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常识

2022-08-09 综合 86阅读 投稿:安瑾然

1.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多少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

(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2.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 无以致远)。

2.少年智( 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 则国强 )。出自(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

3.中国剪纸艺术是铁器工具和(造纸术 )发明之后的产物,形成于(汉魏时代 )。在技法方面,剪纸主要分为(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刻法) 4.明代宋应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提出了什么哲学思想? 崇尚生产技术的哲学思想 《天工开物》一书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誉为古代的“技术百科全书”他著的《论气》、《谈天》等文,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剖析宋应星的思想不难发现,它是根植于深厚的科学土壤的。

5.《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请说说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3. 关于亚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1、亚洲的人文知识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由2000年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的统计,得出亚洲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2、看图6.14,2000年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0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他们分别是位于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位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位于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的国家大部分分布在温带近海平原地区) 3、阅读图6.15,了解各大洲人口总数的多少,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掌握年净增人口的计算方法,知道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大约有65人在亚洲.4、得出结论: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5、完成课本P11~12的活动题2,了解亚洲众多的人口已经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根据阅读材料填写框图并了解其内在的因果关系.由此,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理解好“一双手”与“一张口”的关系,可从控制人口和依靠科技两个方面来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保持良性循环.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2、看课本12页的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故又称“两河流域”),在这三个地方孕育了三个古老的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探索这三个地方称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自然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有约定自然条件).3、阅读课本13页的图6.17,认识亚洲6个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寻找这些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民族习俗背景.4、总结: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源于辽阔的地域所形成的差异很大的自然、社会、历史等条件.三、经济发展差异 1、亚洲经济概况: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2、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历史原因:亚洲除日本外,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一般比较薄弱.3、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从图6.18可以看到,大多数亚洲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发展较快的是两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就是走的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第二种国家是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走的是一条依靠大量出口本国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的发展道路.(探究:如何正确认识这两种类型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4、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了解三类产业的具体划分范畴——阅读图6.19的三轴坐标系统计图,结合表6.1,找出图中表示日本的A点与日本三类产业所占百分比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日本为例,在三轴坐标系统计图中找出代表韩国和印度的B点与C点三类产业构成百分比——以日本为例,根据泰国和缅甸的三类产业构成百分比,在三轴坐标系统计图中找出表示这两个国家的D点和E点.比较这五个国家的三类产业构成,根据他们的差异,总结出产业结构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而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2、亚洲的地理知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地面起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4.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多少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5. 中华文化知识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作(《史记》)。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大部分,记载了(3000 )年的历史,共(130)卷,(526500)字。

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作者(张择端)。他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京两岸的风光,生动的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6. 中国文学知识

中国文学是目前世界上存量最庞大的文学,在古代封建社会文言文体制的中国古代文学伴随数千年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成为世界文学当中最经典的一种文学,虽然经过无数次天灾人祸,流传至今的文学名著依旧庞大,其影响力已经无法形容,21世纪了,让中国人追上世界最潮流,摆脱史上最大浩劫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更文明,除了科学技术就是中国文学不可动摇的精神依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确实有非常非常多的先见之明,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文科学上有现代科技无法超越的深邃理念,如何为人如何为事等方方面面,可惜的是再先进的科技和文化遇到了腐朽落后的封建体制差一点彻底断绝了五千年中国文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存留不多的文明古国,尽管中国人的衣着形象从长袍马褂到个性百搭,仿佛古代的文明不复存在,但是中国人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礼仪礼节不是基于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而是基于经历无数浩劫,曾经是世界最文明古国的中国文学。

科技社会在进步,中国文学也悄无声息地与时俱进,我个人认为要在中国文学的海洋里如鱼得水,首先必须要博古论今,否则只能是象带着救生圈在离沙滩不远的海边游泳洗澡晒晒太阳的休闲娱乐活动了,哈哈哈,最后开个玩笑轻松一下,还有就是很不希望喜欢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越来越少,难道没有发现国外的人们对中国汉语的热度与日俱增,非常奇怪本国人不屑,国外人至宝的这个现象。

7. 求中国历史文化知识,随便什么都可以,快点

最佳答案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

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

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

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

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

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

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

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

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

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

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

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

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

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

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

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

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

总而言之西方。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