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六年级自然教案
第 十 九 课 卵 石 的 形 成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
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
(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 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
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 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
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学生。
2.小学六年级自然教案
第 十 九 课 卵 石 的 形 成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
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
(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
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
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
3.小学环保知识的教案
一、研究目的:
通过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构与相关边界条件
二、关于教材:
这个系列活动课的教材选自于“六年级第一学期活动课基本资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调整,增设了“水污染”这个内容。
三、关于教学目标:
认知:1、知道各种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
2、相关的科学知识。
情感:1、对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现象感到焦虑,有危机感。
2、激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
能力:1、初步会上网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初步能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初步了解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协同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四、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问题酝酿阶段
明确地提出学习的任务:讨论,研究“环境污染”问题。
老师提供给学生 一些相关的站点,学生就各自上网浏览有关环境污染的网站,
网页和新闻,在浏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接着,通过小组交流,寻求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第二课时:问题聚焦阶段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确定第二课时重点讨论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现状怎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还未受污染的水源?”这些问题。
在学生课外收集水污染的资料的基础上,继续浏览网上的有关水污染的信息,进一步搜寻水污染的内容,下载保存下来.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知识的重组,提出自己初步的看法。各小组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
课外活动:实践研究阶段
每个小组一位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就具体的研究问题,开展各自的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活动。活动后,要求撰写活动小结、调查报告或者研究报告。
教师必须就研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课时:成果共享阶段
这一课时,主要体现是学生信息加工的过程,把收集到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BBS论坛参加讨论,发表对环境保护问题见解与看法。该BBS可以供后续的学生继续学习所用,也可以作为网络中对相关问题感兴趣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的虚拟交流场所。
4.求六年级语文课本《大自然的秘密》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
2、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C、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3、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4、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
(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
5、作业布置:
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
5.帮我找小学六年级自然科教学总结
看看这个管用不?你自己修改着用。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 2002-3-12 小学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任务是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我校自然科组的老师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实施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自然科教学从知识性改变为教育性,特点是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科学素质,注重动手操作和参与研究、实验,使学生从小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以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自然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现有的自然科教学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挑战,让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自然科教育的特点。
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自然教学室”的作用,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我校使用沿海版教材,现有的电子光盘、录像等课件很多是不适用的,必须进行改编、自制。
学校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寒、暑假期和休息日,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写教案、写脚本、收集资料、素材进行电子编辑,改编、自制课件,全册自然课本的课件在假期全部做好,方便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电子化、形声化和容量大的特点,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改革,把一些相关的课文合并为一课,既节约了教时又可以加进新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照本宣科,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程式化、就范式的弊端,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宽松的环境。我们在使用现有教材的同时,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资源,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强教学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
我们认识到在信息社会,在接受信息上,教师与学生经常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国际上已明确提出:“教育是学习,教育是交流”。
