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文体常识

2022-08-01 综合 86阅读 投稿:深深爱

1.唐诗的文学常识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 (另一种说法--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佛--王维: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 诗魔--白居易:其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诗雄-岑参 七律圣手--李商隐 诗神--苏轼(宋)

2.唐诗小知识

诗词格律-古诗知识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

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

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

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

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

声母,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

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

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

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3.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4.有关于唐诗的知识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5.唐诗的体裁有何特点

从体裁所产生的时代来分,即是古体和今体(律体)两类,但古体之中,又应该区分出乐府一类。

这样即是律体、古体、乐府体三大类。但元稹又根据是否有寄兴讽咏之意旨,在每类中又区分出古讽、乐讽、律讽三类。

从唐人这个体裁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包含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古与今的关系,一是诗与乐的关系。应该说,这是唐诗体裁系统中的两大矛盾,即古体与今体(即唐人近体)的矛盾,诗与音乐的矛盾。

这是唐人的诗歌创作中客观地存在着的两大矛盾,如唐人存在着重古体与重近体的矛盾,如沈宋以大历十才等重视近体,《箧中集》、韩孟诗派则有复古倾向。这有时还存于诗人创作的内部,如白居易的创作中就存在这个矛盾。

诗与音乐的矛盾,不像古近体之矛盾那样明显,但它在唐诗发展中是始终存在的。首先,唐诗中古乐府体、歌行体,其体裁或来自对汉魏以来乐府歌词的模拟(如古乐府),或是以带有音乐性的歌行为体(即歌行体),即元稹上文所说的“流在乐府”或“词实乐流”。

在这部分诗歌的写作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诗体与歌体、诗的功能与歌的功能的矛盾。其次,唐诗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入乐的歌词。

这就造成唐诗体裁中歌体与诗体的矛盾。但是,存在于唐诗体裁系统中的两大矛盾,实际也正是它的两大优势。

由矛盾而产生一种张力与活力,使唐诗在新旧体之间、歌与诗之间保持着一种矛盾中的平衡,形成了诗歌艺术有效发展的张力。 关于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学术上已经研究得很多。

任二北的《唐声诗》[2],对唐诗入乐情况作了很详细的考证。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考证声诗即唐入乐歌诗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乐府、词之区分,论定声诗之范围。

下编考证150余种唐声诗格调。新近出版的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3]则是考证唐曲子词系统之外的唐杂言诗的入歌情况。

近来,葛晓音、户仓英美合作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日本所存唐乐歌舞谱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音乐背景。当然,关于唐诗入乐、入歌、入舞的问题,可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重新检讨的必要。笔者感到,历来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诗乐关系事实方面的考证上,未能将唐诗与音乐关系之研究由事实考证延伸到诗歌艺术本身的研究上,即通过唐诗与音乐之关系,来重新认识唐诗的艺术成因。

纯诗与歌辞,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艺术。纯诗是纯文学性质的,诗歌脱离音乐之后,作为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来发展。

遵循的是语言艺术的发展规律。而歌辞则遵循着音乐艺术的规律来发展。

两者各有其艺术上的优势。唐诗体裁中,有些体裁偏向于歌词,如绝句;有的则偏向纯诗,如古风;但在唐代,很难说哪种体裁与音乐绝无关系,同样也没有哪一种体裁是完全入乐的。

综观唐诗入乐的情况,可以说,各体裁一方面保持纯粹的诗歌体裁的独立性,即唐诗体裁系统不同汉乐府,也不同于唐五代北宋的曲子词,仍依附着音乐。唐诗各种体裁从本质上看,都已脱离音乐而独立。

但它与宋元明清古近体诗完全与音乐绝缘又不一样,所有唐诗,都同时保留着作为歌词的预备资格,都有可能与音乐重新获得配合的机会。 就唐诗体裁与音乐的关系来看,音乐并没有规范着诗,诗却仍有与音乐配合的条件。

这方面造成唐诗在艺术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可以说,唐诗在作为语言艺术的诗与作为音乐的歌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

中古和唐代的五七言诗,源于汉魏乐府,在汉魏时期,乐府是作为歌的体制而存在的,其语言艺术相对音乐功能来说,是次要性的。从魏晋之间,歌与诗分流,其后的文人诗创作,从中古迄唐,都是以纯粹的诗歌艺术为主流。

唐诗不仅在体裁上是对中古诗的继承与发展,其在语言艺术上,也是对中古诗歌语言艺术,包括诗歌语汇、意象、诗意、章法、句式等多种因素的继承。所以唐诗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诗歌语言,达到纯粹诗歌艺术的精致巧妙的境地。

但同时,唐诗仍有部分的歌词的功能。歌体的特点是,平易自然,抒情性强。

比之于后世的古近体诗,唐诗的语言艺术是比较自然的,不失抒发之自由。单纯从语言艺术的使用与技巧来说,唐诗并没有将语言功能发展到极致的境地。

如宋诗对诗歌语言在体物、寓理、幽默机趣各方面的发展,是唐诗所未备的。但唐诗总体上保持着一种抒情性和音乐性。

没有让诗成为纯粹的语言艺术。可以说,在诗的语言功能与歌的语言功能之间,在艺术的追琢精妙与自然抒发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

在一种发展到相当高阶段的语言艺术的纯诗中,甚至连抒情也要落到第二性,宋诗、清诗就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一句好诗,让我们感觉起美感作用的并不是其中的情感成分,而是艺术的成分。

而唐诗是意象、语言之美与音乐、情感之美平衡地发生审美作用的。 二 唐诗的另一体裁优势是新旧两类体裁的并用。

这个问题比前面这个问题复杂得多。唐诗的新旧两类体裁之间,是一种既对立、矛盾而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矛盾的方面来看,新旧两体是互相排斥的。诗体今古之矛盾,并非始于唐代,在南朝后期,这个问题就已出现。

齐梁以降,诗体逐代而新。齐梁人看汉魏晋人的诗,就已觉其体制属古。

钟嵘《诗品序》。

6.谁能告诉我关于唐诗的一些知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枫桥夜泊》赏析 文 / 火野隼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

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 言归正传。

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

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

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 读罢此诗,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

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进士,其中英才罕有。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如张继,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

7.古诗的常识有些什么

关于古诗的常识,列举如下:

1、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2、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以唐朝为界限,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唐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3、古诗(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4、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5、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古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扩展资料

关于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

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唐诗在创作方法上,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古诗

唐诗的文体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