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基础知识有那些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2.如何弘扬中医文化
1,自己之心必须“仁”、“毅”。
“仁”者,对患者之求,之苦,之难要设身处地,要父母心肠。“毅”者乃勤学习,勤观察,勤思考。
业中医,不历经十载八载地摸、爬、滚、打,很难羽翼丰满,更无力以身作则来彰显中医之博大精深。必须有毅力,有天份才能有中医诊治之根基才能得心应手。
2,对难治之症,要高瞻远瞩,切切不可一叶障目。要去求本朔源。
当今之世,很多人不相信中医,甚者视中医乃“伪科学”。你能把西医治不好之患治愈了(此况很多,举不胜举也),你就在广众之间彰显了五千载中医文化的浑厚与精深。
余为你之提问倍感兴奋。弘扬中医文化是炎黄子孙之当务之急也。
3.中医入门应该先学习哪些知识
首先得学《中医基础理论》,然后依次是《人体正常解剖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诊断学》等等中西医基础学科,然后再详细学习临床各分科。
学中医不能局限于只学中医的理论知识。所以平时也要学习西医知识。
纯中医的初学者最先学习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大基础学科。
先难后易,则先熟读四大经典,先易后难,则先诵 《汤头歌》 《药性赋》 渐学《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 再读经典
4.怎样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
总结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及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体验中心,打造宣传、展示、体验中医药知识及服务的平台。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实现“2020年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10%”的目标。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5.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文化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2)班黄乐言最近,老妈迷上了中药。前几天,妈妈去听了一个中医讲座,回来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中医理论,什么穴位按摩、药物调理等等。起初,我和爸爸还以为妈妈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第二天,她就跑去了中医门诊,带回来一大袋药粉。刚一打开,我便闻到了一股浓重的中药味儿,我连忙捂住了鼻子,可妈妈却一本正经地说:“医生说我血脉不和,需要调理,这包药粉里有当归、茯苓、白术等六味中药,每天吃一小匙,可以养颜、缓解四肢发冷等症状。”
晚上,妈妈从药粉中舀了一小匙,一点一点慢慢地放进了酸奶里搅拌,看着妈妈那皱着眉头的样子,就知道这药肯定不好吃,我心想:“把如此难吃的东西放进酸奶里,简直就是在糟蹋酸奶嘛!”妈妈犹豫再三,轻轻端起了杯子,猛一下子,将酸奶喝完了,脸上痛苦的表情,分明在告诉我:要一定非常苦,很难喝。妈妈却故作镇定,之后又偷偷跑到沙发茶几上找话梅吃。
妈妈不光口服中药,还煞有介事地用中药加蜂蜜、牛奶、芦荟敷在脸上做面膜,据说也是为了养颜,还真别说,做完面膜,妈妈的脸的确比以前更有光泽了。
妈妈下一步打算去学习中医按摩,天哪!她真的要将中医进行到底啦!
6.中医文化名称是什么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7.为什么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医药文化
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振兴发展的新使命新课题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的“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2月14日在京举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认同中医药文化,让这门国粹赢得广泛的受众基础,对于促进我国中医药文化振兴具有长远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创新方式方法,让中医药文化精髓对学生产生有益影响?为此,记者走进研讨会,走进学校,聆听专家学者、师生的真知灼见和实践感悟。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医,你会选择哪个词?”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医课程的开课问卷中,班主任孙京菊老师如此提问。“同学们选用了济世、玄学、养生、调和、传统、复杂……这些词表达了他们对中医的理解。”
在课程中,如何用中医治疗感冒、长痘、头疼、失眠、过敏性鼻炎、脚气、体寒、近视等成为同学们提出最多的问题。从疑问到乐趣,两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懂得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学会了一些实用的保健方法,甚至有同学自发组织拍摄了中医纪录片《盛世的岐黄》,表达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和关注。
随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思考也趋于理性。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民众对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强。
“把中医药引进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使命、新课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坚定地说。
安徽省合肥市一家中医馆,小学生在学习尝试给中药材称重。陈三虎摄/光明图片“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谈起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有另一种理解——这一段文字里出现了多味中药。
“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医药文化早已不露痕迹地出现在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材里,只是未被发现。”黄璐琦院士笑着对记者说。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是这次“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的发起者,她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在学生心中植入中医药这样的文化基因,激发、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在今年1月份,刘彭芝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普及推广中医药基础知识,并提议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刘彭芝表示,让中医药进校园,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而是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在校内中医馆调配中药。
新华社发“中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契合,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也让中医超越一般的经验科学,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融的医学科学体系。”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认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现实需要,更是传承、发展、创新中医科学的战略性需求。
“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黄璐琦院士说。
“在孩子们心中埋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但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还是一件新事。2012年,北京全面启动了“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最早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城市之一。
“我们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国中医药的文化中心,这可不光是我们有多少中医专家,有多少中医院,有多少博物馆,关键是得有文化,尤其是让孩子们具备这种文化。”在多年的工作中,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深有感触。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希望:“在孩子们心中埋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从史家学校的中药体验课程、育才学校的神农本草课程、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中……李萍认识到,中医药文化要与教学体系紧密相连,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跨学科的,需要由语文、数学、生物、劳动等多门课程综合形成。
