文章。”

讲究的随便,故意的大意。无挂无碍、风神潇洒。

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一下子写历史,写古代诗词,一下子写音乐、电影、绘画;听雨,看雨,嗅雨,闻雨,舔雨。“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雨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呓,那腥气。”

在结构上特点是围绕主人公在漫长雨季中的种种感受来表现主题意蕴,他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来展开联想,把多种意象汇聚于统一意境之中。比如作者写听雨产生的意象是凄凉、凄清、凄楚,更加一层凄迷,从而感叹“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

作者写“唤雨”感到"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和"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从而联想到“地下的生命”和“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作者写“视雨”,通过屋瓦“浮漾湿市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的意象捕捉,以及“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和“阴暗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的描写,写出了“温柔的灰美人”的独特意象。

并从这“柔婉与亲切”想到了母亲的摇篮曲,想到江南水乡的盎然生机。总之作者以多种感觉写雨,在多种雨境中抒情,把多种意象汇聚到思乡爱国的意境之中。

(四)散得开,收得拢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随意捡起社会人生的边角料,随意聊开,却大气充盈。梁遇春:“写小品时故意胡说一阵。

6.经典古诗词赏析与文学常识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赏析】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

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着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赏析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