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靖一小《民族常识》读后感800字
读《民族常识》有感
这是一本五六年级的合本,全书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知识。比如说他们的服装,他们的特色小吃---它让我仿佛来带了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我的身边全部都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我对少数民族很感兴趣,他们的很多东西都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一些文化,一些体育运动,都和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异。看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的民族知识,开扩了眼界,它让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所有所有的人。
我对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一些认识,包括他们的起居,他们的生活,我想,假如现在让我到一个少数民族中去,我也会很快适应它们的生活的。
这本书,让我和少数民族的人们不再遥远,他们离我是那么的近,仿佛我们已经生活在一起很久似的。
感谢这本书,让我接近了各个少数民族,让我看到了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少数民族的同胞们。
我仿佛穿越了高山,穿越了海洋,来到了少数民族的世界。
我好像忘记了我汉族人,我是汉族人吗?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满族或者苗族的小姑娘才好。
这本《民族常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是一个引路者,把我引到了少数民族姑娘的世界里。
2.阅读指导课的评课标准
(一)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素质
语文学科首先应该着眼于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应该从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角度,考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方面,新课标强化了以下构成因素: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2.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3.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4.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为了强化这些因素,大纲从“教学目的”开始,做了大量的努力。同时,在某些方面也适当降低了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不背词语解释和段落大意,要求背诵优秀诗文,并且作了量的规定,推荐了部分背诵篇目。
2.降低阅读教学中“分析”的要求。比如,原来要求小学生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了解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等。现在则要求“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初中减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分量,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只作为常识介绍。
3.对考试作了一些限制。降低难度的意义不只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在于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办事,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素质。把不必要的要求降下来,把该增加的要求加上去,既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二)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大纲修订版正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这包括以下几点。1.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2.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3.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于文道关系的处理,大纲强调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渠道,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浸染,达到提升道德、人格的目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大纲突出了以下几点:
1.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的要求。强调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提出语文评估要注重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大纲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提出以上要求。改变用一个模子培养人的做法,给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留下空间。
2.在继续重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能力的同时,大纲强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鼓励有自己的见解和自由、有创意的表达。
3.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课内课外打通,课堂教学活动化;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鼓励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四)增强了现代意识
1.体现了时代精神。许多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在大纲修订版中得到体现:终身教育、大众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思想,文明、合作、开放、进取等新的价值观念,还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大纲修订版还要求课本选文要有时代气息,要以现代作品为主。
2.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阅读速度的量化指标;(2)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3)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4)包括网上学习在内的多媒体的利用等等。
3.体现了开放社会的要求。大纲提出了“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要求。初中选文要求“兼顾外国作品”,在推荐的10部课外阅读书目中列出5部外国文学名著。这些都表现出了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吸取全人类进步文化来塑造高素质的国民。
3.评课(五)《我是什么》评课稿
引导 激励 体会 感悟 ——听《我是什么》有感 会同一完小 向雪梅《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感兴趣。本节课除了让学生学会要认识和会写的字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物是随着它所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易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学手段较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编排,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
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
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另外,易老师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语言儿童化,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交流亲切,普通话标准,课堂应变能力强,体现了教师很高的基本功和个人素质。这节课闪光点太多太多,我认为主要体现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导课,易老师采用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它是谁,请看板书,“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这时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候老师适时的激发:学习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这样的导课不光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呢,从而迫不及待的听下去。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对于整篇课文的处理,易老师采用了分自然段带问题来学习的方法,一环扣一环,非常紧凑。过渡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指名五个同学分别读完五个自然段后,老师紧接第五位同学的朗读:“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什么吗?”易老师迅速反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很自然地衔接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过渡自然,要求明确。 二.充分朗读,感悟文本 本节课还有一大特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充分。
特别是读那些描写水变化的句子时,反复让学生说,读,很多学生能不看书说出水的变化来。对于读的不通顺的句子老师也能相机指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让同学们尽头十足,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来读,期间,课堂中充满了想象,充满童真。