西南大学附中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中医药专项《薏苡种质资源材料组培快繁研究》。资料图片比如育才学校开设的“敬先农,爱本草”系列课程,分年级进行内容递进的授课:二年级由“京药”开始,种植常用中药,建立校园“盆栽百草园”;三年级在种植“京药”的同时,记录本草的生长过程,四年级学习代茶饮功效、配方及制作工艺,五年级通过参观学习,掌握桑的生长规律、药用价值及桑蚕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认为,倡导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不能盲目跃进,必须要遵守严谨、科学的精神,不能把中医讲成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它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能夸大中医药治愈疾病的疗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切勿把成功个案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可以在学。
8.怎样弘扬中医药文化
凝练中医药核心价值,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创新中医药文化 传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让中医药文化更加贴近 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
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大医精诚的优秀医 德医风,进一步树立行业良好形象。重视对下一代的中医药知识和 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知识和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使中医药文化 代代相传。
积极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区域合理布局, 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尤其要发挥好中医药在“一 带一路”战略中贸易、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独有作用。要推动中医 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 平台,讲好“中医药故事”,促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丰富和发展,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新的贡献。
9.从那些方面学习中医
学习中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思维模式、理论基础、知识框架与今天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数理化等知识截然不同。
从这一点看来,现代人学习中医学的确是难度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人,我们身上的血液是几千年来,由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流传至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骨子里就刻画着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
对中医学多一点了解,我们就会很轻易的发现,我们身上原本就带有如此多的“中国味道”。 古代医生学习中医的方法,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家传、师承和自学。
今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在正规的中医院校内学习。我们的讲座对象,是定位于广大的中医爱好者。
所以如何通过自学的方式学好中医,或许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具体的自学方法,我在前面已经有发贴,详细说过(参见拙作《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一文)。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自学中医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 学习中医,需要认清以下几组关系: 1 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入门的第一步,一定不是怀疑,而是相信。
只有先以谦虚的态度接受下来,才有资格去评价,这门学问究竟有何长处与不足。完全以门外汉的身份去品头论足,一是在虚度自己的光阴,因为于己无益;二是会贻笑大方,因为班门弄斧。
对前两年媒体热炒的“废止中医”闹剧,我想根本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吧。 要想学习,首先需要“相信”;要想“相信”,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因为A=B;B=C;所以A=C”这样的形式逻辑推理;在认识事物时,也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得到的结果才是真理。古人更加注重体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意义;更加重视思辨在反思问题中的价值。
下一次我们讲阴阳五行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充分的体验到这一点。 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靠实践,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
另一种则正好相反,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的非常扎实才可以,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易经》开始,继而是《内经》《难经》《伤寒》《脉经》等等经典著作。对于第一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到几个零星的方子或腧穴的用法后,越来越感到中医的渺小,认为中医是纯粹的经验医学,雕虫小技而已,常抱着自己的点滴经验,坐井观天。
而第二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越学越觉得中医了不起,中医思想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窥见一斑,竟完全记不得,医学的目的,原本是要治病救人的。由于长期缺少实践,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小,最终难免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又可以用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
离开了实践的源泉与检验,理论必然会成为干瘪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必然成为盲目难成大器的实践。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而学习了这些理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会,将理论的知识转变成实践的体验,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才会把知识学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救人的方法。在下一次的讲座中,会重点教给大家一些方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还请关注。 此外,无疾一直非常推崇医案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价值。
在理论学习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在临床实践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丰富经验,开阔视野;对于较少有机会开展大量实践的中医爱好者,医案更是活化理论、增加兴趣、弥补实践的不二法门。以后我们会有专门的一章,来详细讲解医案的价值与学习方法。
3 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很多中医爱好者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习中医学,但是我没有老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才好? 实际上,自学的方法,从来都是在学习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明代有一位名医叫作江瓘,苦于自己久患呕血症而无医能治,便发奋自学中医。
他从古今医案入手,广泛搜集,最终汇编成一部《名医类案》,流芳千古于杏林,而江瓘本人也成了一代名医。现代许多著名的老中医,同样是通过自学的途径学有所成。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载有多位这样自学成才的老前辈。这套书现在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的新版,市面上就可以买到。
作为入门的指导,无疾推荐来读。 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有所成的。
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时,求助于同道求学的老师和朋友,是为自己扫清障碍、增进学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多注意结交些同样喜爱中医学的朋友,大家多做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此外,无疾自迈入中医大门十几年来,虽然感慨于自己的资质愚钝,但总算得上比较勤奋的一个。又自执教杏林,面对中医门内莘莘学子,总希望将自己所学倾囊相与,将自己所遇曲折一一相告。
别无他求,只希望自己所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