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2022-08-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怪诞控

1.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

2.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

3.文化生活的知识要点整理(详细点)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1)一个民族,一个。

4.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5.中国古代文化各朝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有的文字及文化延绵数千年未曾中断。

中国文明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四千年前。传说的黄帝和炎帝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始祖。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之后是商朝和西周。

东周被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2世纪,秦国统一天下,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了长达两千余年的帝制。

中华文明历经汉,唐等朝代,在公元13世纪的宋朝达到顶峰,当时的中国是??r世界上最繁?s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临安的人口超过百万,农业及手工业也很发达,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近代社会。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等唐宋时期的发明对人类的?v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古入侵后,中华文明逐渐走入封闭和保守,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K开始向外扩张,中国的科技优势逐渐消失。但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清朝在康乾盛世时仍然极为强大。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满清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制度逐渐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现实。 在一连串的?事失?『徒??肭轴幔逋⒈黄雀钊孟愀邸⑴_湾等多处领土,1900年的义和团之乱导致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

6.有没有关于文学常识的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总结 作者:朱昱 状态:已发布 编写时间:2005-8-2 23:43:00 价值:5 标题: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总结 格式:[DOC] 文件大小:46K 摘要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总结 中国作家作品 (一)春秋时代 l 《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关雎》《氓》、《伐檀》、《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2 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 》20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 3 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为《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现存33篇。

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6 荀子,名况,字卿。

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7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8 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9 《战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

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 10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过秦论》出于此书。

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外国作家1.巴尔扎克(1799-185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接触代表。

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地理解”,称赞他是现实主义大师。

2.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小说家。他共写了三百五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他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短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姐姐》等。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的朋友》等。

3.莎士比亚(15 -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称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剧本流传下来的有三十多种,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4.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5.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父与子》,《前夜》,《罗亨》,《猎人笔记》,《贵族之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门槛》。6.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致残,成为盲,聋,哑人。

麦西夫人克服巨大困难教她文化。海伦凯勒于1904年大学毕业后,写了十几本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关的书,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事迹曾两次被两次拍成电影,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7.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著名诗人,作品有《祖国》。

8.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作品有《孤独的收割人》。

9.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人,生于德国。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品有《短论两篇》。

10.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哀伤》,《苦恼》,,《万卡》,剧本《万尼亚叔叔》,《海鸥》,《伊凡诺夫》,《樱桃园》。

7.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一到十单元的知识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5306234。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

8.知识梳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你说的对 第七章《认识国家》区域地理复习课日本1.位置:(1)海陆位置:日本位于______洲东部,______洋西北部。

(2)纬度位置:日本大部分属于______带,中纬度。2.领土组成:由________、_______、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的岛屿组成。

其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岛,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岛。首都是________。

3.自然环境:(1)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占3/4),平原面积狭小(_________平原最大)(2)日本多火山、地震: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__________是日本的最高峰.3)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4)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5)资源:森林和________资源丰富,矿产资源________.4.发达的经济:(1)经济特点:______________为主的经济。

(2)工业分布: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__沿岸狭长的地带。分布原因: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而且这里也是城市和人口集中地,最大的消费地。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日本民族构成单一,________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是________方文化兼容的典型。澳大利亚1.自然环境:(1)位置:位于________28②特点:。

9.历史知识如何归纳

一、归纳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任何历史学,不外乎由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史学评价与史学结论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而将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如下两大特征。首先,在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相对确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征。

不管是日常的课堂教学,高考试题的命定,都不可能游离《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范围。其次,在史学评价与史学结论方面,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即在质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征。教材中,对某一历史事件、现象的评价与结论往往是先定的。

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参、教学大纲中找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识记那些已经界定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则能对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两大特征,决定了归纳的方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的方法。下面谈谈笔者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和复习的具体探索。

二、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教学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要阐明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促进或延缓作用”。适应上述要求,笔者在进行《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应需现象和不虞现象两大类,力图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

(一)应需现象即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发生某些事件的现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推动的。

决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核心条件,是生产力的水平、经济基础达到的水平。因此,历史教材就是对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应需现象和不虞现象的汇编。

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应需现象。下面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四种应需现象,以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实。

类型1:新的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属于此类情况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禅让制,井田制,私田的产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以上七个问题均属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类型2:旧的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不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而是在一种生产关系内部进行。

教材中有两种情况:①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②统治阶级在阶级斗争打击下被迫调整生产关系: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当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如表现为政治黑暗、赋税、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等),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而当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往往都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类情况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唐初的贞观之治,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等。

类型3: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产生和发展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社会的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

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内容就是政治上层建筑。不管是政治上层建筑,或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教材属于此类情况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设军机处和兴文字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强化都是适应封建经济基础需要的必然结果。

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虽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但都无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类型4:思想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层建筑是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

教材中此类情况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产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王充、范缜的无神论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的。

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