他们敢于问,敢于想,敢于说,敢于评。完完全全地走进大自然中,用他们的语言去与大自然说话。
他们懂得课文写的“我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中“睡觉”是水平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
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回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老师问道:为什么它会在海洋里唱歌、跳舞呢?学生回答:海洋里有波浪,一浪接一浪,波浪砸在岩石上,有很大的响声,所以它在跳舞、唱歌。说得很形象。
三.自主合作,引导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堂课的教学,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教师的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从哪里看出它变成了水?为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云、雨、雪、冰雹"的喜爱,而产生了许多的小问题:谁看见过冰雹,雪花是什么样的?可喜的是易老师抓住了课文语言,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理解了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冰雹”用打。
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
整堂课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
同时,教师也真正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四.有效评价,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体现在每个环节中。例如:在读完生字、学课文时给学生树立信心:“相信同学们的课文一定会读得很好!”在指名读课文时表扬他们:你读得很认真!这些精。
4.阅读指导课的评课标准
(一)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素质 语文学科首先应该着眼于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应该从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角度,考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方面,新课标强化了以下构成因素: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2.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3.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4.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
为了强化这些因素,大纲从“教学目的”开始,做了大量的努力。同时,在某些方面也适当降低了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不背词语解释和段落大意,要求背诵优秀诗文,并且作了量的规定,推荐了部分背诵篇目。
2.降低阅读教学中“分析”的要求。比如,原来要求小学生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了解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等。
现在则要求“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初中减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分量,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只作为常识介绍。
3.对考试作了一些限制。降低难度的意义不只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在于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办事,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素质。
把不必要的要求降下来,把该增加的要求加上去,既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二)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
大纲修订版正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这包括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2.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
3.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于文道关系的处理,大纲强调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渠道,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浸染,达到提升道德、人格的目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
因此,大纲突出了以下几点: 1.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的要求。强调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提出语文评估要注重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
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大纲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提出以上要求。
改变用一个模子培养人的做法,给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留下空间。 2.在继续重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能力的同时,大纲强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鼓励有自己的见解和自由、有创意的表达。
3.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课内课外打通,课堂教学活动化;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鼓励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四)增强了现代意识 1.体现了时代精神。许多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在大纲修订版中得到体现:终身教育、大众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思想,文明、合作、开放、进取等新的价值观念,还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研究成果等等。
大纲修订版还要求课本选文要有时代气息,要以现代作品为主。 2.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阅读速度的量化指标;(2)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3)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4)包括网上学习在内的多媒体的利用等等。 3.体现了开放社会的要求。
大纲提出了“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要求。初中选文要求“兼顾外国作品”,在推荐的10部课外阅读书目中列出5部外国文学名著。
这些都表现出了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吸取全人类进步文化来塑造高素质的国民。
5.小学语文s版 教学片段 评课稿怎么写
范文:
桂岭小学秦江玲老师执教的《家》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揭示了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儿童是一家的主题。
我认为秦江玲老师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体现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为主,本课的生字词很多,分散识字有一定的难度,秦江玲老师采用了“词串”的形式将生字词展示出来。“词串”识字是苏教版小学校语文教科书中独有的一种识字课文。每行一般有三个词语,共四行。三个词语词性相同,置于一行,犹如用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一幅含有多种景物的画面,故称之为“词串”。分开来念,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对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是一首押韵上口的韵语小诗。寥寥二十多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的画面,言约而意丰。秦江玲老师采用的“词串”教学集中了多种识字方法的优点,既是情境识字,又是注音识字、集中识字,还是韵语识字,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课文视野开阔,寓意深远,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本课教学时就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特点,注意情境识字,韵语识字等,注意了从词串的共同特点着手创造情境。使学生学习到的决不仅仅是十二个词语,更有对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喜爱和了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2、体现教者的教学思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首先秦江玲老师利用自身生动的语言配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描述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的生活的美丽画卷。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地朗读词语的愿望。其次是坚持整体读悟,让学生的感悟从主动积极的读书活动中自然流泻。
3、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效果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
6.学习《民族政策常识的好处》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