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考试的介绍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2.科举的知识
你好: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改为八股文),废除于清(清光绪年间废除).另附上关于科举考试的分类(清朝时期的): 科举考试: 1.童子试: ① 县试(需要5人保举,其中4百姓,1秀才)(由县令出题主考) ② 府试(需要6人保举,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题主考) ③ 院试(由中央派来的学政出题主考) (全部通过获得“生员”称号,俗称“秀才”) 2.正试: ① 乡试(乡试第一获得“解元”称号,其余获得“举人”称号) ② 会试(会试第一获得“会元”称号,其余获得“贡士”称号(俗称“贡生”)) ③ 殿试(殿试第一获得“状元”称号,第二获得“榜眼”称号,第三获得“探花”称号。
此三名合称“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称“二甲”) (只有获得“秀才”称号后才有资格参加正试) 3.戏子、罪犯、丁忧(父母死亡三年之内的人)不得参加考试 父为主考官的也不得参加考试 4.同时拿到“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不超过5个 楼上的大虾说得很全了,佩服佩服.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科举考试的等级名称
代文化知识——科举考试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例如: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共分四级(见下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
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吏、三吏、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
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 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 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3.学校与教师 古代学校有“庠”(xáing)、“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
例如: 又嘱学使俾人邑庠。(《促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齐恒晋文之事》) “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例如: 因人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例如: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文化知识——科举制度(二)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
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常识
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荐举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
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
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举分两种:①常科,岁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宋朝科举沿唐之旧,更为完备。其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帝亲策。考试内容从神宗起改以经义为主。
明代科举仅进士一科。为强化专制主义君主集权,控制思想文化,明据元代科举命题取自朱熹《四书集注》之法,规定试卷应“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学观点指导作文。同时规定试卷须用八股文体写作。
以经义八股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无遗。清初即有大臣建议改革,但清统治者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将科举考试作为笼络汉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满人、汉人两榜录取以优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终于迫使清廷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行之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5.谁给我15道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问答题(选择题,千万别忘记附上答案
加粗为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流派纷呈,其中墨家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思想流派,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下列不是墨子思想内容的是( )
A、兼爱 B、尚能C、非攻 D、尚贤
2、歌谣在我国历史悠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原始歌谣不具备有( )的特点。
A、优美的旋律B、劳动的内容 C、简短的形式 D、朴素的风格
3、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白话文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家》 D、《斯人独憔悴》
4、我国宋代豪放派最杰出的词人是( )
A、苏轼B、辛弃疾 C、欧阳修 D、周邦彦
5、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的( )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A、6月第二个周三 B、6月第二个周日
C、6月第二个周六D、5月第二个周六
6、安徽也有许多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下列哪个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
A、黄山 B、西递古村 C、黄梅戏D、寿县古城
7、众所周知,春节是我国的第一大节日,而( )是继春节后的第二大的节日。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D、清明节
8、《水浒传》一百零八好汉,各有所长,其中( )擅长射技。
A、关胜 B、燕青 C、秦明 D、花荣
9、明清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 )
A、《三国演义》B、《儒林外史》 C、《水浒传》 D、《孽海花》
10、1明朝晚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白话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言”和“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是( )
A、冯梦龙B、凌濛初 C、金圣叹 D、施耐庵
11、唐人重视功名,渴望在军队中的表现建功立业,当时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人生价值观,此句诗出自( )
A、杨炯的《从军行》B、李白的《侠客行》
C、高适的《燕歌行》 D、王昌龄的《从军行》
12、苏轼门下学士众多,下列( )不属于“苏门四学士”。
A、黄庭坚 B、秦观 C、张耒 D贺铸
13、下列诗人中,( )不是盛唐时期的。
A、王维、孟浩然 B、高适、岑参 C、李商隐、杜牧D、李白、杜甫
14、《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 指( )
A、香菱B、探春 C、晴雯 D、湘云
15、《红楼梦》中,( )认为魏晋以来好诗只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两句。
A、惜春 B、邢岫烟 C、妙玉D、元春
6.【古代科举制的利弊】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