因此,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资讯科技教育时,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以自然实验基地,强化实践操作环境 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设立自然科实验基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是现代自然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校除了设立两个多媒体自然教学室外,还想方设法在教学楼的天面建起了生物园、种植园地、空中花圃、无土栽培实验室、菌类培植室,并结合美化校园,设立了小花园、养鱼池等实验基地,为教学、实验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环境。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结合教学开展丰富多采的自然课外活动。
例如 成立“无土栽培活动小组”,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无土栽培技术,如种瓜类、菜类,结合农时、温差,经多次的因地制宜的试验,找出了种瓜类、菜类的16种化学溶液成分的增减配方分量,并研究无土栽培的植物是否可以留种,收获的种子可否发芽和正常生长等。“食用菌培植活动小组”进行培植平菇的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早、午、晚密切注意平菇的生长情况,掌握和调节平菇生长的温度、湿度,使平菇顺利生长。
经过努力,每星期收获不少优质平菇。自然科组的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校外的无土栽培基地和食用菌培植基地,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实践证明,建立实验基地,引导学生开展课余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观察、监测、种植、饲养等实践操作,既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以操作性的创新考试模式,改革自然科考试 旧有的考试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既枯燥乏味又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98年以来,我们在深入开展自然科的教学改革的同时,锐意对考试的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步是在98年度上学期,我们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实物标本”作为考试,提早在三周前把考试内容布置给学生,制作的标本是以该年级自然课的内容为题材,可制作植物标本或动物标本。
例如五年级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制作一份岩石标本。学生们对这样的考试改革都非常高兴,制作的热情很高,在课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三三两两的商量到那里找岩石的标本,学生们还把家长也动员起来,不少家长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到郊外采集石头。
交上来的“考卷”真是精彩纷呈,制作精美,品种丰富,比书上介绍的还多还全。学校从中挑选了一部分作为永久性的保存,以作为鼓励。
99学年度上学期,我们总结了98年考试的经验,认为指定全体学生制作同一样标本,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长。为此,我们把考试范围扩大到年级的全册教材,由学生自选课题,以制作“手抄科技小报”为考试内。
6.【新教材】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
原发布者:zhangshi23482
【新教材】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意识。2.初步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灾害来临时保护措施。3.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2.难点:形成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法、探究式【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视频导入。1.播放自然灾害的视频,生认真观看。师:自然灾害,大家都有所了解。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灾害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2.板书课题:应对自然灾害二、讲授新课。活动一: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一)读图,查找灾害分布情况。1.读“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图”。2.查找,说一说:从图中我看到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从图中我看到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从图中我看到……3.说说:你的家乡经历过哪些自然灾害?(二)说一说,议一议。1.说说:你的家乡经受了哪些自然灾害?2.议一议,交流:这些灾害造成了什么危害?(三)读图感悟。1.读p37的统计图。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3.从阅读中你感悟到什么?(四)阅读感悟,说一说。1.生
7.六年级科学《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在冬季小朋友们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有很多,例如,那些小动物们需要冬眠,它们为什么要冬眠呢?还可以具体的了解下一些动植物的过冬方法,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参加一项以冬季为题材的活动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2、继续了解冬季的各种自然现象,体验冬天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孩子认识冬天,以及冬天的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了解一些冬天的现象,老师要多准备一些有关于冬天的图片和资料。
活动过程一、说说冬天:
1、现在是什么季节来到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2、你是怎么过冬天的?
二、欣赏散文:冬天是什么?
·想不想知道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请你仔细听一听:
1、欣赏散文第一遍:
三、提问:(1)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一样吗?
(2)散文里说有哪些小动物过冬?
(3)它们过冬的方式一样吗?它们是怎么过冬的?
2、再次欣赏散文,了解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提问:(1)哪些小动物要冬眠的?什么叫冬眠?(青蛙、蛇、小熊)
(2)燕子、杜鹃和大雁是怎么过冬的?
(3)松鼠、兔子和绵羊是怎么过冬的?
(4)小蚂蚁在冬天做什么?
3、小朋友在冬天做些什么?
三、了解冬天不怕冷的植物:
1、冬天到了,小植物有什么变化?
2、有没有冬天不怕冷的植物?哪些植物不怕冷?(腊梅、水仙花、松树)
四、你们怕冷吗?有什么办法不怕冷?
(跑跑跳跳、多做运动不怕冷)
教学反思
对于中班的幼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亲生体验来感受天气的变化。他们能根据平时爸爸妈妈给他们的穿戴来感受冬天的到来。对于冷了怎么办,他们已经很有经验了。通过互相的交流与沟通,幼儿之间能相互学习。因此在区角中,我投设了很多围巾、帽子等冬天的物品,增强幼儿对于冬天的感知与培养幼儿不怕冷的情感。
尝试提供不同的答案和时间,在老师及时的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经过提醒,孩子会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他们不仅会懂得运动能取暖这个简单的道理,还会借物抒情,
孩子们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了解一些常用的防寒保暖的方法,让幼儿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愉快地参与各项活动。现在,孩子们已经越来越喜欢运动。
8.内蒙古六年级上综合教育专题三 不同的语言 第七课大自然的倾诉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ة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还有。
""对于。
""还可以。
""也可以。
""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